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 語
我們孩子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
他們有尊嚴,守紀律,舉止得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控制行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于思考。他們沒有恐懼,不一味順從,沒有過多幻想,不迷戀玩具,不說謊······
這不是幻想,這是蒙臺梭利給我們描繪的“正常”的兒童模樣。我們的孩子也是可以成為這樣的天使,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
可是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是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夠按著孩子的需求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愛護。兒童心靈上的許多烙印,都是成人在無意間烙下的。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有意無意地壓抑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導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發育和成長。所以,父母、教師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必須努力去了解孩子,認識孩子成長的規律,并把他們從自己設置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
作 者 簡 介
瑪利亞·蒙臺梭利
作者瑪利亞·蒙臺梭利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她創立的蒙臺梭利教育體系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蒙臺梭利畢其一生獻身于兒童教育事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偉大象征”。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童年的秘密》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兒童的心理發展
二、兒童之家的教育
三、兒童與社會
正 文
一、兒童的心理發展
1. 兒童的現狀
兒童的成長是神秘的,想想看,一個只會吃喝拉撒的小嬰兒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什么都懂、什么都會的大孩子,這個過程真的令人著迷。人們開始通過心理分析的手段去理解兒童神秘的成長的過程,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個人與環境的沖突,另一個是不斷探索兒童與成人的沖突。
我們現在都知道成人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很可能來自嬰兒期所受的創傷,而在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這個問題才剛剛揭示出來。
當一個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成人壓抑時,他的心理狀態就會受到影響。
通常,這個“成人”首先是他的母親,然后是他的父親,最后是他的老師。很多父母聽到是自己的問題時,馬上就跳起腳來,怎么可能,我們都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孩子的,我們不讓他做這做那是怕他受到傷害。父母的這種錯誤都是“潛意識”犯的錯誤。每一個人都對犯了有意識的錯誤感到后悔。但對無意識的錯誤卻迷惑,甚至執迷不悟。
成人必須把這種無意識的錯誤發展到有意識的錯誤,這樣他們才會改變自己。所以,你需要了解兒童的本質,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這樣你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真的錯了。而要了解真實的兒童,我們得從兒童的本源著手。
2. 精神胚胎的成長
胎兒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受精卵本身含有一個成比例縮小的人,在媽媽的子宮里慢慢長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實際上,是生殖細胞像機器人一樣按照自身所帶的內在指令,經歷一系列的分裂,形成復雜的器官和肌肉,直到最后形成一個新的生命。這個誕生的生命,也像生殖細胞一樣,自身也有預定的心理機能,這將使他能適應環境。
當新生兒從母親舒適的子宮進入到另一種陌生的新環境時,他必須作出最大的努力去適應。那么,我們大人又是怎樣去“幫助”他適應這種環境的呢?出生以后,新生兒被緊緊的包裹在襁褓中,在母親子宮里一直自然蜷曲著的幼小身體被拉直了,不得動彈,仿佛跟了石膏似的,諸如此類不考慮嬰兒自身感受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嬰兒能舒服嗎啊?他會開心嗎? 這會不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呢?
所以果我們想要一個正常的兒童,那么“兒童心理健康”就是我們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3. 形成中的心理特點?
敏感期:在嬰兒學會表達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導致了一種初步的心理結構產生,雖然還沒有明顯的表現。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發展過程中也能找到,他們是暫時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明確的特性。這種特性一旦獲得后,相關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我們以蝴蝶幼蟲為例,蝴蝶幼蟲必須吃非常嫩的葉子,當蝴蝶幼蟲鉆出外殼時,是什么東西告訴幼蟲嫩葉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著樹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當蝴蝶幼蟲長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時,它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這也清楚告訴我們,兒童心理的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由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來指導的。而當外部環境與支配兒童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時,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外部秩序:兒童總是通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并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系。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幼小的兒童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他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有秩序井然,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使他心煩意亂。他會通過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來表達對雜亂無序的不滿,這里有一個來自現實生活中嬰兒的案例:
