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
第八章 韻外之致
一、中唐文藝
1. 歷史背景
? ? ? ? 中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前期到后期的轉折。它以兩稅法的國家財政改革為法律標志,世俗地主(即庶族非身份性的地主)取代門閥地主,日益占據(jù)主要地位。皇帝不再只是某些對抗爭奪的少數(shù)幾個門閥貴族的意志代表,而成為全國地主階級各個階層的政權中心,代表著整個地主階級的利益。
? ? ? ? 安史之亂后,唐代社會并未走下坡路,就在藩鎮(zhèn)割據(jù)、兵禍未斷的情況下,由于新的生產(chǎn)關系的擴展改進,生產(chǎn)力進一步發(fā)展,整個社會經(jīng)濟仍然處在繁榮昌盛的階段。中唐社會的上層風尚因之日趨奢華、安閑和享樂。
? ? ? ? 除先秦外,魏晉、中唐、明末是中國古代思想領域中三個比較開放和自由的時期,這三個時期又各有特點。
? ? ? ? - 魏晉:以封建門閥貴族為基礎,帶有更多哲理思辨色彩,理論創(chuàng)造和思想解放突出。
? ? ? ? - 中唐到北宋:世俗地主階級在整個文化思想領域內多樣化地全面開拓和成熟,為后期封建社會打下鞏固基礎的時期。
? ? ? ? - 明中葉:主要以市民文學和浪漫主義思潮為標志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
2. 中唐藝術
? ? ? ? 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文壇藝苑的百花齊放。普遍達到詩、書、畫各藝術部門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是中晚唐。
? ? ? ? 藝術形式的發(fā)展包括:七律的成熟、詞的出現(xiàn)、散文文體的擴展、楷體書法的普及。
? ? ? ? 就美學風格說,不乏瀟灑風流,卻總開始染上了一層薄薄的孤冷、傷感和憂郁。
(1)詩文:中國詩的個性特征到中晚唐才充分發(fā)展起來。白居易、元稹的散文,駢體四六(如李商隱)也大放異彩。
- 中唐詩人代表:大歷十才子、韋應物、柳宗元、韓愈、李賀、白居易、元稹、賈島、盧仝
- 晚唐詩人代表:李義山、杜牧、溫庭筠、許渾
(2)書法:
- 顏真卿書法的成熟期
- 柳公權的楷體
- 李陽冰的篆書
(3)畫:
宗教畫迅速解體,人物、牛馬、花鳥、山水在中唐時期取得自己的獨立地位而迅速發(fā)展。
二、內在矛盾
? ? ? ? 從中唐起,當時藝術巨匠的審美理想中滲透了儒家的教義,他們要求在比較通俗和具有規(guī)范的形式里,表達出富有現(xiàn)實內容的社會理想和政治倫理主張。這種以儒家教義作藝術基礎的美學觀念是一種時代階級的共同傾向。世俗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由此形成既關心政治、熱衷仕途而又不得不退出和躲避它的這樣一種矛盾雙重性。
1. 中唐文風
? ? ? ? “峭潔清遠,遺世獨立”成為中唐文風的一大特征。
2. 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對比
(1)戰(zhàn)國秦漢:表現(xiàn)了人對世界的鋪陳和征服。
(2)魏晉六朝:表現(xiàn)了人的風神和思辨。
(3)盛唐:表現(xiàn)了人的意氣和功業(yè)。盛唐以其對事功的向往而有廣闊的眼界和博大的氣勢。
(4)中唐:表現(xiàn)了人的心境和意緒。中唐是退縮和蕭瑟。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
(5)晚唐:以其對日常狹小生活的性質,向詞過渡。
三、蘇軾的意義
? ? ? ? 蘇軾是地主階級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將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
? ? ? ? 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的“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對整個人生、人世紛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祈求解脫與舍棄。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但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
? ? ? ? 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tài)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