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咸泡飯
寫在前面的話:加入“簡書”平臺后,在首頁讀到不少談論寫作和出版的文章,學習別人分享的經驗,覺得受益。于是也想寫一寫自己的經驗,可又誠惶誠恐。雖然碼字數年,目前為止出過三本書,但要分享“成功經驗”,實在是“怕怕的”(允許大叔賣個萌好嗎)。后來一想:就根據切身經歷,還原出版第一本書的過程,或許對尚未出書的朋友有些許借鑒之處。如此想著,這才敢提筆,寫這篇文章。
1、再怎么準備都不過分
大四下半學期,我找到一份實習工作,成為公司職員,就是后來堅持了八年的一家管理培訓和咨詢公司(插播:選擇這家公司的原因是前臺的妹子真的很漂亮啦)。我剛開始的職位是“咨詢事業部”的研發專員,具體的工作內容是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咨詢方案。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這份工作,沒關系,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方案其實并不多,因為咨詢事業部都是大單,但是大單也少,所以我主要的工作其實不是寫方案,而是為公司整理教案。當時,公司有不少很厲害的培訓師,公司要包裝他們,另外也要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所以提出以出書的方式把他們的課程內容固化下來。
我們部門的領導,也就是后來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的邵先生,是一位年輕的管理學者,當時他已經出版了兩本管理類圖書。為公司編書這件事,就是由他牽頭做起來的。與他合作的編輯是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徐編輯(機工社在經管領域還是蠻有份量的)。徐編輯正好在春光乍泄的時節來我們的地盤度假,我們就“順理成章”地接上了頭。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和編輯面談,雖然大多數時候只是在旁聽,但收益匪淺。討論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書的大致內容是否有市場需求,徐編輯非常認真地記筆記,把說定的事情記下來(這讓我一個不記筆記的菜鳥情何以堪?。?,她認為沒有市場的選題就會直接否定,所以討論的效率很高。一頓飯功夫,她和邵雨就敲定了書名和大綱,也就是說:書的大致內容出來了。
之后進入編寫的環節。我先是閱讀培訓師的教案,再跟著培訓師出差幾趟,把他的課全程聽幾遍,這次總算做了詳細的筆記,再買來相關領域的書二十多本,閱讀消化,然后開始動筆。編寫到半途,覺得有必要重新聽課,又跟著培訓師跑一趟,再聽時真的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
編寫的第一本書一年后出版。雖然和我沒半毛錢關系(署名什么的全沒有我的份),但還是開心得屁滾尿流,特意跑到新華書店買一本,請店員敲一個藏書章,以作紀念。
寫到這里,大家別以為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不是的!通過這本書,我大致了解出版的流程、書稿的組成部分、版稅制等。更重要的是,我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徐編輯把我拉進一個出版編輯群,群里是各大出版社的策劃編輯。他們經常會發一些寫書評的請求。當時我作為一個愛讀書又有時間的人,理所當然寫了不少書評。有些文章被媒體采納,編輯覺得我寫得不錯,就加為好友,因此我認識多位編輯。當時,微博尚未普及,尋找編輯遠沒有現在這么便捷。
2、沒有好的內容,一切都是扯淡
在咨詢公司工作四年后,我正式成為一名咨詢師。2012年夏天,公司啟動了一個新項目,和一所大學聯合辦學。大學老師負責理論課的教學,我們公司包攬了所有職業培訓和實習訓練的課程。我被公司選為輔導員,常駐在大學校園,既給三十幾位調皮又可愛的孩子們上課,又兼管他們的生活問題。聯合辦學進行到第二屆時,我變得輕松起來,因為課程已經備好,一切駕輕就熟。我在學校里擁有一間單身宿舍和一間獨立辦公室,條件優渥,自己支配的時間多了起來。
這時候,我滋生了出版一本真正屬于自己的書的強烈愿望,而且是文學方面的書。雖然之前有過出書經歷,但臨到出自己的書,還是感覺無比艱難,不知從何下手。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是整理以前寫的書稿。我一直在堅持寫作,從讀書時起,一直到現在,只要有靈感,就會提筆寫作,這應該是我能出版一本書的根本原因。我最想告訴大家的是:堅持寫下去,不管能否出版,因為寫作是我們與世界交流的方式。由于之前寫了大量稿子,散文、小說、隨筆,甚至還有詩歌,所以存在一個選擇的問題。我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被雜志刊載過。我不確定自己寫得哪些文章好,所以干脆選出那些被期刊編輯看中的稿子。
整理之后,文檔顯示的字數為六萬多,這當然不是一本書的合理字數,所以我又開啟密集的寫作模式。當時住在學校,每天早起跑步,中午吃過飯又外出散步,學校周邊的風景很美,有一條長長的林蔭道,還有一個很大的公園。沒有課的時候,我就去里面散步,其實是在尋找靈感、構思文章,打好腹稿后,趕緊跑到辦公室把文章寫出來。我養成隨身帶一個小筆記本的習慣,一旦有好的想法,趕緊記下來。智能手機普及后,就在手機上記錄。
在寫稿的同時,我開始思考圖書選題的事情。我選的文章每篇大致2500字左右,都是有故事、有腔調的隨筆(其他文章被狠心砍掉啦)。我想的書名是:自娛自樂。為了詮釋書名,又想了一個副標題:樂子是自找的。我的本意是宣示一種自足、自信的生活方式,這個書名與書稿的內容是貼切的。
書稿進行到八萬字的時候,我才有勇氣開始聯系編輯。后來正式出版時,書稿的實際字數是十二萬字,而且又刪掉一些不太滿意的文章。書稿被我徹頭徹尾修改三次,責編好奇地問:你的書稿咋沒有錯別字呢?我只想說:親,書稿的每一個字我都擼過三次了,真心不容易有木有、有木有!
