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國慶十一之前,有一天,微信通訊錄有申請加好友提醒,點開后一行話:你好,我是L,我家隔壁張阿姨介紹你,想加個微信聊下。按照慣例,我通過了這個之前家里有跟我提過并描述過一些情況的L。
說實話,這不是我第一次相親,畢業(yè)兩年,我見過了約10個相親對象。作為獨生的一代,當年一個小姑娘畢業(yè)后跑到離中部約一千公里的沿海城市,兩年內所有的一舉一動都讓父母牽動不已。起初的時候,我本著自己不大想莫名其妙接觸陌生人的性格,拒絕了爸媽讓我相親的建議,然而我的拒絕不代表爸媽接受。于是接下來的話就是:
“他跟你在同一個城市,又是老鄉(xiāng),你一個人在這么大個城市,多個朋友認識下不是壞事,說不定以后還有能幫助你的地方。加個微信聊一聊。”
“你一個人在外面打拼我不放心,兩個人相互有個照顧,一起奮斗才是最好的,你乖,聽我的。”
“他媽媽說了好多次,你試著接觸下,免得讓別人覺得我們家不好當持(方言:不好相處、高傲)”
于是,接下來我抱著交個朋友的心態(tài)加了對方微信。我媽很開心她的遠程遙控。
一開始,我還是比較有耐心,畢竟是第一次和相親對象聊天,熱情和禮貌一樣兒都不能少,起碼要給別人留下點兒好印象。走過場的對話必不可少:
“你是哪個學校畢業(yè)的?”
“你學的啥專業(yè)啊?”
“你現(xiàn)在在哪個公司工作呀?”
“工作內容一般是什么啊?”
對方說到平時工作還挺忙的時候,我下意識就是一句禮貌的體貼話“你們好辛苦啊,大家在外面都不容易”。
談論到興趣,我問對方喜歡什么運動的時候,他說羽毛球,我問,你平時會打籃球嗎,他說,會一點兒,打得很少。回答完“嗯嗯”,然后我就興趣大減,因為我偏向喜歡打籃球的男生。
每晚來自對方的“hello”打招呼,我照常有禮貌的回復,下了班一臉疲態(tài),繼續(xù)聊著這些日常,“你今天忙嗎?”“今天干什么了?”“晚上自己做飯嗎?”諸如此類。斷斷續(xù)續(xù)聊上半個鐘,下半個鐘就講點段子,熱和熱和聊天氛圍,證明大家還是一個有趣的靈魂。
我是個直接的人,我喜歡看人的眼神、動作、以及其他神態(tài),從而去揣測對方的心理,聊了一周,對方覺得可以約著見上一面了,我爽快答應。
見面前細心拾到自己,約會時表現(xiàn)盡量大方自在,耐心聽對方說話,聊聊之前談論話題的細節(jié),一起吃個飯,看個電影,這個流程,應該是相親標配吧。然后就各自回家,回家后,微信又禮貌的說了聲謝謝請吃飯,扯了兩句有的沒的,就道晚安后各自回味。
第二天,男生又找我聊天,言語中感到熱情,然鵝我,遵從自己的內心就是,照舊禮貌地回復卻有些冰冷。不好意思,我沒有感覺,對方感覺到之后也沒趣地不再聯(lián)系了。
一場父母極為關注的相親就在我見面后這樣終了,這只是第一次,后面沒有想到的是,還有2次、3次、4、5、6次相親了,最終都在我見對方一面后,被我親自“Say Goodbye”。
這個時候我爸媽開始著急了,用他們的原話:
“你不要見了一次就不見了呀。”
“多接觸下了解下其他方面。”
“不能光看臉,看臉沒有用,有的好看的男的,沒有能力也不行。”
“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不要自視清高,那些優(yōu)秀的男的大把人追,還不一定看的上你呢。”
“一見面就沒下文,我看你就是 ‘見光死’。”
......
我:......
這形容簡直貼切。
02
不過相親之路沒有停止,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失敗之后,我已經(jīng)對這個方式感到失望至極,爸媽一提到相親,我就會說,我上班太累了,不想再多個陌生人每天小心翼翼地去溝通了,很尷尬。而事實是,我每天工作后,確實身心疲憊,特別是剛工作的這些時間,每天工作上膽戰(zhàn)心驚的,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下班了還要去維護一段沒由來的感情,讓我害怕不已。
可是兩年后爸媽的話變成:
“你自己不談,我們介紹的你又不要,你是要怎么樣?”
