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三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覺察情緒、接納情緒和理解情緒,今天的文章跟大家分享如何調節情緒,還記得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接納自己的情緒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嗎?接納情緒就是不評判、不壓抑、不忽視自己的情緒,接納情緒意味著接受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也許不喜歡這些消極情緒,但是我們可以接受自己有這些情緒,并在這種狀態中,尋求改變的可能,而在接受情緒的狀態中尋求改變的可能就是指,我們去調節的自己的情緒,從而激發出更有建設性的行為,那怎么調節呢?
再一次請出我們的冰山模型,客觀事件使你產生了情緒,情緒會驅動和影響行為,而情緒的背后會有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的背后還有你的期待和渴望,那么我來邀請來思考一下:
第一個問題:你的情緒是由什么引發的呢?你可以下意識的第一反應:當然是由客觀事件引發的呀?那么第二個問題來了:為什么在同樣一個客觀事件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呢?
是的,我們的情緒不是由客觀事件引起的,而是由我們對這一事件的認知和想法及客觀事件共同引起的,那同一個事件,因為有不同的認知所以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呢,當我們提到調節自己的想法,那么就從升級自己的想法入手。
這里又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心理學大咖及他的理論,他就是美國著名的應用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在心理學領域他排行老二,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三,由此可見他的影響力之大。他請出了情緒ABC理論對于應用心理學有著深遠的影響。這里的A是指客觀事件,B指的是信念和想法,C指的是結果,可以理解為情緒以及情緒帶來的結果,那你一定會發現,這和咱們提到的情緒冰山是不謀而合的,情緒ABC理論指出,不同的B(信念和想法)會引發不同的C(結果)。
舉個例子:
A(客觀事件):我常常幫助一個同事,當我向他請求幫助,卻被拒絕了。這樣的案例在職場中我常常遇到。
B(信念和想法)和C對應的結果:遇到這樣的事兒,你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反應:
第一種:我幫過你,你也應該幫我呀? ,這時候的情緒是憤怒的
第二種:我好難,我是孤立的,無助的,這時候你的情緒是委屈的
第三種:你是坦然的,因為你認為每個人都有拒絕別人的權利,也許對方有說不出的理由呢。
所以,我們來畫一下重點哈:
人們常常認為:人的情緒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了C。
實際上:誘發事件知識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發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更直接的原因。
所以阿爾伯特認為:人的消極情緒背后常常有一個非理性信念。那么非理性信念就是我們處理情緒的關鍵信息。那么我們怎么識別情緒背后的信念、想法,是不是非理性信念呢?
阿爾伯特給出了非理性信念的三種典型特征: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夸大糟糕的想法。咱們一一的看一下。
一、絕對化的要求
人們可能會從自己的意愿出發,認為有些事必須發生,或者必須不發生。這些要求可能是針對其他人的:例如:男朋友必須無條件的對我好?;蚴轻槍ψ约旱?我必須讓周圍的人都喜歡我,那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實際上都是一種苛求,當我們秉持,某些事情必須發生或者不發生的信念時,當現實情況不符合時,消極情緒自己就發生了。
我也概括了在職場中可能會出現的絕對化要求,你可以對照自檢一下:
對被人的要求:
1、老板必須公平對待每個人。實際上絕對公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資源有限,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2、我提出要求的時候,同事應該積極地響應我。其實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當認為這件事沒有你的那么重要,不積極響應似乎也情有可原。
