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寫作中常遇到的問題
第一 為什么沒有時間寫作
在具體的生活之中,你到底把寫作放到了哪個位置上?若吃飯有時間,睡覺有時間,那么,寫作為什么就沒有時間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好多人,把寫作放在了比較靠后的位置上。
第二 為什么沒有靈感,而且會經常卡文
寫作是一件非常典型的精神活動,它需要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當你坐在電腦前面,并沒有放空大腦,去想一想寫文章的事情,而是不停的刷抖音,朋友圈,追劇,這些活動,吞噬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也消耗了我們的精力。
有效的做法,就是如何更好的去管理我們的時間,但對于寫文章的人來說,要加強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
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精力是有限的。事實證明,一定程度的體力活動,會增加精力儲備。如定期跑步,健身等,在這個方面,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中國作家殘雪等,都用這種方式來獲得靈感。
因為,人在運動的時候,大腦容易放空,精神就易獲得解放。也就是說,當你保證了足夠的精神的時候,那個靈感小仙女,才會來到你身邊。
精力管理,在美學上叫“虛靜”,就是虛無的安靜,是一種排除排除一切雜念,集中精力的超然狀態。這種狀態,可以使日常的自我,暫時隱退和缺失,卻能在審美的狀態下,以虛空的心胸,接納萬物。
所以寫的人,你一定要讓自己有這么一種虛靜的時段,也才有比較足夠的靈感光顧時間。但靈感卻是可遇不可求的,經常保持審美的狀態,靈感就會時時光顧。
認識意象
意:指創作時的意向、意圖、意志、表達的思想感情,人生體驗,審美理想。
象:由想象創造出來,能體現主體之“象”,并能為感官所接受,感覺體驗到的非現實的藝術表現。
認識意象的特點:
1 意象是藝術存在的核心。
2 藝術創造——藝術品——藝術接受。
3 意象是硬通貨。
藝術創造的過程,也是作家創造自己世界的過程,通過藝術作為媒介,到讀者那里,去還原作者創造的實際。但作者的還原,卻基于自己對世界的體驗,這個體驗,包括他自己的感悟力和認識,因此,讀者還原的世界,并不一定是作者創造的世界,但藍本一定是藝術品,即作品。
作家的功底,就決定了藝術品的檔次,而讀者的鑒賞能力,決定了作家的鑒賞檔次。也就是說,一部作品有多大的效應,其實決定于作者和讀者的共鳴。例如,一些大咖作家,會去解讀馬爾克斯,有英雄情結的人,會去讀金庸,女性讀者,會去讀瓊瑤,三毛,饒雪漫等,他們都以作品為媒介,構建屬于自己的獨特意象,并陶醉其中,非常享受。
其實,就意象本身而言,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卻有一定的格局,由大由小,卻完全取決于作者眼界,人文關懷,以及情感投射。比如,許多有經驗的老師,都會推薦你去讀世界名著,是因為名著本身所蘊含的東西,更加值得去考究。有的美學家,去探究托爾斯泰等文學大家作品,就是因為這些作品本身所呈現的格局更高。
那么如何去判斷一部作品的意象是否塑造成功呢?
最直接的就是直覺,當你在讀完一部作品之后,有沒有回味無窮。好的作品,會讓讀者去享受,沉入作品之中。
認識意象的結構層次
1 物質實在層:紙、筆、電腦、鍵盤、文檔。
2 形式符號層:字、詞、句、段落、篇章。
3 意象世界層:非現實,純精神,超越物理時空,作品審美氣質和價值觀。
4 意象超驗層: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
一部作品,若具備以上四點,則為好作品。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我們到底要讀幾遍?
最少讀二遍
第一遍,一定要讓自己沉浸進去,在作品的意象世界中,去感受,體悟,完完整整的讀一遍,不要去肢解作品。
第二遍,則要去肢解語言,文字,寫作方法等等。
不同的人,讀同一部作品的感覺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找到這個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東西。
如果想更好了解意象,可以去讀如下書籍:
胡增岡《意象范疇的流變》、葉朗《美學原理》、楊春時《中華美學概率》
但讀文學作品,遇到瓶頸的時候,就一定去讀一部分理論書籍,有挑戰的閱讀,會讓你有很大的收獲。
認識斷鵬老師寫作感悟:
1、關于對話的寫作。
無論小說,還是散文,對話是避不過的。高質量的對話,不能簡簡單單。可以設置伏筆,能推進情節的快速發展,也能傳遞關鍵信息。對話,最主要的,要貼著人物本身來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讀者讀起來不出戲。
2、關于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特別考驗寫作者功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以攝影師的目光來寫,要有鏡頭感。拍近景,要聚焦,拍遠景,要白描。而且,寫景的時候,一定要有順序,要么從東往西寫,要么從南往北寫,不要跳筆。另外,寫景的時候,也要考慮你的意圖,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3、關于寫“悲”。
有句話說,“悲不言悲,悲自悲”,這才是悲劇的最高境界。如蕭紅的《手》,作者力透紙背,寫盡了內心的悲涼。
4、關于文學的功用問題。
文學從功用的角度來說,十分有限,但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拯救自己,保護人性,這是文學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一般來說,喜歡文學的人,人格也不會差到那里。古人言,治國、修身、齊天下,文學以自己的方式,來拯救世界,所以我們寫字的時候,要多修煉內功。
如果你能利用文學,取得一定的成功,那只是一個副產品,這個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如果你能在獲得文學成就 的同時,拯救了自己,那才是真正的雙贏。
課后收獲:
在寫作過程中,意象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個人理解,或許就是一個人文字所散發的某種氣質。張愛玲的高貴、冷漠,蕭紅的坦率與本真,三毛的瀟灑與真性情,都是她們文字特有的氣質,我們從文字里認識她們,在她們的文字里愛,或是恨,悲傷,或是歡喜,這些,都是文學的功效。
斷鵬老師說,意象是一切藝術的核心,是文學作品的硬通貨。
而對于像我們這樣,在文學之途中,孤獨行走的寫作者來說,努力消除寫作的功利心,加強個人修為,提高文學素養,才能寫出賞心悅目的文字。
寫作,說穿了,其實是對世界的一場交付,你有一顆多么真誠的心,就會有多么真情的文字。寫作,其實就是一場救贖,把滄桑歲月中,丟失的自己找回來,把自己的真心找回來,在漫長的書寫和閱讀之中,內心的堅冰會一點點融化。
在文字的世界里,你會一點點柔和,會和這個世界,達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和解。那樣,文字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也是你文字的世界。我想,那才是我們寫作人真正應該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