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溪古鎮位于江蘇昆山境內,與相隔不遠的周莊相比,顯得十分低調。許多去過周莊的游客,都不知道幾公里之外還有一個錦溪存在。
最初注意到錦溪,是因為她的名字格外動人。
錦溪的得名,在鎮志上有一段詩意的記載: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水面,滿溪躍金,燦若錦帶,故名錦溪。
走進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古蓮長堤。碧波如鏡的湖面上,精致的古蓮橋,兩側延伸出長長的回廊,在陽光的映照下,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拖著漂亮的尾翼,典雅而靈動。
這座廊橋,雖是新建,卻已成為了錦溪最具標志性的景觀。
水中荷葉田田,蓮花初綻,湖岸遍植垂柳,絲絲裊裊的枝條在風中搖曳。長堤安穩如斯,湖面上的倒影卻隨著微風輕閃,一動一靜,兩兩相宜。
與古蓮長堤遙遙相望的,是著名的陳妃水冢。
提起這座水冢,便要牽出一段纏綿悱惻的往事。據記載,宋隆興元年,金兵入侵,孝宗攜眷南遷臨安,途經錦溪鎮時,陳妃因故去世。孝宗傷心欲絕,立水冢而葬之,并在湖邊修建蓮池禪院為愛妃祈福超度。
最后,孝宗御筆親批,將鎮名改為“陳墓”,以示永遠的懷念。這一改,就是八百余年。直到1992年,才重新換回了舊名“錦溪”。
溪水流淌上千年,一縷香魂無斷絕。縱使君恩如流水,陳妃的愛情故事,卻因這一座小小的水冢,被記入了錦溪的史冊,未曾消失在時光的洪流中。幸與不幸,又該如何斷言呢。
幾乎與水冢同年代建成的蓮池禪院,最初是為了守護陳妃的芳魂,后因其清幽雅致的環境,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一時成為結社吟詠的佳處。
在過去的八百多年間,蓮池禪院幾度興廢,1996年重新修繕之后,漸漸恢復了昔日風彩。雖然不再有千年寶剎的蒼涼和斑駁,但其形制依然遵循宋時舊例,厚重簡雅,古韻猶存。
人人都說甪直橋美,我倒覺得錦溪的橋也別具風韻。鎮上的幾十座古橋中,最著名的應屬五保湖上的十眼橋。
在民間流傳的故事里,十眼橋是宋孝宗親自督建,其設計靈感來自于陳妃死前留給他的一支玉簪。九墩十孔的造型,既是九五之尊的高貴象征,也為它贏得了“小寶帶橋”的美譽。
橋本尋常,一朝染上了癡男怨女的相思,就變得有溫度了,何況還是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皇家風流。
走在錦溪的老街上,總會在不經意間被打動。
或許是一彎古樸的石橋,或許是一面點綴著花朵藤蔓的墻壁,也或許是一葉小舟上飄來了船娘唱的小曲兒。
沒有擁擠的人潮,你可以悠然從容,踏著石板路,從上塘街走到下塘街。在橋上望舟行,在岸邊聽流水。
你會遇見一條鄰河的風雨長廊,長廊的一端寫著“南塘”兩個字。你是否想起了《西洲曲》中的詩句: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那么,南塘又在何處?或許就藏在錦溪的詩情畫意里。
在周莊的光環籠罩下,錦溪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一個。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正因為她的低調,才能在古鎮開發的熱潮中,保留一份難尋的安靜與閑適。
錦溪的風光,并不輸給相鄰的任何古鎮。
你若喜歡,不妨來錦溪的街頭走一走,追尋陳妃的故事,欣賞五保湖的長堤與白蓮。或是在某個落雪的傍晚,溫一壺水鄉的酒,靜靜聆聽蓮池禪院的晚鐘,催促著翩翩歸鳥,點點斜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