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我們在貝爾格萊德參加了一個一日游的團,前往游覽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齊和諾維薩德。第一站是位于Fruska Gora國家公園的新霍普沃修道院。新霍普沃修道院始建于1641年,是該地區僅存的16座修道院中的一座,以其精美的濕壁畫聞名于世。
修道院位于幽靜的山谷中,周圍景色秀美。每到整點,鐘樓悠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這里遠離塵世的喧囂,讓人忘卻人間的煩惱,整個心靈都得到了凈化。
修道院在二戰時受到嚴重破壞,鐘樓、圖書館和檔案館都被大火燒毀,所幸教堂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教堂墻上有繪制于17世紀的濕壁畫,是塞爾維亞修道院中濕壁畫保存最好的。五百年過去了,這些畫依然色彩絢麗,畫中人物生動逼真。這些濕壁畫的畫師大多來自拜占庭帝國,代表著當時巴爾干半島的最高藝術水平,堪稱塞爾維亞乃至東歐地區的藝術瑰寶。
我們下一站是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小鎮。小鎮位于多瑙河河畔,距諾維薩德僅八公里,有塞爾維亞最美小鎮之稱,但真正讓它聞名于世的是1699年1月29日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在這里簽署了卡爾洛維茨和約。
和約是在小鎮的一棟木制建筑內的圓形桌子上簽署的,談判經歷了整整七十二天。和約的締結結束了長達十六年的戰爭。這是奧斯曼帝國首次用割讓領土的方式求和,標志著帝國由盛轉衰的開始。這也是世界外交史上第一次使用圓桌會議進行談判。1817年,奧地利人為了紀念這次條約的簽訂,在談判原址上建造了和平教堂。
小鎮雖小,但鎮里的圣尼古拉斯教堂和三一天主教堂在塞爾維亞頗有名氣。這里還有塞爾維亞第一所東正教神學院和塞爾維亞第一所文法學校。可別小看了這座小鎮,它在歷史上可是塞族人的宗教文化中心呢。
鎮里有個四獅子噴泉,中間的方柱每一面都有一個獅子頭像,泉水從獅子口中流出。據說飲過這泉水的人,無論走多遠,總有一天會再次回到這座美麗的小鎮。
鎮中心有一家百年老藥店,據導游介紹,藥店已經傳承六代,至今仍在營業。店里很多用具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最引人注目的是頂上的壁畫,色彩艷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卡爾洛夫奇是著名的葡萄酒產區,其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羅馬時代。這里的特產伯爾梅特甜酒,據介紹是用二十余種配料的神秘配方釀制而成。我們參觀了酒莊,并品嘗了各種葡萄酒。我雖然不懂酒,但其濃郁的酒香氣讓我印象深刻。
過了中午才到達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諾維薩德。諾維薩德是塞爾維亞的第二大城市,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首府。這座城市誕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1748年這里的居民集資向哈布斯堡君主國贖回了皇家自由城地位,瑪麗莎特蕾莎女皇將這座城命名為諾維薩德,塞爾維亞語里“新農莊”的意思。
歷史上諾維薩德及其周邊區域并不歸屬塞爾維亞。直到1918年,諾維薩德才隨伏伊伏丁那地區脫離奧匈帝國,正式加入塞爾維亞王國。
諾維薩德一直保持著多民族混居的特性,塞爾維亞人、匈牙利人,猶太人和德意志人是城市的主要族群。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的撞擊和融合,形成了諾維薩德多元而燦爛的都市文化。19世紀是諾維薩德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塞爾維亞雅典的美稱,當時幾乎所有的塞爾維亞詩人和作家都在諾維薩德生活和工作過。
如今這里獨特的文化藝術氣息更是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旅游者。每年盛夏,全球五大音樂節之一的EXIT音樂節將諾維薩德的藝術活力表現得淋漓盡致。它是目前唯一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非歐盟城市。
我們跟隨導游來到了諾維薩德最著名的景點-彼德羅瓦拉丁堡壘。這座堡壘由奧地利人在十七和十八世紀建造,用來抵御土耳其人的入侵。堡壘位于多瑙河邊的山上,與老城區隔河相望,地勢險要,有多瑙河上的直布羅陀之稱。
