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厲害了,先看看作者的頭銜,米切爾·巴德(Mitchell Bard):非營利性組織AICE執行董事、猶太虛擬博物館館長,美國中東政策權威。著有相關作品若干。這本書譯者有四個人,但是每個人都不認識……不過校者是南大的教授徐新,也是我第一學期一門專業課的老師。
而送我書的老師是另一門專業課老師黃教授,來自港中大。這兩位老師一位學習希臘語,一位是英語專業出身研究了希伯來文學。雖然同樣研究圣經,互相聽說過對方,但算不上太熟識。
本書的寫作結構就像一份雜志那樣,設了一個正文,后面接著“以色列面孔”、“你會怎么做”,中間還夾著“直擊史料”和某個美國猶太裔的小孩說的話,內容非常豐富。作者基本梳理了一遍以色列建國過程的重重困難,從上上世紀末到本世紀,用了很多數據,說明了以色列這個國家拼命在夾縫中存活的歷史。
我用自己淺薄的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就以色列和猶太民族的問題,思考了良久,但是不得其法,只好簡單敘說敘說。
以色列正式建國是在1948年,至今也不過70年。而根據圣經的記載,上溯幾千年,猶太民族就已經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天災人禍,早已經歷了遍。然而在多年的流散生活中,猶太民族都堅守自己的教旨,煅就了一個堅韌、聰明而隱忍的民族。而就在建國前夕,猶太民族正經歷著歐洲世界的大驅逐和大屠殺。逃難的猶太人,死傷無數,也許也是迫于生存壓力,猶太人復國的愿望和必要性就愈加明顯,也更加必要。
于是他們選擇了以色列地的故土為安居地,于是隨著猶太人開始離開歐洲前往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成為一項政治運動。它是由維也納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牽頭,他擔任了猶太復國主義者協會主席直到1904年去世。1878年,納夫塔里·赫茨爾·伊姆貝爾寫下了“希望之歌”,以此表達猶太人渴望在家園重獲自由的渴望。這首歌成為了以色列國歌,歌詞曰: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只要猶太人的眼睛/還望著東方的錫安山/兩千年的希望/就不會化為泡影。
然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并不那么順利,甚至是帶著災難誕生的。以色列好不容易建國后,依然面臨著無數的嚴峻問題,最大的是土地,彈丸之地的中東,為了爭奪土地,為了西岸的富饒,以色列人面臨著無數的戰爭,而后又有恐怖主義的威脅。即便如此,世界對這個民族還算是仁慈的,在猶太復國主義被人語言攻擊時,馬丁·路德·金曾回應:“人們在譴責猶太復國主義者時,其實是在譴責猶太人。你的話就是反猶主義。”
耶路撒冷是兩座猶太教圣殿曾經佇立的地方,第二圣殿在公元70年被羅馬人摧毀,自那時起,猶太人被趕出了耶路撒冷。但即使如此,耶路撒冷依然是猶太人精神朝圣之地。所以,回歸耶路撒冷不僅是猶太人此身在此地的真實感,更是精神上的迫切需求。猶太教有許多個傳統的宗教節日,比如無酵節、住棚節,復國后新增了一個節日是耶路撒冷日,定為珥月的第二十八天(具體哪天我也不會算),以紀念1967年在六日戰爭中統一耶路撒冷。
建國后的以色列,戰爭不斷,和許多國家和民族開過火,起初有英國人,又有埃及、阿拉伯人、巴勒斯坦。即使后來又聯合國的插手,也無法平息這塊土地的動蕩。以色列和鄰國的斗爭,是為一己生存,在1948年的獨立戰爭中,以色列國得以幸存,卻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據統計共有6373名以色列人喪生,并且制造了至今以色列都無法解決的新難題,也即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回憶錄》中有一句話:“巴勒斯坦人的悲哀在于他們被大多數領導人用錯誤且不切實際的承諾所麻痹,相信自己不會被拋下。”這里發生的沖突,協議之類的似乎是解決不了的,因為有些承諾就是用來背叛的,這里只有利益,民眾很怕領導人和敵對國簽訂一份和平協議之后,敵對國出現政權更迭,那他們將面臨新的一輪的挑戰,他們該怎么辦?是和是戰,全看新的領導者。
多少的阿拉伯人領導者,踐行的就是消滅以色列的政治行徑。無數的組織更迭,也不能使以色列動搖。盡管雙方開火,斗爭不斷,但以色列仍是堅守在這片土地上,并且試圖用正確的方式解決這里的動蕩問題。以色列是鷹派,一直采取的是強硬的政策,總是主動對敵方和恐怖主義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因而會被國際社會譴責其使用暴力。以暴制暴,先下手為強,似乎是正確的方法,如果不先動手,就會遭到恐怖主義攻擊。然而每次打擊恐怖主義之后,又可能遭受恐怖主義更加大的攻擊。以色列想要保護國民安全,卻是常常陷入被動的地步。
新世紀,試圖用土地換取和平的以色列,單邊行動撤出了加沙,然而接管加沙的哈馬斯,用大量迫擊炮和火箭彈襲擊以色列南部,三年累計發射了上萬枚。這個數目想想就讓人心驚膽戰。直到2008年,奧爾默特總理才決定發起“鑄鉛行動”,派遣軍隊重新進入加沙以終止火箭彈的襲擊。
你永遠無法想象得到,在同一個時間里,當你在這片土地和平安穩地生活著時,另一個空間上,有一群人,活在水深火熱、動蕩不安之中。他們的活只是生存,生存下去,就是幸運的。
以色列從復國開始,一直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前面看的時候一直不明白為什么美國一直支持著以色列,今天看到奧巴馬在2011年說的一段話,突然明白了一些。摘錄如下: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根植于一個深厚的信念——我們有著相同的價值觀。作為兩個同樣在艱難困苦中奮力爭取自由的民族,我們理解維持先父及先母力爭取到的安全,是每一個義不容辭的義務。
也就是說為了爭取和維持自由、民主,所以美國覺得自己有著強烈的責任去幫助以色列成為猶太人富強、安全的家園。(內心OS:說的那么冠冕堂皇,其實也是為了利益吧。畢竟猶太人那么精明,強大。)
不過以色列猶太人的確有能力,是一個很勤勉又聰明的民族。據悉,直到12世紀,巴勒斯坦地區一直人口稀少,直到猶太移民的到來,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改善了經濟條件,才吸引了周邊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的人口才慢慢多起來了。
在沙漠中生存,在和其他民族的戰爭中求生存,既是大自然對以色列/猶太人的考驗,也是歷史對它的考驗。近年巴以沖突不斷,只希望那些領導人多從普通民眾的角度,為民眾謀和平發展。戰爭的殘酷,他們已經領受過,流的血太多了。
其實猶太這個民族和中華民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譬如歷史悠久,譬如堅韌和頑強。
(注意:以色列不等于猶太人,因為以色列國不全是猶太人,也有部分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
時間關系,言盡于此。
2018/09/17 于STU 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