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挪用捐款的丑聞大家都在新聞看到過,還有政府這個協會、那個協會變成某些利益集團或個人斂財的工具也時常發生。原本這些政府機構設計是用來幫助社會部分人群(弱勢群體),但在運作過程中成為了某些權力群體的斂財工具。這里原因是政府監督機制的缺失,又或者說監管方面存在困難,讓某些人既是裁判又是球員,讓人有機會打"假球",即使在法律已很完善的資本主義也偶爾會看到政府官員腐敗的新聞。
這些政府腐敗問題在我們這或外國資本主義都存在,只是多還是少的問題。俗語說:只要讓她有犯錯的機會,人們就會犯錯。這證明這類問題在人類社會,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政治、社會制度下實在難以避免,即使有嚴謹社會法制法規等手段,由于其維護這些法制和法規也需要很大的成本,所以在操作上也存在困難。而區塊鏈這種技術,這種完全靠技術的手段也許給我們提供一個革命性的解決方案。
用通俗例子來表達區塊鏈技術與我們現有模式的不同,比如我們要給某山區小孩發起一次募捐活動,現在方式是由組織者去收捐款者的現金或者銀行轉賬,然后組織者把錢匯總通過銀行轉給山區那邊的一個接款的機構或者代表,代表再把錢給小孩的家人或直接幫小孩處理這些款。 在整個鏈條每個過程有如下出錯機會:
1)組織者可能:收款統計錯誤、人為貪污了部分捐款
2)銀行有可能:各種系統或人為原因導致款項延遲到賬、甚至丟了
3)接受方可能:收款后挪用、貪污款項
過程中涉及的人或機構越多,就越有可能出問題,一方面是人會犯錯(也可能有意犯錯)、IT系統也有被黑或出錯情況。
現在我們用區塊鏈技術再來復盤以上例子是如何處理的(這里并不打算講解區塊鏈,要了解區塊鏈原理 請自行搜索了解)。 接下來講采用區塊鏈后的過程, 同樣的我們要給山區小孩發起募捐。在區塊鏈場景下,我們每個人包括組織者、捐款者、受捐者都會有私人錢包(當然這是個虛擬錢包,而且很容易創建,只要在網上下載然后創建即可,無需到所謂銀行申請開戶),每人都自己保存打開這個錢包的鑰匙(而且只要這個鑰匙能夠開錢包,其他任何機構都無法打開)。捐款組合者可以創建一個捐款智能合約(想不到更好理解的名字,暫且叫智能合約),該合約是所有人都可以往里面轉賬捐款(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貨幣),因為智能合約已指定了目標,捐款最終是會到達受捐者的錢包,過程沒有任何人為干預過程,所有都是通過算法和加密技術來保證可靠性(區塊鏈技術可以做到,但本文并不會講解區塊鏈為什么能做到),因此可以極大提升效率和避免人為干預。
具體對比原來三個角色的情況:
- 組織者:任何組織者和機構都不能接觸捐款,不管任何情況,由于智能合約明確寫明到達方,組織者無法干預過程。
2) 捐款者:因為區塊鏈的匿名性和交易透明性,捐款者可以知道自己捐款是否明確到達收款者的錢包,同時別人不知道自己的交易記錄。
3) 銀行:在區塊鏈背景下,無需所謂銀行,區塊鏈采用去中心化方式運作,不會因為某些電腦出問題而不能運作。另外采用的算法技術保證過程無法破解和造假。(這些都已經在比特幣這個區塊鏈的特別案例得到驗證)
4)接收方:接收方實際就是受捐者自己,所以只要她不把自己錢包鑰匙告訴別人或弄丟了,任何人都動不了她獲得的捐款。
以上是區塊鏈技術最基本的應用場景,其核心通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識來實現信任,不依賴與任何某個人或者機構、電腦或服務器。
在區塊鏈場景下,理論上不需要銀行、紅十字會等機構,人們可以自由的交易。這可能會被誤解為無政府主義,但現實也不會往無政府主義發展,因為從歷史發展看,社會變革不可能短期就發生巨大變化,特別是在社會政治層面。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在社會運作、業務運作上進行效率提升,這種效率提升一開始可能不是政府驅動的,而是由企業推動的,企業采用采用區塊鏈技術后能極大降低企業間、企業內的運作成本,從而反向推動政府監管層面進行采用。
政府腐敗、社會誠信問題的最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歸根結底是信息不透明和能夠被擅改。而區塊鏈技術的不可擅改和交易透明恰好解決這個問題。傳統模式的之所以不透明是人為制造的,因為要滿足權力機構或特權人士來管理社會。時代車輪不斷向前,技術帶來的變革趨勢不可逆轉。區塊鏈也許是互聯網對社會變革后的一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