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教育大眾化的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現在社會上有不少焦慮的聲音,媒體把視線聚焦到211、985高校畢業生,“211、985學校學生畢業數據慘淡”,不過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是一樣的情形嗎,尤其是那些重點高校以外的學生。
作者黃燈老師從教15年,教過學生近5000人,在教學和對學生畢業后境況跟蹤,她意識到二本院校學生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此書以廣東F學院(貌似廣金)的學生為樣本,意在探討我國轉型期青年群體尤其普通青年群體的命運和可能。
學生群體
描繪了二本學生這一群體的肖像:多數家境普通,甚至貧寒,個別富裕,缺少一般意義上的學霸(雖然也有重點中學畢業的),他們在畢業前也沒有令人艷羨大廠的實習,而是在小型民企兼職。而這些普通學生是一個個真實的生命,對時代的真切感知,是對國情最方便的觀察。
書中記錄了85后及90后廣東二本院校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機遇和可能。不同人的能力、性格和選擇影響到將來的發展。另外個體出路和家庭情況密不可分,學生的命運,某種程度上,甚至由原生家庭決定。
以四任班長為例,從出生而言,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沒有一個家境特別優越,也沒有一個孩子在大學畢業后,得到了多少家庭的庇護和資源。他們之所以能在社會立足,并順利過上讓父輩放心、安心的穩定生活,要么是早早認清了現實的規則,順著社會去經營生活,要么是經過現實的碰壁后,終于認清進入體制內工作的優勢。內心不愿屈從一條常見的個人成功的路徑,但現實中,還是不得不聽從父輩的內心召喚,結婚生子,選擇一種最為常規的活法,現實中,并沒有太多的選擇。
也有學生在各方面都是一個好學生,他勤勉、踏實、熱愛學習,做事很有規劃和條理,為人也謙和、善良、從無半點抱怨和偏激。如果非要挑他的缺陷,那就是在投機的年代,他身上缺少一股賭勁,缺少職業規劃師提到的風險承擔能力,在一閃而過的機遇中,他的謹慎和猶疑,沒有幫他避免風險,卻讓他失去了在自小長大的城市立足的資本。
班上不少學生,在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切身感受到了鄉村城鎮化進程帶來的沖擊。一方面,他們享受到了城鎮化帶來的好處、便利,諸如更好的教育資源,以及因為交通便利所致的流動可能;但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代價,諸如日漸加大的教育投入、父母外出打工所帶來的分離以及貧富差距帶來的內心沖擊。父母選擇進入城市謀生,為孩子們贏得教育資源,奠定經濟基礎,得以進入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