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孔子說,那些淺薄的人(是指有志于富貴者)怎么能夠侍奉君王,當他們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憂心會失去,就什么事都能做得出來了。
這句話形容是一個人不能正確開展得失。所以說一般人都期待注視美滿,求善求福,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過分的輕易和拒絕逆境往往使人心態難以平和,時時處于憂慮和焦慮當中。
靳裁之的一個分三品之說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鄙夫之害:“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志于道者,顛沛、造次、生死都不足以動其心,一心建功立業成名的人,富貴不足以累其心,一心于富貴祿位的人,則富貴天大,為求之,無所不至,認干爹,吮癰舐痔,無所不為。及其得,為保其位,更無所不至,小則 認更大的干爹,吮癰舐痔,大則弒父與君,禍國害民。立心不正,起心不正,則愈行愈遠愈偏。
評個職稱都有動刀子的,何況位,何況大位。
為學為仕之始的發心便很關鍵。
《荀子·子道篇》說此最精。他說“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王先謙案:得謂得位也。樂其意,自有所樂也。)既已得之,又樂其治(先謙案:治,謂所事皆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本佑薪K身之樂,無一日之憂;鄙夫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為學先須識孔顏樂處,大有深意。
道德經中與夫妻,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無,禍相依是我們的傳統智慧,德與事業同時存在,有得必有失,有失終有得。再比如,易經所言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體,雖危無咎矣。意思是處在上位也不驕傲,處在下位也不憂愁,因此不斷前進,隨時警惕,雖處境危險,也不會有愛,我們關注和努力的方向不應該是未發生之事而是目前可以為之努力的是具備長遠的目光和踏實的心態,在過程中用心積累,除此之外也不能為了擔心失去某個權威或者某個利益而傷害其他人。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講:先天下之憂而憂,樂天下之樂而樂,那是不同的境界。他把個人的欲望放在了國家利益之后。
儒家的人生觀就是盡人事聽天命,我凡事盡力而為,果上隨緣。
第二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做到光明磊落,自然心急,坦蕩。
第三是做善事。以他為快樂之本。
第四是知錯必改。
論語述而講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我們如果能夠心胸開闊。安貧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