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似很努力,天天早起讀書寫文上班,偶爾還做兼職賺點外快,多么積極向上努力的生活,可心里總覺得哪里不對勁。
1 二個月份我收獲的
我每天6點左右起床,最近堅持閱讀每周輸出4篇左右文章,公眾號拿到了原創,擔任訓練營的班長,管理班級事務。并認識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日討論寫作困惑迷惑,互相激勵。同時兼顧開源收入賺取外快,下班偶爾健身,上班專心工作。
在這里9月到11月中兩個月的時間,閱讀了《聰明的人用方格筆記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金薔薇》《愿你生命從容》《活著》《大師們的寫作課》《挪威的森林》《小王子》《成為作家》《創新,另一種工作方式》《李欣頻系列》《躍遷》《談美》《變身》《當我談跑步的時候談什么》《精進》《故事思維》《精要主義》《好好學習》外加另外一些未讀完的書。
自從參加寫作,閱讀數量持續上升,輸出的內容也在上升。簡書的粉絲數從幾十個上升到目前9400個,但不才只有一篇閱讀量9千多的,其余閱讀量均不太高。
這兩個月多時間內,早起成為了一種習慣,閱讀成為一種生活,寫作成為了理所當然。并學習了洋蔥閱讀法,學習手繪思維導圖筆記法,番茄工作法。表面看來多么積極向上的努力,但里總是無主心骨般的不安。
2. 討厭的迷茫又來了
因為自己發現太多時間用于愛好,拉下工作了。不知道多久自己沒有靜心練習過設計,甚至一度想要放棄設計,可內心明白對于設計是喜愛的,上班的時間對于自己是享受的,可為什么總是在寫作讀書和設計之間有你沒有,有我沒你呢?
我每天都在糾結到底是該看何種書,是該寫文章呢,還是該練習設計呢,真正用心寫一篇文章的時間花費真的很多,也許早上2個多鐘的寶貴時間就在書寫一篇文章下溜走了,而自己也只有早上才可寫出。
甚至上班時間都無法達到專注,回顧以往的晨間日記發現自己一直在興趣廣泛的不知所措中。從四月份開始因五月天迷戀吉他,每晚下班練習玩了一個月。五月份去玩淘寶店鋪,六七月份又去玩運營,八月份之后接觸了寫作閱讀簡書,便不可自拔。始終是有始沒有終,沒有真正的做好過一件事情。
多元化并非有深度。最近早把工作拋到腦后,只覺完成任務便好。若非外界警惕信號,內心又對于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向往時,碰裝到正熱衷的寫作,便左右搖擺迷茫了。
到底我該繼續業余時間讀書寫作,完成工作任務?還是要放下這些練習設計,達成工作上想要的成績?以及設計上我該選擇哪個方向前進?等等問題,死死的困住我,致使每天糾結浪費時間心里更加著急的惡性循環。
3. 朋友帶給我的反思
而我的一個朋友,恰與我相反。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技術的提升上,我經常嘲笑他,為什么不多拿點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如此的單一,腦袋除了技術便什么都沒有。
但他的目標明確從畢業的跨專業0基礎自學編程一個月,便加入太平洋實習,再到一家僅4人的創業公司工作一年,后來他說想進大公司不想呆小公司了,一年后便進入了YY。再后來他想要進更大的,一年后就進入了網易。有時我不得不佩服他的說到做到,甚至不明白招聘他的那些人為什么會要他呢?但真的一次次被他言中,他想去便去了。
我嘲笑他的單一,他笑我太多元化不深度。我嫌棄他沉迷技術不知開源,他嫌棄我只顧眼前利益不為長遠打算。我沒有辦法證明誰對誰錯,因為若不是想去大公司的念頭,到如今自己的成就依然不差。
從我們同時畢業我工資超他3倍,到后來工資持平,再到現在他反超我,按照時間軸的觀念,他很棒,一直在持續進步,而我似乎停留在最初畢業時的能力一直到此時。但按照收入角度我們并不分上下。
其實自己一直是主張體驗式人生,即體驗所有未做過的事情,不求做好有過一次就行。。可經過2年工作,與朋友的差距逐漸的拉大。發覺淺嘗輒止的體驗無任何益處,也想有自己的定位品牌,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興趣廣泛,所以更焦慮了。
于是抱著這個問題和當下的困惑,便去書本中尋求到底誰對誰錯,我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周末給自己兩天時間尋找答案。
上周一到周五之前剛學習完快速閱讀法和主題閱讀法,以及思維導圖筆記法。于是就采用這兩種方法,閱讀了《精進》《精要主義》《好好學習》以及復讀了《躍遷》這四本書,去幫我找答案。