“你以為你很小了嗎?過了年就要二十五歲了,不要整天像個小孩子一樣。”
“別人都喜歡二十出頭小姑娘,你再過兩年就沒有競爭力了。”
“我懷疑你是不是不會談戀愛。”
“你又不談戀愛,工作又不穩(wěn)定,你回來算了。”
以上字字戳心,語氣強烈,尤其最后,我雖然要強,但是,父母一旦不支持我了,加之想到工作上的委屈,我整個世界感覺要崩塌了。
雖然我很不贊同我媽這種單刀直入不留情面的溝通方式,但是我后面發(fā)現(xiàn),一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性格,真的非常難改變,大概就是倔強吧,沒曾想,我也是一個非常倔強的人,倔強的過程中經(jīng)常兩敗俱傷。
話說這次微信加的相親對象L,我早已失去往日的耐心和興致,每天的對話說的最多的就是:
“早。”
“吃了嗎?”
“嗯嗯。”
“今天好累,我要睡覺了。”
“晚安。”
“晚安。”
03
我曾經(jīng)有喜歡過一個男生,很喜歡,乃至送的每一份禮物都是自己親手包裝好。每次見他很心動,聽他說話很心動,看著他白凈的面龐很心動,聞到襯衫干凈的味道很心動,可是他不高,眼睛很小,身材不壯,可是就是很喜歡,大概就是感覺吧。我總能說出很多的話,聊很多的事情,表現(xiàn)出很不一樣的自己,努力讓他喜歡我。不過這些都是以前讀書那會兒的事情,后面時機不對,他對我感覺也沒那么強烈,我們之間的關系就止步在朋友上了。以上這段話,我只是想說明,我看感覺來的比什么都重要吧;以上這段信息,我是不是暴露了我母胎單身。
如果說讓我恐慌的,確實是時間流逝太快,而我在父母的說動下開始有些自我懷疑了,懷疑自己的性格、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致自己在深夜里暗自抹眼淚。可是到了白天,還是給自己灌上一碗雞湯繼續(xù)前進,因為生活還是要有些憧憬。
十一回去,同我媽一起和她的發(fā)小一起吃了一頓飯,阿姨和我媽同歲,孩子遠在北京闖蕩,聊到他們這一代人對孩子的擔憂時,她感慨到:“你說,像我們這樣的家庭,論條件,和同齡人相比,算是中等,過得去。如果是貧窮家庭,就放任孩子去了,因為我們提供不了什么,任你闖蕩,我們難以干涉,唯有靠孩子自己。如果是很富有的家庭,我們想為孩子提供什么便捷,相對來說容易些,他們不至于過于勞累奔波。然而現(xiàn)實是,我們的家里條件不好不壞,在我們身邊能衣食無憂,車房可備,孩子離開了我們去大城市,就不忍心他們去吃那個苦。想著平時我們在家能自由自在,他們在遠方掙扎立足,我們卻幫不上什么忙,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一番話說得我心里翻江倒海的。
然而吃苦是我自愿的。
其實世間父母與子女的情感,大都相互依偎,相互影響,無法分割開來。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里終究是孩子,以往我一直不理解,爸媽為什么對我如此的不信任,在生活上、在感情上、在工作上,任何事情,方方面面,都希望我順利,可是這兩年事與愿違,我成長得比較慢,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在以往同父母的溝通中,我總是說,爸媽,我希望你們的支持,希望你們能多給我點時間成長。但是這個希望說的時候,我總是底氣不足的,因為我并沒有用自己的毅力去一點點的改變,去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恍恍惚惚就把時間給過了。
但是,我并不覺得遲,因為我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父母的關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像是一劑催化劑,它催使著你去認清楚現(xiàn)狀,去學會腳踏實地地改變,去更為自己而活,朝著理想的狀態(tài)。
就像朋友圈的一位媽媽曾經(jīng)說過的一段話:女兒,你曾經(jīng)說你想要兩樣成就,一樣是愛你的伴侶,另一樣是你想做的工作,現(xiàn)在你兩樣都有了,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我想,這位媽媽的女兒自己一定更加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