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低層次,不在財富地位,而在格局和修養(yǎng)。把時間精力花在哪里,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層次的高低,在這三件事情上多少都會體現(xiàn)一二。
1
層次越低,欲望越深
據(jù)傳印度人為捕捉猴子,制作一種木籠,籠中放著食物。
猴子伸進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來。要想拿出手來,必須放下食物,但猴子卻不舍得放下食物。
所以,它們輕而易舉就被抓住了。
人也是一樣。被欲望拿捏,只能失去自由,任人擺布。
莊子說:你看癡迷財貨的人,整天擔(dān)驚受怕,生怕有一天自己的錢沒了,整日貪婪無度,生怕自己的錢少了。這樣的日子,物質(zhì)再富足,又有什么意思呢?
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欲望是個無底洞,只能越陷越深。
層次低的人,為欲望所困,終生難以解脫。直到樹倒猢猻散,大地茫茫干凈,才幡然醒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不要在物質(zhì)上浪費太多時間,要學(xué)會豐盈自己的靈魂。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學(xué)會適當(dāng)放下,人生才有安寧幸福可言。
2
層次越低,越喜歡得理不饒人
有外賣小哥因為遲到一分鐘被客戶退餐,不得已只能自己花錢買下來吃掉,還被客戶投訴,扣掉了獎金。
在千年之前的宋朝,范仲淹在看書的時候,執(zhí)燈士兵因為瞌睡,不慎把他的頭發(fā)燒到了。
士兵誠惶誠恐的退下,范仲淹卻囑咐下屬,不要罰他,不然他這一輩子就毀了,反而繼續(xù)讓他執(zhí)燈。
真正高層次的人,都懂得寬恕別人。
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不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找茬”上。這樣的生命,充滿著挑剔和戾氣,久而久之,心態(tài)就會發(fā)生變化,氣質(zhì)、面目也會慢慢改變。
時間長了,人們就會很難親近他。
傅雷曾說:理直也不要氣壯,得理也要饒人。
路寬處,留三分與人過,滋味濃時,留三分與人嘗。得饒人處且饒人,既是給別人方便,也是方便自己。
3
層次越低,越喜歡談?wù)撌欠?br>
在網(wǎng)絡(luò)中,人們傳播流言的成本低,“鍵盤俠”大行其道。他們熱衷于把流言、閑話當(dāng)作談資。肆無忌憚的談?wù)搫e人的隱私,對別人評頭論足,一旦不合心意,就開始出口成臟。
中國第一代女星阮玲玉,就是因為某小報對她本人的私生活妄加揣測,指指點點,導(dǎo)致輿論嘩然,阮玲玉不堪重負,吞安眠藥自殺。
魯迅還因此撰寫了一篇文章——《論人言可畏》。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很多人談是說非,藏否人物,還洋洋自得,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但卻不知道,嘴巴說的是非太多,內(nèi)心也就會變得渾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兩位羅漢,在凡間化做兩位苦行僧。
寒山和拾得兩位苦行僧一同修行。一天,寒山在外面受了氣,回來滿腔怒氣地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只見拾得淡定地說:“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是啊,“說他人壞話、挑撥離間”,這種做法往往都是通過貶低他人來獲得優(yōu)越感,既見不得別人好,最終也看不到自己的好。
這會使自己終日處于是非之中,陷入無止境的糾纏里,生活終究不會美好到哪去。
不成熟的人,才會隨意對別人評頭論足。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在別人面前聊另一個人的是非,只會暴露自己的壞人品,損人而又不利己。
《格言聯(lián)璧》中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