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操作系統”這個概念是在看《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時候,不過在那本書中并沒有稱之為“操作系統”,而是稱為人的自動化程序。
在書中有一位嫁入豪門的女性,通過調整自己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認知,而改變自己的思想,從而改變現狀的例子。
簡單來說是,A為事件本身,B是自身對事件A的反應,C是最后的結果。A→B→C,通過改變B也就是自己對事件A的看法,來改變結果C。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人的大腦里是有一個自動化程序的,而且這個自動化程序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對事件本身的思考,來改變相應的結果的。
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元認知能力,而書中的一句話“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也提醒我外面世界對我的反應,其實是我對外界反應的一種反饋,具體根源是在于自己。
有了這樣的認知,在日常生活自己情緒失控時,就可以分析一下原因,是哪里又被刺激到了,這樣就更加了解自己。
通過這一點啟示,我知道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在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中,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教育之下,形成了一個自己特有的自動化程序,這個程序是我無意識中形成的,我想遵循的應該是人類的天性。
比如先天的非條件反射,以及后天形成的條件反射,個人的欲望以及追求。
重點在于這是無意識形成的,所以這個自動化程序中就有很多錯誤,不必要的程序,而這樣的程序所帶來的只能是錯誤的結果。
個人的成長進步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好的留下,壞的去除。雖然說已經知道有很多情緒的反應是不必要的,但是要真正修改起來卻是困難的。
因為只知道要改卻不知道如何改。在看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里有關“操作系統”的這一描述的時候,我才認識到,真正要改的是自己底層的概念。
這是書中認為的個人操作系統的組成部分:
它是由概念與關聯,價值觀與方法論,實驗和踐行共同組成的。
也就是說要改變自己的操作系統,需要打磨自己對一個概念的看法,要做到清晰準確必要,還要打磨概念之間的關聯,也要做到清晰準確必要。
然后就要打磨價值觀,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更重要,價值觀要堅定且清晰,再就是不斷實驗踐行反饋重復的過程。
拿“朋友”這個概念來舉例,其實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里就有關于朋友這個概念的定義,很清晰,但是我還是需要結合自身實際來分析一下。
一直以來我認為的朋友就是那種,跟自己有共同話題,能聊得來的,價值觀相近的人。
再后來是一塊玩玩游戲,一起打打臺球的能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慢慢長大了之后,朋友又成了一個傾訴排解寂寞的對象,不開心的時候打個電話聊聊天的就成了朋友。
所以在我看來“朋友”的定義就是,有相似價值觀,能一起玩,還能互相傾訴,排解寂寞的一類人。
然后再來看另外一種關于“朋友”的定義,朋友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溫暖,讓我們心甘情愿的付出的人。朋友就是那些愿意與我交往,并且我也欽佩的人。朋友就是那些愿意花時間與精力,與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友情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來自各自的成長,或者共同成長。
以上這段是《把時間當做朋友》里關于“朋友”的定義。
對一個概念有著怎樣的認知,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我的朋友里更多的是一種彼此的安慰,我們之間缺乏共同的成長,有的只是互相消磨對方的時間。
有人認為朋友就是在自己不開心的時候可以互相傾訴,在高興的時候可以一起玩耍的那一類人。而有人認為朋友是在未來的時間里,會彼此變成更好的自己的那一類人,是不必時常聯系卻從來不會忘記的一類人。
對于概念的不同的認知,會對一個人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而要修正這些認知,就需要重新來過,對于每一個必要的概念都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深入思考來糾正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這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