親子閱讀之旅
在整理繪本時,感慨孩子的成長速度遠出乎我們的想象,一不留神就成了記憶。借此,記錄一下我們的親子閱讀之旅。
? ? 初為人母,我們總想給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好的教育資源。那么,在孩子0-6歲的最初幾年里,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么呢?是昂貴的玩具?是漂亮的衣服?還是沉甸甸的金錢?都不是。
? 有朋友說,作為媽媽,在學齡前最初的幾年里,她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有四件:(1)自然分娩(2)母乳喂養(3)自然離乳(4)親子閱讀。
如果說前三件禮物受客觀性因素影響主導的話,那第四件禮物就是你想或不想的事了。不管何種原因,如果你也曾因為缺失前三件禮物而懊悔,那么就請抓住寶貴的機會,上帝給了你足夠的時間,任何時候起步都不晚。
在我的印象中,真正開始踏上親子閱讀之旅,是在2017年的冬天,也就是在瀟寶一歲半的時候。一歲半之前,我也會經常給她買些洞洞書、紙板書、布書等,但她一直都處在"吃書"階段,把硬紙板書的邊角都啃沒了。即便如此,我還是會把她輕輕地抱起背靠著我坐在我的雙腿上,然后認真地給她念圖畫書上的文字,而她肯定是在欣賞美妙的圖畫,我不知道她有沒有聽懂,亦或似懂非懂,而我卻非常享受這種美好的親子閱讀時光。
? 一歲半以后,我覺得這種零零散散、星星點點的讀書沒有計劃性,既然她還算是喜歡看書,我就應該再多做點什么。后來了解到繪本對嬰幼兒的意義重大,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從此,我們就走上了每月不斷選書、買書、讀書的道路。
? 瀟寶對繪本的濃厚興趣也促使我不斷尋找新的資源,說實話,在茫茫上萬冊的繪本中要選擇適合的實屬不易。所以說,選書是門技術活,但是媽媽是最了解孩子的,所以在選書上也摸出了一些門路。我一般有三種選書的方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經典繪本的套路去找,經典總歸有經典的道理,但也不一定完全適合每個寶寶,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在經典繪本中再作篩選,買回來的書她基本都能接受。
? 第二種是參考一些親子閱讀推廣人的書單,看看名人的孩子們都在看些什么書?再到圖書網站上去看圖書介紹和讀者書評,然后再根據女兒的興趣和喜好來購買。
第三種是善于抓住每個生長發育的敏感期,選擇符合自身發展階段的書籍,這類繪本八九不離十會受到青睞的。比如,在Terrible Two時期,我會買些情緒管理的繪本《菲菲生氣了》、《羅伯生氣了》;在女兒長牙刷牙時期,會給她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晚上不肯睡覺時,適合讀《晚安,大猩猩》、《睡覺去,小怪物》等。當然,這些繪本也不是神丹妙藥,不是說看了就會刷牙肯睡覺了,但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其實,正如前所言,選書真的是一門技術活,坦言我選的絕大部分繪本瀟寶都可以接受,但也會有一些失敗的書,買回來以后束之高閣了。我所說的失敗,并不是說這些繪本自身不好,而是說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可能是超齡了、可能是不喜歡的主題、可能是她覺得害怕的內容等等,而暫時被她冷落的書。
從兩歲開始,我加入了英語繪本/書籍的閱讀,之前的英語啟蒙主要以音頻輸入為主。親子閱讀之路走了一年半多,我和瀟寶都享受著這份快樂,讀書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當瀟寶有超過兩百本繪本,必須有三排書架才能容下他的庫存書時,我開始把他的獨立書架想象成一個書店(或者超市),引入超市和書店的“整理陳列柜方法”。
瀟寶的三層書架,底下那層總放一些他看過的書,是他“蹲下身就可以追溯的過去”。第二層非常重要,這里放著他近期讀的書,他走來走去時就可隨時瀏覽、取閱。第三層,是待讀的書,是他“努力一下就可以理解的未來”;
書架中間這層“重要”的書,一直以沙漏似的極其緩慢的速度變化著。每隔一周,會有三四本閱讀過的圖書被放入底下一層(過去),或上面一層(經檢驗現在還接受不了),代入新書。這樣保證他總能“溫故”,卻在選擇時常能“知新”。被他所熱讀過的書常會消失一陣,又回來,帶來他回憶中的驚喜。
? 但是無論何種形式,這條閱讀之旅我們還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瀟寶不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