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真的是說吃的蔥,沒有任何隱喻或指桑罵槐。
引言
我以前是個買菜常常會忘記買蔥的人,每每到了下鍋前,發現少了這么一道配料,尤在蒸魚和土法治療感冒的時候,姜蒜都有,唯獨少了蔥。糾其原因大概因為蔥既不是一道菜,沒有列入大腦的清單中,又不好保存,常常要補充更新。以致以后我對蔥有了一種蜜汁“迷戀”,反而買菜的時候特別關注。
我原先住在廣州一個城中村里,村中心有個很大的農貿市場,不但是是村里的經濟中心,更是各種八卦謠言的集散地,算了,扯遠了。這里的蔥都是外面進的,被灑上水,和其他菜蔬并排擺在一起論斤售賣,價格隨市場波動,一塊錢能買到的蔥有時是一小撮,有時是大把,和很多超市并無不同。
后來搬到了一個在廣州郊區開發的新的樓盤,生活配套上需要和小區旁的一個村共享一間菜場(其實這小區的地就是征的這個村的)。村民操著不那么熟練的普通話賣菜,在你購進了幾斤蔬菜后,要求攤主饒上兩三顆蔥,攤主是很樂意的,更有甚者賣魚攤主在殺魚裝袋后會很貼心地主動把幾根蔥塞進袋中。細想下,天下哪種做魚的方法不要蔥呢(清蒸、紅燒、糖醋、水煮、酸菜、魚生?略過,我不吃)?
最近搬到佛山市中心的一個小區,仍舊在附近的城中村的菜場里賣菜,卻發現這里的蔬菜的攤主基本不賣蔥。賣蔥的攤主數量有限,同時兼賣姜、蒜、紫蘇、芹菜、香菜等,買上一小把一塊六七毛,這是這個攤位典型的單筆成交形態,就整個菜場的購物體驗來說明明可以一次解決的問題需要跑兩個攤,頗有些不方便。當時不禁感嘆,賣菜的專業化分居然已經細致到如此地步了。
正文
后來細想,明明是簡單問題復雜化了,這和專業化的深淺應該沒關系,是市場化不完全的結果。第一個菜場是完全市場化的,進菜賣菜,每片菜葉子上都是負擔著成本,貢獻著利潤的;而郊區的那個村子里是一個熟人社會,就幾個菜攤,菜品基本相同,市場競爭并不充分,攤主需要以小利來爭取客人,何況這些蔥大概都是自家種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而第三個的菜場處在兩者之間,以前的村民間交易尚未蛻變完全,想來老村民還習慣向攤主討點免費的蔥,攤主又不能厚此薄彼,但村子里已經沒有土地,蔥也是花錢買來需要成本的,長此以往攤主吃不消了,干脆不賣蔥,這一類的配菜賣方形成了真空,催生了新的賣家,也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結論
相信第三家菜場的情況在新的消費習慣逐步養成,在大家學會把蔥也當成一種菜而不當添頭后,也會漸漸向第一種靠攏的。幾毛錢幾顆蔥的事情,說大不大,只是買點蔥還要稱兩,著實有點不方便,建議攤主向我老家那邊的同行學習,他們也處在轉型期,想出來的辦法是把蔥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每堆五角或一塊,把錢交給攤主自取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