有投稿肯定就有拒稿。我把精心打磨的書稿發給之前認識的編輯看。有編輯問我:您出過書嗎?我只好回復:沒有。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懷疑他壓根就沒看書稿——憑什么給一個無名的作者出書?想想也是,完全找不到理由。出版社操作一本書,要投入人力和資金,把書做出來卻無人問津,當然會虧本。所以我完全能理解那位編輯的冷淡,但我能做的只有拼命打磨書稿,讓書的內容對得起死去的樹。好的內容是作者的唯一資本,也是作者獲得尊重的前提。沒有自認為完美的書稿內容,就不要想著出版書了。
不要把拒稿太當一回事。每一家出版社都有其經營的重點和偏好,每一位編輯都有側重的領域和感興趣的范圍,假如你寫的是一本文學書,卻投給一家經管類的出版社,那肯定會被拒稿;假如你寫的是青春文學,卻投給社科或歷史類的編輯,那肯定也會遭遇拒稿。你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了解每家出版社經營的領域、每位編輯側重的范圍,把書稿“嫁給”對口的出版社和編輯。其實也不難,多翻翻與你的作品同類的書就可以了,上面印著出版社名稱和策劃編輯的大名。你可以通過微博、郵箱或者電話找到他們。
3、一份書稿應該包含哪些部分
投稿、拒稿的過程,其實也是完善書稿的過程。我閱讀了多家出版社的投稿要求,填寫了不同的選題單,又根據編輯們對書稿提出的質疑,不斷修改和完善。同時,我一直在增添內容。
有編輯覺得“自娛自樂”這個書名有點“負能量”,我又擬了多個備選書名,比如:無處安放的荷爾蒙、怎么溫暖都不夠、陶醉吧、大齡青年等。那段時間真的被書名折磨到了,吃飯睡覺想書名;舉頭望明月,低頭想書名;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想書名。
這時候,我幸運地遇到了第一本書的責編君劉編輯(此處是兇猛的擁抱)。親愛的劉編輯就在上文提到的編輯出版群里,我把書稿發給她,她說看過后再與我聯系。我當時沒抱什么希望(原諒我患上了被拒稿癥),扭頭去給熊孩子們上課了。第三天,我登錄QQ,發現劉編輯的頭像在閃動。她給我發來了消息:我喜歡你寫的文章!她用了感嘆號,天哪!我心里那個激動啊,浪里格朗,浪里格朗!看來出版有眉目了。我趕緊回復她。她先是肯定了我的書稿內容,隨后提出修改建議,我覺得有道理,比如作者簡介可以寫得活潑一些,內容簡介需要“更帶勁”,書稿的主題應該更集中,最重要的一點——得起一個更完美的書名(請注意,她用的是“完美”,對書名的苛刻不能有一點點讓步)。
緊接著,她提出簽約書稿的一些條件,比如首印數量、版稅點,我都照單答應。其實這些在我看來根本不重要,哪怕是一分錢沒有,我也會毫不猶豫地答應,畢竟自己是一個沒有出過書的作者。與劉編輯的第一次交流,就這么愉快地結束。我清楚記得她的結束語:把書稿打磨到完美的程度,一次性通過選題會,我們沒有第二次機會。我連忙回復好幾個“好好好”。
接下來的半個月我都在亢奮中度過,在劉編輯的啟發下,書稿的選題信息修改為:
丨內容簡介丨
每天,基本上潛行在大都市的五臟六腑,用卑微的姿態伸出觸覺,任憑時間無可救藥地流逝。
每天,基本上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早上出去、晚上歸來,苦逼的青年就變成了麻木的中年,悲慘的老年仿佛可以預見。你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不忍短暫的一生淪為四季的衍生品。
每天,基本上火急火燎,東奔西跑;或者百無聊賴,無所適從。你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心里想著:呀,我這是在干嘛?
