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一書中,開篇便提到:“尋找真摯永恒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尋找自我。”可見親密關系對人的一生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書中隨后對親密關系建立的過程和期間的困難和技巧進行了描述。
更具體來說,輕松的泛泛之交為何不夠,為何還需要親密關系?
最直接的,擁有親密關系是為了滿足人的三大基本需求:被關注、被愛、被認同。研究發現,與親密關系中的人相處,能讓我們覺得生活更有意義,而不是更快樂。進化心理學認為,歸屬需要是人類長期演化的產物,逐漸成為所有人的共同傾向(Baumeister&Leary, 1995)。而研究還發現,缺乏親密關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率高出2-3倍(Berkman&Glass, 2000)。
正常來說,人們從小對親密關系就有著強烈的需要,從與父母建立親密關系,逐漸到與朋友,與伴侶建立親密關系。而我們身邊不少人,卻在建立親密關系上出現困難。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他們雖然內心渴望與人親近,但卻又擔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應,于是產生焦慮,漸漸變為回避親密關系,立起一面心墻,把想與他們親近的人擋在外面,與所有人都難以交心。
這些人實際是存在親密關系恐懼。親密恐懼者并非不能進行人際交往,相反有些人甚至還很受人歡迎,朋友很多,也接受和進行著感情上的曖昧,但他們不愿與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內心里的期望,會體驗到一種雖然有很多普通朋友,但仍然覺得很孤獨的感覺。而且一旦他人有想進一步更深層接觸的意愿,親密恐懼者就會立刻產生抗拒,并開始和對方疏遠。他們最常反應的兩個問題是“我很害怕和人確立戀愛關系”以及“我朋友很多,可難過時卻沒人可以傾訴”。
出現親密恐懼的原因是什么?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人們總是會根據早期客體關系的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相應的人和事。因此,在精神分析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依戀理論(最早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來解釋對親密關系的恐懼。
早期依戀模式一般來源于和父母或其他主要照料者的關系,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小時候收到很多的關愛,他們的需求和情緒往往都能得到及時的回應,他們和照料者之間很親密,很信任,照料者的陪伴讓他們感到很安全。這樣的孩子往往是積極樂觀陽光的,成年后在和別人的交往中也更容易建立起親密關系,他們愿意去相信別人,與人分享自己的內心。
不安全型依戀可以分為回避型依戀、矛盾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因為經常受到照料者的忽視,在照料者離去時并無緊張或憂慮,照料者回來時也不予理會,在他們眼里,照料者和陌生人差不多。這類孩子成年之后往往很獨立,對人很冷淡,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
矛盾型依戀一般由于照料者的忽冷忽熱造成,這類孩子在照料者離開時表現出強烈反抗,而在照料者回來時,雖向其尋求接觸,但同時又表現出反抗,甚至發怒。成年后,這樣的孩子仍然會比較缺乏安全感,他們渴望建立親密關系,但又害怕會在親密關系中受傷,擔心對方并不是真的愛自己,并且會更多地索取,不斷地希望別人向他證明對自己的愛。
混亂型依戀也稱為破裂型依戀,則可能是由于小時候受到過虐待,從而缺乏信任,情緒容易波動,展現出極端的冷漠。
值得注意的是,依戀關系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除了依戀理論所關注的兒童時期的依戀模式,早期感情中的受挫經歷,父母婚姻模式中的問題等,也會促使親密關系恐懼癥的形成。有親密恐懼癥的人,對長期的感情/婚姻缺乏信心,因而選擇回避,甚至不斷向自己否認自身對親密關系的需要,變得只愛自己,失去獲得向外給予情感這種更高層次快樂的機會;或是無法控制自己波動的需求和矛盾的心理。這種情況出現在親密關系中,比如過度壓抑自己的需求,會使得艱難建立的親密關系徒有其表,無法滿足自己的溝通需要,同時也會使得另一方察覺到關系無法深入,似乎一切都只是“迎合”,甚至認為是一種欺騙,因為這種對自我的忽視,也使對方喪失了親密的主體。最終導致親密關系的失敗。
如何克服親密關系恐懼癥?
雖然一個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受到其早期經歷和創傷(應激)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有限的,也有很多經歷過創傷的人,仍然能夠順利地發展健康的親密關系。自我功能(素質)越強的人,越能使得自己在創傷中成長。套用素質-應激交互調節與中介模型(梁勇寶2012年提出)來說,素質和應激是交互作用并互為中介的。自我功能會影響經歷和創傷的結果,而經歷和創傷可以培養出更高級的自我功能。我們必須相信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即人在恰當的自我干預或他人干預的幫助下,是可以成長和發展的。
對早期創傷進行探索和認知
親密恐懼者自己往往無法將現階段的親密恐懼問題與自己早期的創傷聯系起來,因為創傷總是被我們的防御機制壓抑到潛意識中,從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成功地否認和回避(精神分析理論觀點),所以他們可以得出的結論只是“我和別人的深度交往總是失敗,也許我就是個注定孤獨的人”。識別出早年被壓抑的情緒,并做命名表達(心理動力學療法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對于一些自我功能較強的人來說,能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就足以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調節功能來解決問題了。此時,治療師或幫助者應根據親密恐懼者自我功能的強弱選擇采用揭露或是支持的技術來使其認識、接受并可以深入探索自己舊體驗和創傷。
消除親密關系與負性結果之間的聯系
親密恐懼問題的人認知中的這種親密關系與負性結果之間的聯系顯然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過深入發覺具體的不合理的地方,并對其進行一一糾正和認知重塑(認知療法技術),來切斷親密關系與負性結果之間的聯系。
支持型的治療師和幫助者可以提供矯正性情感體驗,讓對方熟悉,學習信任和接受“自己是可以做到和獲得長久感情的”。
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遇到一位人格足夠穩定和完整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戀人,或者是治療師,他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段安全穩定包容的關系,提供真誠、無條件積極關注和接納、共情(人本主義觀點),接納我們的憤怒和恐懼,分享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那么我們是極其幸運的。珍惜并認真對待這段關系將幫助我們克服對親密關系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