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聽了南昌百花洲小學的原校長林通的講座。他從自己的經歷講起,從上饒一個鎮的小學開始,一步步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縣里、省里,從一個普通教師到教務主任到校長、書記。林書記總結說:人是在平臺中成長起來的,是在教研中進步的。我想說,這些成長的平臺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去羸得的。沒有誰會隨便送給你一個更高的平臺,即使通過關系得到了,也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維護,去升級。要不然也是保不住的。
接著林書記講了百花洲小學的發展史,歷任校長及培養出的五個特級教師。我想他是想告訴我們,一個學校的發展是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的,是要找到根脈的。一個學校的發展更是一代代優秀的校長、老師通過自己的勤勉和創新不斷積淀發展而來的。一個只有60多位教師的學校培養出了5位特級教師,真的好了不起。由這樣優秀的教師引領,學校的氛圍怎能不好?這樣一些教師的所作所為就形成了學校的文化,滋養著每一位學校的教職員工。
然后林書記還講到他們學校的教研活動,通過集本備課、隨堂聽課、全員公開課、教學競賽、名師工作室等活動形式進行。看似這些活動都是一些常規活動,是大多數學校的做法。但是,每一個活動你是如何落實的?你的質量如何,直接決定著對教師成長的力度,決定著學校的教學水平。比如,他們的集體備課,每周一個下午,每個備課組有一兩個行政蹲點。這樣保證了充分的時間,還因為有行政的蹲點,讓所有教師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提高了效率。再比如他們的教學競賽,他們是提前一周學校根據教學重點或難點,定好課題,集體打磨,并邀請省市教研員作評委。雖然是一部分教師比賽,但是集體參與,沒有旁觀者。邀請省市教研員作評委,哪個老師還敢懈怠?賽后省市教研員的點評指導,又是一個很好的提升階段。再比如他們教研的具體步驟中除了常規的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例打磨——展示研討之外,還多了一個環節“總結提煉”,別小看這個環節,有了這個環節,前面所做的努力就不會白費,而會成為教師真正的教研成課,也會成為教師獲得各種證書的一個底稿。還有就是他們的課堂評價標準,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跟大多數學校的就有那么一點不一樣。這樣的一點不一樣,卻體現教學理念的很大的不一樣。可以看出學校要求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也要為培養學生一系列的學習習慣而努力,從課前預習、搜集資料到課中充分的思考、合作學習,到課后學習的延續等,這樣的評價長期堅持下去,教師平時的課也會那樣精雕細刻,也會關注整個學習過程。這樣比賽就不是孤立的啦,而是與平時的常規緊密相連。
所以,正如羅胖在跨年演講中講到的“微雕”,我們不能作出很大改革的時候,對現有的東西進行精雕細刻,就是一種豐厚和超越。我們做教育的更不能時時想著翻天覆地改革,應該守住一些傳統的好的做法,或者叫著常規動作,并想辦法在細微處著力,讓每個環節更精細、更有實效。比如說我們的教研,我們的基本功訓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