你的心里有糾結,有悲催,有迷惑,有惆悵,有向往。你坐而言卻沒有起而行,歸根結底,你是葉公好龍。
你注定會在這本書里與自己狹路相逢,與熟悉的生活狹路相逢,與你的內心狹路相逢。作者和你一樣,在萬丈紅塵里跌打滾爬,身心俱傷。你和他在書里相遇,然后一起攙扶著,找了一個地方坐下。他安靜地撫摸傷口,與你娓娓而談。他不是導師,也不是雞湯,他只是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吐槽陪你領略風雨陽光。你或許會發現,他有智慧,有情懷,有洞察力,能治愈,可療傷,這些他其實不怎么在意。他說:生活得有情趣,有格調,有詩意,這是我們至死不渝的追求。
他還告訴你: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值得你羨慕;你所經歷的一切,都熠熠閃光。
丨作者簡介丨
咸泡飯,自由撰稿人。
基本上是個有賊心沒賊膽的情種;
基本上算理想未泯仍需折騰的同志;
基本上是極度樂觀的徹底悲觀主義者;
基本上算沒樂子就會缺氧的快樂依賴癥患者。
仰望天空但不淚流滿面,安分守己但睚眥必報,身在江湖但從不挨刀,無可救藥地老去卻永遠年輕,因為看破看透所以更加珍惜。
曾為記者、人民教師、編劇、期刊編輯。后棄文從商,成了格子間里的貓頭鷹,外表沉靜、思想瘋長,混過人人都是業務員的商報社、個個留著爆炸頭的創意公司、販賣思想的教育集團、在一家西裝革履的外企干“人事”。
咸泡飯說,世界人民都知道我低調??傄詾橛朴茪q月長,其實不過白駒過隙,繁花一季。他在朝生暮死之間,坦誠而驕傲地寫下自己對周遭世界的所思所想。他展開身體,伸出細密敏感的觸覺,感受生活饋贈的每一朵浪花。他或許憂傷,沉郁,但絕無一絲不恭。只因為,他的愛深沉。
咸泡飯還說,能量守恒定律同樣適用于人生。幸福那么多,不多不少,正正好。無論你是富甲天下、才貌雙全、英明神武,還是與此相反,都不能免于磨難。因為磨難是成長的常態。他用了很長時間,參透此理,然后寫下人生的七七四十九彎,九九八十一難,當然還有幸福、溫暖、迷惘、焦心、愛情、糾結、悲催、詩意、情調、向往……其實,他只想說: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最應該感謝的是歲月。
這些文章,被朋友們拿去,散見于各種紙媒專欄。如今,又在朋友們的慫恿下,結集出版。整理故文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像個在沙灘上拾到寶貝的孩子,光陰并未如風般逝去,回首向來出,鴻爪雪泥,處處留情。于是,咸泡飯也矯情地說: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這是咸泡飯的首部專欄集。他說:如果我還有可能創造出一件對自己來說完美的東西,那么,只能是一本書了。他也許做到了。
另外,我還想了一句書封上的宣傳語:生活就得有情趣,有格調,有詩意。
劉編輯覺得不錯,打算用。
接下來,就是重中之重:書名。我想了十幾個書名,都被否定掉。最后,還是放在扉頁上的一首詩啟發了我: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里干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并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波蘭詩人米沃什的詩《禮物》
我在QQ上給劉編輯發去新書名: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雖然隔著十萬八千里,但我還是能感覺到劉編輯的心動了一下。她很快回了我一個擁抱的表情。她把新書名分享給營銷編輯和發行的同事們看,得到的反饋是:能否再精煉一些,這樣有利于后期的營銷。于是劉編輯問我:我知道沒有人值得我羨慕,怎么樣?我覺得意味不夠足,“一個”其實有強調的作用,刪掉很可惜。我把兩個書名列出來,建一個群,讓同事、學生們來投票,劉編輯也發動同事和朋友參與投票,結果是“我知道沒有人值得我羨慕”勝出,書名終于敲定。
在一個陽光肆意的下午,我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吧里最后一次修改好書稿,除了“序言”,還增加了一小段“后記”,之后終于放心地把書稿傳給責編。五個月后,我拿到樣書,開心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
4、給書加分的項目
請原諒我的完美強迫癥吧。交稿后,我向劉編輯提出增加內頁插畫的請求,她立刻答應。我主動提出,插畫由我請人畫,費用我出。
之所以冒出這個想法,是因為我在豆瓣結識一位朋友,畫插畫的,很喜歡她的溫暖畫風,感覺和我想通過書傳達的意思很貼合。與她商量后,我們一拍即合,她很快根據書稿內容畫了一副,我很喜歡,傳給劉編輯看,劉編輯卻說:感覺風格不夠突出。一盆冷水呀,我簡直無顏再和插畫師做朋友了,說完“抱歉”后,她反而爽快地說“沒事,沒事”。
李海鵬的《佛祖在一號線》這本書里,有何子健配的插畫,畫風簡練、沉著,我也很喜歡,拍一張給劉編輯看,她也說喜歡。那時,微博已經普及,我正是通過微博聯系上何子健的。第一次和他通電話,我用了“您”,有點緊張,說話都結結巴巴。子健說:別這么客氣,不要說“您”了,大家都是同齡人。接下來溝通愉快,很快談好合作,我把書稿發給他。約莫半個月后,他傳來二十副插畫,還有一張封面用圖,漂亮極了。
寫到這里,一看,已經五千多字,決定打住。大家如果覺得有所啟發,我再寫下一篇。祝大家不忘初心,堅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