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
心理研修記(72)
早上上班,來到辦公室。同事小Q笑著對我說:“昨天你休息,我們大家都買水果了。”我問:“什么水果啊?”她說:“我的老鄉專門做水果生意,他剛剛進了一批美國紅提,價格很便宜,一盒四斤,才70塊錢,上周我去佳世客的超市里看到每斤賣20多塊錢呢,咱們辦公室里每人定了2箱,我們替你也定了2箱,今天來送貨。你如果不想要,也沒關系,我們幾個人就分了。”我說:“好呀,我要,這么便宜,謝謝你們想著我。”
不一會兒,同事小Q的老鄉開著車來送貨了,大家馬上下樓去搬水果。小Q的老鄉對我們說:“這些美國紅提是純天然無公害的,沒有使用色素和化學藥品,大家放心吃。”我們聽了很高興。打開包裝盒一看,一盒里面裝4包,每包一斤。看到紅提顏色均勻、顆粒飽滿、大小一致、看起來很新鮮;可是有的顏色暗淡,大小不一,已經不新鮮了。每一盒里至少有一包不太好的。嘗一嘗,口感也不如超市里賣的,味道淡淡的,還有點酸。
想一想,自己心里好笑,本來根本沒有想吃紅提的欲望,也沒有想買的想法,只因為辦公室的同事們都買,我也就跟著買了,算是一種“從眾行為”吧。
社會心理學指出: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在群體中,由于個體不愿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
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等到第二天上班時,聽到小Z問小D,昨天買回去的紅提感覺怎么樣?小D說:“質量一般般,感覺沒有超市里賣的好吃。”小Z說:“嗯,真是一分錢一分貨啊!”看來她們倆也為自己的從眾行為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