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餐吃手搟面,用大骨頭湯煮,里面放點胡蘿卜,青菜。家里沒有黑木耳了,如果有,放點黑木耳,這顏色就更漂亮了,紅黃綠黑。水果依舊是小芒果,堅果嗎,就是紅棗里放點核桃。(兒子不一定吃,先做再說,萬一要是吃呢。)
一
昨晚準備如下:
1和一塊面,我稍加了點玉米面,(昨天做的中式壽司有點失敗,想創意并且增加營養度的,放玉米面在蛋液里,結果放多了,不好吃,硬且粗,口感不好。以后注意,只放雞蛋。)
和面時我放了點鹽,這樣煮出來的面條清湯,我還加了一個雞蛋,這樣面條勁道,好吃。
2洗青菜、蔥、姜、胡蘿卜。
3大骨頭湯是我用了近兩個小時熬的。
二
昨天感冒,幾乎睡了一天,昨晚睡得又稍微早些。今天我比鬧鐘起得還早,鈴聲還沒響,我就醒了。外面的風呼呼的刮著,只有一只鳥兒依舊唱著婉轉的歌。其它的鳥兒似乎都被風嚇跑了。打開窗戶,風著急了似的,迫不及待地鉆進屋里,發出颼颼的聲響。外面是風的世界,風拽著樹梢在風中舞動。
走進廚房,把胡蘿卜和蔥切絲,昨晚兒子對我說:“媽媽,你昨天做的早餐有點失敗。”我差異地說:“你早上還說好吃呢。”兒子笑笑說:“我不想打擊你,才說好吃的。”嘿嘿,這小子。兒子囑咐我明天的面條里少放點胡蘿卜。所以我切了三分之一不到。
開始搟面條。我把面做成三個小面團,摁扁,搟成薄餅,然后對折,再對折,差不多有食指的寬度,用刀切,面條的寬度自己把握。我喜歡吃稍寬點的。
我家很少買掛面,我最喜歡吃手搟面,勁道,有面香味,而且省事,和一塊面,醒醒,一會兒就搟好了。按照妹妹的說法,沒有一點技術含量。
開始煮面條,先把姜、胡蘿卜放里煮,開了再放面條和青菜,面條一放進鍋里,就要用筷子攪攪,否則易粘鍋。不一會兒面條就會煮好,手搟面易熟。滴點醋,放點鹽,面條出鍋。
我把紅棗放在電餅鐺里煎煎,稍微發黑,拿出,弄出棗核,里面放進磕好的核桃。
再煎一個荷包蛋。
不出所料,兒子真的沒吃紅棗加核桃,不管我怎么哄,他就是不吃。兒子有點小挑食,而且他不吃的東西基本上都是非常有營養的,為了讓他營養均衡,我和他“斗智斗勇”,他不喜歡的東西我基本上是剁碎和其他東西放在一起弄成面食,或者是摻和在他喜歡吃的里面,讓他挑不出來。
三
現在的孩子出生在蜜窩里,這不吃,那不吃的,想當初我們那會兒哪有什么挑食之說,更別說什么零食了。
記得小時候,我們會到田野里拔毛毛草,田埂上,河岸邊,都會有毛毛草的身影,絨絨的毛毛草包裹在綠色的葉子里,尖尖的頭豎向天空。從底部輕輕地拔出。剝去葉子,露出嫩嫩的,白白的毛毛草,放在嘴里松松軟軟的,有點像現在的棉花糖,嚼一嚼,甜絲絲的。我們會比賽著拔,看誰拔得多。
還有一種是巴根草,拔出泥土里的一節白色的跟,用手把泥捋去,再在衣服上擦擦,放在嘴里嚼巴嚼巴,也是甜絲絲的。
有時我們還會抓把干鹽豆放在口袋里當零食吃,當然不是大把大把的塞在嘴里,那是不行的,太咸了。我們會一粒粒放在嘴里,慢慢品,剛開始是咸咸的,但是慢慢的,就會越來越香,這時候再用牙慢慢嚼著咽下去。
當然,那時也有糖,是水果糖,平時是享受不到的,除非過年,家里大人才會舍得買些給我們吃。我們絕對舍不得用牙咬著吃,而是在嘴里化,慢慢化,直到完全化完,我們才咂咂舌頭,舔舔嘴巴。
糖吃完了,但糖紙我們還一張張留著,壓在本子里,沒事的時候,拿過來翻翻,或和小伙伴們分享。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回憶,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們長大后對童年會有什么樣的回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