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唉,還是被拒了。”
最近寫的文章,都被拒稿官拒了,心里總會有那么一丟丟沮喪的感覺。嘗試著讀讀那些閱讀量上千的以及上萬的文章,確實覺得他們寫的比自己好,可具體好在哪,自己不得而知。
轉給朋友看,希望能從旁觀者的角度得到一些有益的反饋。二十分鐘后,朋友的反饋如期而來:“寫的挺好的,跟你之前的文章一樣。只不過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
“我也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就是不知道具體是什么,請指教!”
"我也不是那么確定,如果非要我說是什么的話,我感覺可能是溫度吧!"
- 2 -
昨天參加了一個心理團體治療小組體驗活動。
幾個人圍坐在一圈分享各自的故事,當交流到動情之處的時候,一個女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落下了淚水。
坐我旁邊的哥們看到后一慌,趕忙從褲兜里拿出紙巾給她擦眼淚。這一舉動似乎也吸引了導師的注意。她借著柔和的語氣對那位男生說:“如果需要你此時此刻向這位發言者表達你的感受,你會如何表達呢?”
那男生明顯也沒想過會被問到這個問題,感覺有點準備不足:“我想我可能會對她說:你的想法很特別,但如果你能夠這么想,也許會更好。”
這個時候導師似乎并不滿意這樣的回答:“你可以表達一下此時的你是否支持著她。”“當然,我們都會支持她!”“你只需要告訴她你支不支持她就好了。”“這。。。我。。。”
到最后,導師分享的時候也揭開了她這樣做的秘密:“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我們能在適當的時候傳遞我們的溫度給對方。有些時候,當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的并不是方法和道理,而僅僅是別人的溫度。可就這一點,我們往往都很難做到。”
- 3 -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重復著上面講的行為模式呢?
當我們朋友失戀了,痛不欲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擺著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架勢,勸對方不要再為渣男渣女浪費感情了。殊不知這個時候對方需要的真的是我們給他們講道理,還是說靜靜的陪在他們身邊聽他們發泄著苦悶,并在適當的時候擁抱對方?
當我們的女朋友在跟我們說她發燒了的時候,或者是問我們她穿哪件衣服好看的時候,我們真的以為她是希望我們告訴她們怎么做嗎?當我們給出“多喝水”或者“你穿什么都好看”這樣的看似安全的反饋后,我們還指望對方能給我們好臉色看嗎?
世界變化之快,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總是充滿了焦慮,總是努力學習新知識,接受著信息轟炸。當別人同樣遇到了困擾和焦慮,我們也習慣性的給出知識和答案,殊不知他們需要的可能僅僅是我們的一點點溫度而已。
- 4 -
如何提高我們的溫度呢?
古典老師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曾經講了這么個故事
他的一個朋友在事業上也算小有成就,什么都不缺。
可是他總是給人一種很疲憊的感覺,對生活里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原因是他要在一天里應付各種他應該承擔的角色,非常的疲勞。
試想這樣一個對自己的生活都失去了興趣的人如何對別人產生興趣并帶給別人溫暖呢?
古典老師給他朋友提了一個建議:不如讓他嘗試每天給自己半個小時時間和自己約會,不再理會其他人的眼光和自己的角色,怎么舒服怎么來。
他照著做了,兩三個月后,精神狀態就像變了一個人,幸福感就這么來了。
- End -
我們的生涯有四度:高度、深度、寬度以及溫度。
高度可以根據我們取得的地位來判斷;
深度可以根據我們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來判定;
寬度可以根據社會的一些普遍的價值標準來判斷。
唯獨溫度,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但是容易忽略并不代表不重要。
有了溫度,我們才能在每一天看似重復的生活中尋找到那么一些只屬于自己的小確幸;
有了溫度, 我們才能在自己并不是太順利的時候仍然持著一顆對明天太陽升起的暢想和信念;
當我們自己有了溫度,我們才有足夠的能力和意識來溫暖我們的身邊人。別人也會用他們的溫度來回報我們。
我的這篇有溫度的文章,希望能帶給你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