4.書中尋求答案
成甲的《好好學習》中寫道:
學習的層次:是80%的時間發在20%的知識上;學習的內容:斜杠青年是認知深度非多元話:學習的誤區就是貪多嚼不爛,慢功夫要花在真問題上;我們要結硬寨,打呆仗。
他說斜杠青年不是過分的做大量兼職,東學一點,西學一點,追求所謂的多元生活。那可能在成功路上繞了一個大圈。一開始就能帶來直接利息和誘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來的機會做代價。斜杠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化的結果。
采銅的《精要》中寫道:
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需要發展自己的強項,并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學會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做差不多先生。而年輕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熱情有余,少一些冷靜踏實;急于求成,少一些耐心細致。
還說: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學習的寶貴知識卻是無窮的無盡的,一旦做出學習某塊知識的選擇,就意味著付出暫時無法學習其他知識的機會成本。那該如何辦呢?
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杠鈴策略。一方面專注一個既定的領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小部分時間,進行積極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鵝”的事件機會。
古典的《躍遷》中寫道:
專注是高手的護城河,當處處有機會,就等于處處沒機會;競爭越開放,個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慮后作出的選擇戰略能力。尋找到“更少但更好的”的事情。
多線程運營讓你焦慮,單線程讓你寧靜;想未來讓你焦慮,一心一意專注于當下最有力量....這就是戰略上的專注。
要養成功利的學習方法,學的更好,卻學的更少。
《精要主義》全書就如圖書名一樣,教導我們時間和精力只用于有意義的事情上,如何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例如只接受前10%的機會。
以上四本書的看完,基本上答案已顯而易見。我朋友的學習選擇專注之道貌似是每本書都推崇的方法。但若過分專注而喪失接觸外界新事物的機會也是得不償失,所以專注一件事情上,留少許的精力去了解外界新事物結合自身能力才是最優選擇。
5 仍是不知如何選擇
可是讓明白專注深度很重要,該如何選擇,多元化的愛好那么多,隨意哪個都可以持續專注,我到底該選擇哪個,當下最需要哪個,又再次陷入迷茫?
這時候采銅該《精要》中另外一章節給予了我答案。他說當選擇太多或者不知道如何選擇時,是陷入了隱含假設給自己心里禁錮。例如我選擇A就必須放棄B;同時A或B則無法分配時間;我的精力只能做一件事,想做卻很多。
書中說到了新的思維方式:
1.目標懸置:不同時間專注不同的事情,抵制串行和并行的焦慮;
2.能力嫁接:為能力選擇新的空間;
3.特性改變:讓工作變得活潑,讓興趣變的嚴肅,出知識消費者變成知識生產者。
最后一點是在周末晚上10點多才真的看到思考到,早上寫出這篇總結,回想最初自己的困惑苦惱,貌似該有的答案該如何去做,誰對誰錯,如何把握度都已講述的清晰明了。答案就在那里,只看如何去做了。
我想這樣的問題的朋友應該很多,特意分享出自己的心理路程以及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和最后的結果。至于如何去做,更好的實施,每本書還有更多詳細內容講解感興趣的可以去閱讀。
最后送給大家也是送自己《精進》的一句話:“現在”是最好的時機,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
我是糕小糕,在這里為你分享感性的人文美學,和理性的實用干貨。正所謂:書宜雜讀,業宜精鉆
你知道嗎,你的贊,會讓我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