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聚會,一個朋友向一對二娃父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真的會偏愛某一個孩子嗎?”這個問題引起了準備要二胎、猶豫要二胎和不打算要二胎的朋友的一致關注。對于我們這些第一代獨生子女來說,對二胎家庭的好奇心是毋庸置疑的。在那個二娃家庭中,媽媽喜歡妹妹,爸爸為了平衡,便會更疼愛姐姐。但這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他們趁孩子在一邊玩耍時,用手指比劃出來的。在孩子面前,他們變得格外謹慎小心,因為妹妹出生后,姐姐的感情變得更為細膩敏感。
看得出,他們對于兩個孩子之間的平衡既苦惱又無奈。那對夫婦求知欲很強,也愿意學習先進的育兒理念,無奈二胎開放政策實施時間太短,國內很難找到相關領域的資料。說這話沒兩天,我便看到一本美國的勞拉·馬卡姆博士針對多子女父母寫的《平和式教養法》。出于好奇,我隨手翻看了幾頁,結果剛看了第一章就停不下來。平和式教養居然鼓勵家長引導孩子哭?光是這一點,我就要迫不及待地拿給家中脆弱的老人看看了。
平和式教養的三大原則:自律、聯結和引導
及時調節情緒,使自己重歸平靜
脾氣再溫和的父母,在不諳世事的孩子面前,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而父母的不良情緒又會進一步激怒孩子,使他做出更為過激放肆的舉動。我們無法要求3歲的孩子理解30歲的大人,因此平和式教養的第一步要從父母的自律開始。
在心情愉悅時,我們通常不需要自律就能輕松化解矛盾。但在身心俱疲的時候,孩子的一點小失誤都可能成為我們爆發的理由。最簡單的方法是通過“休息5分鐘”來舒緩壓力,做幾次深呼吸、聽聽音樂或冥想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其實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平等的溝通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我在生理期情緒煩躁的時候,會主動和女兒溝通,告訴她媽媽最近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女兒雖然只有4歲,已經可以理解并安慰我了。
通過移情,與孩子建立深度聯結
幼兒大腦的推理部分處于發展階段,因此他們的情緒容易不堪重負。如果我們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容易認為他們在無理取鬧胡攪蠻纏。每個人的童年一定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向父母傾訴,得到的回應卻是鄙夷或斥責。所以我們不會告訴父母暗戀了哪個小男生,以后遇到困難也不愿意向他們尋求幫助。沒有同理心的家長,只會不負責任地把孩子越推越遠。
到底怎樣做才算具備同理心呢?正確的做法是承認和理解孩子的觀點和情緒,無論觀點是否正確,也無論這樣的情緒你是否能夠接受。當孩子挑動人生氣或故意違反規定,說明他們正在尋求幫助以排遣洶涌的感情。與父母的聯結足以幫助他們重新規范自我,培養自律。當孩子睡覺前向你要巧克力時,不要急于用“現在太晚了”、“會長蛀牙的”這樣的語句表達自己的觀點,只需要描述孩子的感受即可,例如“我知道你很傷心,因為你現在真的很想吃巧克力”。即使孩子最終沒能如愿,至少也能感覺到被人理解。父母的理解使孩子在負面情緒中體會到安全感,從而學會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
用引導代替控制,幫助孩子處理復雜的情緒
一旦我們允許自己感受某種情緒,它就會開始消散。如果試圖將情緒推開,它就會滲入我們的潛意識,而那是我們無力控制的領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旦被“觸動”就會爆炸:那些被壓抑的情緒總是蠢蠢欲動,想要得到治愈,但由于它們未被我們有意識地控制,所以會不受管制地噴涌而出。
對于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可能也會令他冷靜下來。但那只是逃避,該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家長的作用正是通過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讓他的憤怒消散,從而感受到憤怒之下更為脆弱的恐懼、悲傷和無能為力。孩子只有直面自己的感情,適當宣泄不良情緒,才能學會處理情緒上的各種問題,這也意味著他們需要在哭泣中學會成長。很多老人和脆弱的母親無法接受孩子哭泣,但回避哭泣就等于壓抑感情,無論對于成人還是孩子,哭泣都是釋放情緒的最直接手段。
當孩子生氣時,我們可以表現出足夠的同情,運用語言或擁抱引導他哭泣。如果他對你吼叫或把你推開,不要因此受到情緒上的影響,告訴他你會一直陪伴他。我女兒心情不好時,經常會將我推開,但當我真的離開時,她卻感到非常傷心無助。根據勞拉博士的理論,這一行為是女兒抵制聯結的心理映射,只要家長給予足夠耐心,孩子最終會將積壓的情緒迸發出來。
父母不是裁判員,而是翻譯官
我曾問過一個非獨生子女的朋友,有兄弟姐妹的感覺如何。她母親的育兒理念令我眼前一亮——在他們家里,永遠是弟弟讓著姐姐。我一直認為二胎對老大將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也一度認為這是極為睿智的做法。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弟弟會不會因此感到心理失衡呢,又或者老二是女孩的話,這么做的效果又將如何呢?