堡壘分為三層,上層堡壘、下層水城堡壘和南側兩角突出的霍恩克堡壘。上層堡壘最顯眼的位置有一座奇特的鐘樓,里面西門子公司1857年造的鐘至今還在正常工作。和所有的時鐘不同,這個鐘樓表盤上的時針長而分針短,據說這是為了讓多瑙河上的船夫很遠就能看清時針。下圖時鐘指示的時間是我們到那里的時間,下午一點二十分,可不要誤讀成四點零五分哦。這個時鐘現在成了諾維薩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我們登上了彼德羅瓦亞丁要塞,在這里俯瞰多瑙河流經諾維薩德的壯美景色。導游告訴我們,二戰期間大量當地居民因反抗納粹被殺害,僅1942年1月21日到23日三天,就有1246名諾維薩德市民被槍殺,尸體被拋入冰冷的多瑙河中。在被軸心國占領的日子里,當地各族居民同法西斯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75年南斯拉夫政府授予諾維薩德這座城市人民英雄的稱號。
1999年這里又經歷了北約長達七十八天的轟炸,多瑙河上的三座橋梁全部被炸毀。戰后六年里,跨越多瑙河的交通都靠一座浮橋維持,至今第三座大橋還在重建中。
如今堡壘早已失去了它軍事上的意義,成了市民和游客喜愛的歷史古跡和休閑場所。堡壘的周圍陳列著不少富有創意的藝術作品。當地人的生活比貝爾格萊德人更為悠閑,如果有時間的話,好想在附近的餐廳坐下來,要一杯咖啡,對著美麗的多瑙河發發呆,消磨午后的時光,等待日落的降臨。
我們跟著導游穿過堡壘地道,跨過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橋,來到了西岸的老城區。
我們沿著多瑙河大街向西,就到了澤麥·約維努大街,這是一條步行街,是諾維薩德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老城區的主要商業街之一。街道上方掛滿了EXIT音樂節的旗幟,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到這里已經下午兩點多鐘了,我們早已餓得饑腸轆轆。導游讓我們自己在附近找餐館用午餐。我們在導游推薦的餐廳Veliki Cafe Restaurant品嘗了當地的美食。讓我吃驚的是,這里居然有中文的菜單。我們選了培根裹杏干梅干雞肉卷,配米飯和蔬菜,據說這是伏伊伏丁那的一道美食,杏子和梅子都產自當地的果園。吃起來感覺酸酸甜甜的,別有一種風味。
澤麥·約維努大街的北端便是塞爾維亞東正教主教的所在地-東正主教宮。東正教是塞爾維亞主要的宗教信仰,諾維薩德大部分居民都信仰東正教。前主教宮在1849年的暴亂中被摧毀。現在的主教宮是1901年重建的,宮殿的外墻融合了拜占庭文化和中世紀塞爾維亞修道院的元素。院子前有一座詩人約瓦·喬瓦諾維奇·茲馬伊的紀念碑。
毗鄰主教宮的圣喬治教堂是諾維薩德東正教的主教堂。原來的教堂也在1849年的暴亂中被損壞。1851年修復,1905年更新至目前的外觀。圣喬治教堂包括一座主殿、三層祭壇的半圓形后殿和西側的新巴洛克式鐘樓。教堂內窗戶上精美的彩色玻璃圖案讓人印象深刻。
澤麥·約維努大街的南端是自由廣場,這是老城的中心。廣場北面是瑪麗亞教堂,這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建于1895年,是諾維薩德市的地標性建筑。教堂為新哥特式風格建筑,高73米,色彩艷麗的馬賽克尖頂以及教堂內的壁畫讓它在塞爾維亞乃至中歐地區聞名遐邇。
瑪麗亞大教堂的正對面是諾維薩德市政廳,這座新文藝復興建筑建于1895年。市政廳門前的銅像是十九世紀兩度擔任諾維薩德市長的斯維托扎爾·米利奇。他是一位作家、記者和律師,是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反對匈牙利的統治,主張塞爾維亞民族獨立。他創立了塞爾維亞人民自由黨,得到了來自各地的塞族人的支持。他兩次被匈牙利當局逮捕并判刑,在獄中受盡折磨后于1901年去世。
自由廣場南側是建于一個半世紀以前的伏伊伏丁那酒店,這里曾是上流社會人士聚會的場所。廣場北側的伏伊伏丁那銀行大廈同樣曾是著名酒店,1918年正是在這里,伏伊伏丁那地區宣布正式加入塞爾維亞王國。
自由廣場附近有一條名為Kisa?ka的小街,這條街的21號,是愛因斯坦與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故居已經年久失修,在馬路對面的小酒店“Bela La?a”門口可以看到刻有兩人合影的一塊紀念牌。
米列娃1875年出生于塞爾維亞境內當時隸屬于奧匈帝國的蒂泰爾。她與愛因斯坦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同班同學,米列娃是班上的唯一女生。她天資聰穎,數學與物理成績曾獲得全校最高分。后世的物理史學家甚至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觀點一部分來自她。愛因斯坦和她很快就墜入了愛河,并于1903年結婚,婚前婚后共育有三個子女。孩子出生后,米列娃為了照顧丈夫和孩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1911年,愛因斯坦離開蘇黎世前往布拉格,不久熱戀上他的表姐愛爾莎。1919年愛因斯坦和米列娃離婚,同年和愛爾莎結婚并移居美國。但這位天才科學家對他的第二任妻子感情上也并不忠誠,常常在外面拈花惹草,緋聞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