3、我這么努力,別人應該認可我。其實,大家都很努力,別人認可我,是因為我能創造價值,而不是因為,我僅僅在努力。
4、我能做到的事,別人也應該做到。
對自己的要求:
1、我必須成功,不能失敗。那其實呢,誰都有可能失敗,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勤奮努力,但也應該能承受失敗。
2、這次職級評審評審我一定要過。
3、我是個成熟理性的人,我不能有消極情緒。其實呢,每一個都有消極情緒,我們不評判不壓抑自己的情緒才是化解情緒的開始。
以上就是我講的第一個非理性信念:絕對化的要求。
二、過度概括。
人們有可能以偏概全,把“有時”會發生的事概括為“總是”發生的事,把一個特殊的事件概括成一個普通的事件,從而給自己帶來困擾。比如:我一不小心扭了腳,于是會想,我怎么總是這么倒霉。這么想這回越想越郁悶。亦或是,男朋友約會,不小心遲到了,你會想:你怎么一點都不重視我??偸沁@么倒霉,男盆友一點兒都不重視我,這些是事實嗎?顯然不是,但在那個時候,我們不會懷疑自己的邏輯出了問題,我們只會被自己的想法引發一波又一波的情緒。
回到職場,“過分概括”非理性信念,可能會表現為:
對自己:
我這件事情沒做好,我太沒用了。但其實呢,一件事情沒做好,并不能說明我是沒價值的。
對別人:
老板說話太不留情面了,好老板應該照顧下屬的情緒,我老板不好。但其實呢,說話直接或是不直接,并不是老板好不好的標準,也許有的人喜歡說話直接的老板,知識我不喜歡而已。
以上就是我們講到的第二個特征:過分概括。
三、夸大糟糕的想法
人們可能會從一件糟糕的事情開始延伸,設想因此而引起的更糟糕的結果,過分的夸大負面結果。例如:我考不上大學,一切全完了,這輩子都不會有什么前途了,你看,這就是從一件事情不斷升級,結果無限的夸大。
那在職場中,也有幾種典型的“夸大糟糕的想法”比如:
1、這件事做砸了,老板肯定對我特別不滿意,完了,估計我在這個公司沒啥發展了。但其實呢,老板不會以一件事情論英雄,這件事情已經做砸了,不如總結一下經驗教訓,不在犯同樣的錯誤。
2、這件事是這個項目中最關鍵一環,結果出岔子了,哎,這個項目全完了。那我們回來想想,這個項目最關鍵的一環的確很重要,那是不是整個項目全完了呢,不一定吧,也許我們還能想想怎么補救,拿不到滿分,至少還能拿一個及格分吧。
在我剛剛舉的例子里,那些不斷被夸大的糟糕的結果,其實都不是事實,可是在情緒產生的那個時刻,我們把他當成了事實,從而引發一波又一波的強烈的情緒。
那我們如何將“非理性信念”升級呢?
前面我們講到,覺察是情緒管理最重要的起點,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這里,當情緒到來時,我們常常意識不到情緒有多荒謬多不符合實際,所以我們得給自己一點空間,把情緒背后的想法揪出來,寫下來,盯著它看。當你看著看著,你就會發現這些情緒的不合理之處了。
我們可以通過一下三步來實現這個過程:分析自己情緒背后的信念→自我反駁→建立新信念
一、分析自己情緒背后的信念
將自己情緒寫下來,問問自己,我的情緒是非理性信念嗎?這些信念是否符合剛剛講到的三個特征?
1、是絕對化的要求嗎?
2、是過分概括嗎?
3、是夸大糟糕的想法嗎?
舉個例子:回到小揚的故事
小楊情緒背后的“想法”是什么?符合“非理性信念”的三種特征嗎?
● 好老板應該像大鵬那樣,給我充分的授權,不要糾結于細節。-絕對化的要求
● 林琳太摳細節了,她不是個好老板。-過分概括
● 我只能強忍怒氣跟這樣的老板相處,我什么都做不了。-夸大糟糕的想法
● 我頂撞了老板,以后肯定沒辦法相處下去了。-夸大糟糕的想法
二、自我反駁
當我找到這些想法,并識別這是非理性的信念時,我們就可以進入第二環節,自我反駁,不放問問自己:
1、支持我這種非理性信念的證據是什么?與社會現實相符嗎?
2、我的信念符合邏輯嗎?
3、支持我這種非理性信念的做法或把我帶向何處?有利還是有害?
4、情況真的糟糕到極致了嗎?
三、建立新信念
在自我反駁的過程中---
我們會漸漸發現自己原有的想法的不合理之處,逐漸形成新的、更有建設性的理念。
再次回到小楊的故事
假如小楊做了以上練習,小楊可能會有以下新的信念。
● 沒有完美的上級,林琳不算個典型的好老板,但也不算差。
● 上級和下級都有義務和責任去適應對方,但作為下級,我們沒辦法要求老板一定要適應我們,最好的選擇,是從自己做起,學著找到和老板溝通的最好方式。
●? 我可以嘗試告訴林琳,什么樣的溝通方式會讓我更受鼓舞。
我把上述的這個過程叫做鍛煉“快樂的肌肉”。
第一,和練習肌肉一樣,你需要時間,也需要持續的刻意練習。
第二,肌肉是有力量的,而思維和信念同樣有力量。持續有覺察的鍛煉,我們的信念也會增強,也許有一天我們遇到類似小楊的情況,也會一笑置之了。
小結一下:
● 管理情緒,需要從升級“想法”入手
● 通過刻意練習,你可以形成更有力量的思維方式和信念體系,從而擁有快樂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