平和式教養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孩子發生沖突時,同時對兩個孩子移情。這就意味著無論家長內心偏袒哪個孩子,甚至哪個孩子真的有錯,都不能支持任何一方。父母的言論使任何一個孩子感覺受到攻擊,他都不太可能移情其他兄弟姐妹。我們要做的只是客觀地描述問題,必要的時候擔任翻譯官的角色,引導每個孩子向對方表達感受。比如,對于兩個的爭吵,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姐姐:“媽媽,妹妹弄倒了我的積木。”
妹妹:“媽媽,我想幫姐姐一起搭。”
媽媽:“妹妹不是故意給你搗亂的,她只是想過來和你一起搭積木。”(作為“翻譯官”,幫助妹妹完成更清晰準確的表達)
姐姐:“我不想和她一起玩。她老是搭不好。”
媽媽:“姐姐想自己搭好玩具,妹妹想和姐姐一起玩,你們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無傾向性地描述問題,引導孩子提出解決方案)
姐姐:“等我搭完積木,可以陪你玩娃娃。”
妹妹:“好,我現在可以幫你拿積木嗎?”姐姐:“好吧。”
父母重申解決方案后,只需監督孩子的實施過程,直至大家均按解決方案執行。父母只有在孩子的沖突中“置身事外”,才能為他們創造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一些棘手的難題
關于分享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分享是一種美德,而美德往往是通過自我犧牲實現的。家長看似公平的裁決,實際上剝奪了孩子對私有物品的控制權,加劇了孩子之間的矛盾。真正的分享不意味著給予和奉獻,而是用輪流的制度代替虛假的慷慨。更重要的是,擁有玩具的孩子有權決定輪流時間的長短。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充分享受玩具帶來的樂趣,進而體驗到分享帶來的愉悅感受。
上周末,女兒和幼兒園幾個小朋友相約去游樂園玩,臨近傍晚又累又困,終于因為一個小獎品引爆了導火索。一個小朋友為了女兒手中的小獎品哭鬧不止,而女兒也因為那個小朋友搶走她的小獎品嚎啕大哭。要是往常,我真不知道這樣混亂的局面應該如何應對。但現在,我可以淡定地安慰女兒:“那是你的玩具,小朋友只是因為喜歡拿去看一眼,如果你不愿意交換,隨時可以要回來。”這樣一說,女兒果然不再哭鬧,拿到玩具后,反而跑過去安慰那個小朋友,最后幫她換到一個和女兒一模一樣的小獎品。
我們已經告別了物質匱乏的年代,完全不需要通過在物質上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更重要的是從心理上尊重孩子,幫助孩子體會分享的意義和樂趣。很多時候,孩子的壞脾氣,真的不是為了玩具。
關于比較
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立人格。每個八零后的童年里都曾被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傷得體無完膚,如今我們身為人母,不僅要避免重蹈覆轍,更要警惕自己無意識的比較引起手足之爭。
邏輯思維使我們善于思考,也令我們潛意識中總有類比的愿望。我們既要克服消極比較,如“你就不能像哥哥一樣……”,也要避免積極比較,如“看你和妹妹誰完成得更棒”等。這很難,唯一的竅門就是堅持區分孩子之間的行為,如同你只有一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可能需要的幫助,而不是他與別人相比顯露的缺點。
很多時候,對一個孩子的表揚也相當于對其他孩子的批評,引起他們私下的競爭和攀比。面對一個破門而入的好消息,我們要做的是移情孩子的興奮和驕傲,而不是鼓吹自己的自豪。對于那些較為突出的孩子,父母甚至要刻意壓制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為每個孩子創造一些獨享母愛的“happy hours”,在獨處的時光中,我們大可以暢快地為他們鼓勁喝彩。
關于規則
體諒孩子想吃巧克力的心情,并不意味著要幫他實現這個不合理的愿望。移情不代表放縱,而是在規則框架內的理解和支持。鼓勵孩子參與制定家庭規則,能確保他們更加有效地維護和執行規則。那豈不是要造反了?幸運的是,家長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我們仍然具有否決權!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制定太多的規則,否則孩子會顧此失彼,削弱規則的力度。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就可以將協商后的結果寫在紙上,讓孩子們裝飾后掛在顯眼的位置,之后要做的就是安穩地坐在椅子上,等待他們之間的互相監督了。
養育孩子其實很簡單,兜兜轉轉繞不出一個“愛”字。但如何“愛”,說起來卻也很難。《平和式教養法》可以說是一本愛的說明書,讓那些希望改變卻又不得其法的家長,即使看著書本照貓畫虎,也能成為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