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檔過后的第一部口碑炸裂的電影《周處除三害》,今天終于抽時間去看了,有幾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和感觸,分享出來。
1.影片剛開始的時候,陳桂林一直躲著不敢出來,是因為有奶奶的牽掛,害怕作案上新聞被奶奶看到。
所以,當有在乎的人的時候,再窮兇極惡的人也是會有所顧慮的。
2.奶奶去世后,陳桂林獨身一人,似乎一下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當?shù)弥t(yī)生告訴他患有肺癌,還有最后半年時間,并勸他自首的時候,他說了一句“我不怕死,我怕死了沒人記住。”
然后他請示關(guān)公,9次提示都是同意自首。
想著自己犯了那么大的案子,以為大家都能記住他。他跑去了警察局,卻在說出自己名字之后,被告知連自首都要排隊。
原來并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我想起了在鄭州看的王潮歌導演的《幻城》劇場,《清明上河圖》有一幕,當生活場景里所有勞作的人突然停下來,回過頭,看著觀眾席,問:他們會記得我們嗎?
那一刻,坐在劇場里的我,不知道為什么,止不住的淚流滿面。那種宏大的、恍惚間在天地間和時空對話的感覺,涌上心頭,只感慨于人之渺小。
李銀河說,人有三次死亡,分別是生理上的死亡,在熟人的記憶中消失,以及,從地球上所有的人記憶中消失。
劉潤總結(jié)過人性無外乎兩點:生存和繁衍。
那,如何才能持續(xù)的生存和繁衍呢?
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其實,我們一直在尋找【存在感】。
3.教堂大屠殺的那場戲,把劇情推向了高潮。
鏡頭太有沖擊力了。
發(fā)現(xiàn)了所謂的尊者竟然是榜一大哥,借著洗滌心靈的幌子實則是騙錢,并且還害人。
原本只是殺了榜一瀟灑離去,卻在下樓途中再次聽到了那首荼毒心靈之歌。
氣不過,又折返回去,“我想做個好人,替天行道,就把你們一幫害人的窩點一鍋端吧”。
“給你們一分鐘,留下的人就跟他下場一樣”。
我不禁驚嘆于精神控制的強大力量,所謂的傳銷洗腦也不過如此吧。
每天在那樣的熏陶下,對死亡是沒有什么概念的,也就談不上對生命的敬畏了。
當場一槍一個爆頭,竟然沒有任何慌亂,坐著的繼續(xù)坐著,坦然赴死,等待下一個就是自己,結(jié)束生命。
4.當完成了【任務(wù)】殺死榜二和榜一后,陳桂林給一直逮他的警察打了個電話,此時的他眼神無比堅定,還帶著些得意。
下船的時候,警察、媒體、群眾包圍著碼頭,都在迎接他,所有人都是沖他而來。上警車之前大聲的喊出“我叫陳桂林”,或許這是他覺得自己最高光的時刻吧。
5.最后赴死的時候,槍決前那一刻,眼神充滿了坦然和從容。
執(zhí)行槍決前,被他救出來的女孩特意過來,把之前沒有完成的刮胡子,有儀式感的完成了;醫(yī)生過來探視,講出了他并沒有患癌的實情,只是為了勸他去自首,結(jié)果自首未果還引出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一舉三得”,世界上少了三個通緝犯,多了一個為民除害的英雄,同時醫(yī)生也為自己積福報。
他的坦然,來自于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雖然是以暴制暴,但是死于他手下的卻沒一個冤枉;
他的從容,來自于了無牽掛,且還會被人記住,世間上的故事里有他的名字。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非常值得一看。
雖然有一些負面的元素,比如 暴力、性虐、邪教、謊言等等,但不影響它是一部給人啟發(fā)的好片子。
比如,你的【存在感】在哪里呢?
豆瓣目前73萬人打出了8.1的高分,看完后如果我評分的話,8.5分吧,強烈推薦成年人觀看(兒童還是不推薦,充斥著很多暴力血腥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