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句話,“我好糾結呀”,一聽到這句話就會感覺太有同感了,因為你我都是糾結之人。在做某個決定,或者是在某些選項之中進行決策時,總是猶豫不決。我不懂心理學,所以可能不會用太深層次的理論來表達我們為什么會糾結。最近把笑來老師的《財富自由之路》又讀了一遍,于是我籠統地講,我們之所以會糾結,是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夠,對當下遇到的問題,不能通過去的學習和經驗的總結以及生活的閱歷,對其進行評判。
所以呢,為了不糾結,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不斷地學習,了解更多的知識概念,讓這些東西在我們的腦子里生根發芽,并最終指引我們,在需要的時候幫助我們做出決斷。
在《高手》一書中有一章也寫到關于如何解決糾結的問題,看完之后我覺得這是在我們的認知還沒有達到某一高度的時候,非常簡單實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設立反對派。簡單地說就是找人來反對你,對當下要做出的決定,從他的角度進行反對。當你聽過所有的反對理由之后,仍然堅守之前的決定,那么這個決定就可能更可靠一些。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可能大家都有體會,就是當你特別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尤其這件事情還能帶給你感情上的回報的時候,你就很可能一意孤行,而忽視很多應該注意的盲區。同時應用這種這方法設立的反對派還能起到“旁觀者清”的效果。
第二個方法就是,從遠處旁觀,換個說法就是要冷靜不能沖動,要三思而后行。這個方法源自于希思兄弟。這個方法要求你從三個時間的尺度去考慮一個問題:
(1) 10分鐘之后,你會對這個決定作何感想?
(2) 10個月之后,你會作何感想?
(3) 10年之后,你又會作何感想?
這個方法主要作用就能克服短期情緒,站在一個遠距離考慮問題,所有短期情緒,什么害怕,緊張可能就不存在了。提醒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適度地跨出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尺度來進行思考。
第三個方法是考慮價值觀。其實我們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我們過往的經驗,在最終內化成為了們思想的本源,也即價值觀之后,指引我們做出的。在做決定的時候,明確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你最核心的價值觀是什么?舉個例子,本來這個周末,你想陪孩子一起度過,中途卻有友人相約,參加其他活動,如果你認定了和孩子一起度過一個開心的周末,是你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不管中途出現了什么樣的障礙,你都會克服,而最終選擇陪孩子。
通過以上的三種方法,希望對你有用,我們都可以去嘗試,學以致用,用了才知道有沒有效果。愿我們以后都不再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