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新野人/文
? ? ? ?
? ? ?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里,強調(diào)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S^曾翔書家“一日一書”視頻,可解其中之三味。
? ?
? ? 書法最高法? ——萬法歸一? ——心法 —— 自然之法。近日觀曾翔書家視頻,可得其解:書,寫也。法,規(guī)則也。書法,則是以漢字為載體和基礎(chǔ),以毛筆為表現(xiàn)對象,以點畫、結(jié)構(gòu)的空間分割為表現(xiàn)性情的,時間和空間藝術(shù)。
? ? ? 學書之初,執(zhí)筆是關(guān)鍵。我們必須要有符合人的生理特點的執(zhí)筆方法,古人言:“執(zhí)筆無定法”(指實、掌虛、腕平)高見也。指不實筆握管不穩(wěn),指實特指指尖要實,是指頭的第一關(guān)節(jié),因為從生理特點說,指尖神經(jīng)元最敏感最發(fā)達。當筆尖彈性形變時,從筆尖→ 筆管→指尖→手腕→肘→臂→大腦,信息的傳遞速度最快捷;掌虛,需打開五指,方可五指齊力,符合力學原理 ;腕平,運筆時根據(jù)毛筆的變形狀況,方便翻轉(zhuǎn)手腕;先賢的傳至于今的“五指執(zhí)筆法”(傳為唐宋人的執(zhí)筆 ),著實害了不少人(不屬本文陳述之列)。【歸一堂】認為,不同的書寫對象,書體不同,字的大小不同,執(zhí)筆也應不斷變化,以符合手的生理特,以舒服為原則,這便是執(zhí)筆無定法。
? ? ? ? 書,寫也,寫不能聚墨成形的瞎寫,寫我自體,那是毛筆字,不是書法。法,是規(guī)則,規(guī)矩,我們不能任筆為體。千百年來,書寫者總結(jié)了很多書寫規(guī)則,逆入(取勢,包括凌空取勢)平出,中鋒行筆是其根本規(guī)則,行筆中,不管鋒怎么變化,裹鋒、絞鋒、逆鋒、順鋒、放鋒…… 萬變不離其“中”(中鋒),其目的是調(diào)整到中鋒,是用筆的基本大法。而書法之法,則要比寫毛筆字復雜得多,書法不僅僅是把字寫的整齊、均衡、正確、美觀,也不僅僅是只是符合法規(guī)的機械書寫,它是要通過毛筆鋒在紙上有節(jié)奏運動,及點畫的空間分割,墨色的千變?nèi)f化,來表達展現(xiàn)書寫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境界,書法是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shù)。
? ? ?
? ? ? ? 觀察體會曾氏寫字,贊嘆曾氏高超的控筆能力,和超強的書寫自信心 。曾氏此作,自始至終,作者成竹在胸,感覺到曾氏下筆,似胸中已藏字百萬,未有字跡先生情……當筆尖觸紙行走時,曾氏能順書勢的變化而再造書勢,筆墨高超 —— 因筆生勢,因勢造形,因勢利導的能力,以及曾氏駕馭全篇的能力,這是很多當代很多書法人非常欠缺的 。書寫的時間性,空間性,各種筆法的運用,不書體的自然融合,各種面、點、線的運用,書者處處合,處處離,有意識制造一個接一個的矛盾,同時又不斷地根據(jù)矛盾的大小、主次,去解決矛盾,化解擊破矛盾。以致于全篇矛盾向著和諧統(tǒng)一方向前進。書者多樣統(tǒng)一的美學思想,通過陰陽交錯用筆、用墨,營造出作品的滿紙云煙之意境。“?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正是書法思想的魂魄所在。
? ? ?
? ? ? 作者書寫過程中,不去斤斤計較個別點畫的精準,不去計較個別字的得失。開筆沒有回頭墨,一切的一切都是為全局全篇服務。曾氏此作,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大收大放,縱橫捭闔。故此,我們在欣賞全篇時,能強烈感覺到作者制造此作的“意境”—— 凝重寓飄逸,各種點畫糾纏不休,相互盤根錯節(jié),有萬歲枯藤,有高山大川,有涓涓細流,也有巨浪咆哮翻滾 ……
? ? ? ? 觀曾氏作書,如皰丁解牛、目無全牛、游刃有余,手執(zhí)筆,筆觸紙,紙頂筆,心到,眼到,手到,心手兩忘。留下的只是書者的心跡、情感、思想。此正暗合孫過庭之言:“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 ”……曾氏的“一日一書”視頻,是對孫氏這段話最好的詮釋,給當代展覽體們當頭棒喝,給后學以深刻的啟迪……
? ? ? ? 書法有法 —— 初學一家法者(宗法明確 ),是書法的第一境地。初求平正勿險絕,一點一畫,一筆一墨,一擒一縱,翰不虛動,皆合古法,這是入書法門庭的第一正步。如此,便可以書示人,便可去參賽獲獎。當今,國展獲獎、入展獲獎作品多屬此類,如宗法趙撝叔,鄧完白,何子貞……褚遂良,蘇東坡,黃山谷……董其昌,趙孟頫,及北魏墓志銘,漢碑……都是熱門取法對象,不一而足。
? ?
? 書法有法又無法,有法與無法交集者—— 是書法的第二境地。宗法顯,又背離宗法者,有自己書法思想情感,又能和諧統(tǒng)一者,當今活躍一線書壇者,多在此境地盤旋。
?
? ? 無法大于有法——宗法隱,無書法眼力者,很難判斷找到其宗法何處,但又合古法者,為書法第三境地。當代如齊白石,啟功、沙孟海、及郭沫若、謝無量等一批學者書家,多達此境地 。
? ? ? 萬法歸一,萬法歸心 法 ——宗法全隱,有獨立強烈的筆墨語言,與古與今不同者,能多樣統(tǒng)一古法為己法,心法即書法,自創(chuàng)自家法者,是書法的第四境地,也是書法的最高境地。當代書家,毛澤東,林散之,弘一,于右任等,可達此境界。
? ?
? ? ? 書法必須要寫字,寫字不一定是書法。書法必須有法,書法終極必須無法。書法不僅僅有法,無法才是大法,書法人的審美高度,思想境界,天人合一,心法之法,才是大法。
? ?
? ? 碑帖交融,碑帖合一,是書法未來的歸宿,是當代書法和古代書法,爭一席之地的不二法門,是書法未來發(fā)展的永恒主題,也是書法最高境地所在 。抑碑揚帖,抑帖揚碑的觀念,都是各執(zhí)一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愚昧可笑之觀念 。一切劃分都是忽悠人自我安慰和麻痹。書法本來就無碑帖之分,更無帖學碑學之辨。以法自然書寫,休說碑乎、帖乎!
?
? ? ? 有沒有金剛鉆不主要,攬不攬瓷器活才是根本。曾氏若沒兩把金剛鉆耍子,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的師生,特別是曾氏的碩士門生們,可都不是白癡,他們心里比誰都明白,明者自明,愚者自愚,這就當代是書法圈。奈何!上述之言,算是【歸一堂】師生,讀曾翔“一日一書”視頻的“ 觀后感 ”,【歸一堂】師生愛書法,“ 萬法歸一 ”是其目的地。
? ?
? ? ? ? 己亥大暑后三日,新野人隨筆于重慶龍頭寺【歸一堂】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