有位小女嬰習慣于躺在一張有點傾斜的大床,床對面是一張鋪有黃色臺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來家做客,這位客人隨手把陽傘放在桌子上。于是這個嬰兒開始焦慮不安起來,她盯著這把傘開始哭泣。大人以為這個小女孩是想要這把傘,但當客人把陽傘拿給她時,她卻把它推開了。陽傘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繼續哭泣,不停地掙扎。最后,她的母親把陽傘放在門外,她就平靜下來了。她之所以焦慮不安的就因為那把陽傘放錯了地方,這嚴重違反了這個小女孩需要記住的那些東西擺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對小孩兒來說東西總應該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自然已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讓他可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聯系,看到一個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兒童自己去適應環境。
內部定向:內部秩序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各個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可稱之為“內部定向”,也就是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與他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當原有的姿勢和位置被打亂后,兒童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甚至生病。請看如下案例:
一位保姆在離開她工作的家庭時,給她之前照顧的小孩兒找了一個能干的新保姆來代替她。這個新保姆以為這個工作很簡單,但是她在給小孩兒洗澡時卻遇到了麻煩。無論何時,只要這個新保姆一給小孩洗澡,這個小孩就變得不安和絕望。他不僅哭起來,還試圖推開這個新保姆。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討厭她。但當以前的保姆回來后,這個小孩就變得安靜了,很明顯也喜歡洗澡了。于是,之前的這位保姆極具耐心解讀兒童不完整的語言。這個小孩已經把新保姆當成壞人,可是為什么呢?因為新保姆用相反的動作給他洗澡的。于是,兩位保姆比較了他們給小孩洗澡的方式,并發現了這個差異: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頭,左手靠近他的腳;而第二位保姆則相反。
智力發展:之前有人認為為兒童的智力是慢慢地從外部發展起來的,像一只空瓶,有待填塞。誠然,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重要,而兒童的內在感知同樣也很重要。兒童具有一個漸進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幾乎持續到五歲,幫助他從環境中獲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驚人的能力。兒童開始時一無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發展,這就是兒童的理性,像一個有生命的八爪魚在慢慢舒張。
一個出生四個星期的嬰兒,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親和他叔叔同時出現在他面前。這兩個人身高、長相都差不多,這個嬰兒因此大吃一驚,害怕看到這兩個人。他父親意識到這個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消除嬰兒的恐懼呢?于是,在嬰兒的視線范圍內,他倆就一直分開,一個左邊,一個右邊。這個嬰兒轉過頭來看著一個,對他凝視一會兒就突然笑了起來。但后來,他突然又變得憂慮起來。他迅速地轉過頭看另一個人,只看了一會兒,他也對另一個人笑了。他重復把頭左右轉動了很多次,臉上交替出現憂慮和寬慰的表情,直到他終于意識到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正處于構建自己內部模式,并通過識別圖像把他們固定在記憶中,并由此高興和平靜地進行著內部構建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斷他。
4. 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成長的
當兒童能夠自由行走時,兒童與成人的沖突就開始了。成人對兒童有一種深深的防御心理,總是擔心一些東西被破壞。在父母關愛和兒童的天真無邪之間所發生的這種沖突是在潛意識和隱蔽狀態下進行的。
我們大人常常會心安理得地說:“小孩子不要亂跑”,“別碰我們大人的東西”,“別大聲嚷嚷”······更有父母認為小孩兒應該多吃多睡,但是也要意識到一個度,不要強迫孩子多睡覺,過多的進食。
兒童開始走路后,像個勇敢無畏的士兵,可父母出于防御心理,老是想用防護設施把他們圍起來,比如學步車里。
而且大人們總是潛意識地限制兒童的動手性活動、有目的的活動,還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兒童,忽略兒童對成人的愛等等。
兒童喜歡的一項活動是,把墨水瓶或盒子上的蓋子拿起來又蓋下去,或者打開和關上櫥門。由于它們是父母的東西,兒童被禁止碰觸這些東西,但這些東西對兒童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兒童和父母的沖突就產生了。這種沖突的結果,常常是以兒童被認為“不聽話”而告終。其實,兒童實際上并不是真正要一個瓶子。只要允許兒童用某些東西進行同樣的活動,他都會滿意,這是兒童成長的特性,只是父母并不知道,他們只會覺得孩子在胡鬧。
父母的這些行為雖然是在潛意識狀態下進行的,卻給兒童帶來深深地傷害。成人所遵循的行為方式應該是放棄自己的優勢,使自己更適應兒童發展的需要。
既然我們意識到兒童心理的特點,以及成人無意識犯的錯誤,那么有沒有一種現實的教育可以幫助兒童成長呢?
二、兒童之家的教育
1. 教師的任務
教師必須意識到兒童是擁有心理生活的,只是這種心理生活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他的發展往往會被成人無意識地破壞掉。要幫助一個兒童,我們就必須給他提供一個能使他自己自由發展的環境。
教師要正確處理自己的教育工作,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對待兒童的態度。真正的教師不僅僅是一個不斷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的人,還應該是一個能消除自己內心障礙的人,消除自己內心的障礙,一是可以通過自己與這些壞脾氣作斗爭,并努力克服它;二是通過社會環境的正確觀念抑制我們的壞脾氣。
教育要求教師在精神上做好準備,教師必須時刻反省自己,摒棄專制,消除傲慢和發怒,變得謙遜和慈愛,并牢記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兒童,避免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兒童。
2. 蒙臺梭利的教育發現
蒙臺梭利主張的教育方法有三個重要的特征:一是對環境作用的強調;二是對教師作用的極大關注和討論;三是對兒童人格的尊重。這種教育方法特別關注到兒童和成人角色顛倒,教師幾乎不用教學,而兒童就是活動的中心,他們可以自我學習,并自由隨意地走動和選擇他自己的活動。
在第一所“兒童之家”,蒙臺梭利將這些教育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并在這些實踐中,總結出兒童的典型表現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重復練習:我們發現孩子經常專注地重復一項活動,不受外界干擾。而且當兒童每一次經歷這種體驗之后,他們整個人就很開心,充滿活力。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復練習,在這樣做的時候并沒有外在的目的,而是處于一種內在的需要。
自由選擇:在面對各種奇妙玩具時,兒童只根據內在的需要自由地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教具。對兒童來說,每一種教具不僅是井然有序的,而且應該與兒童的內在需要相適應。只有消除了教具的混亂無序和去掉不必要的教具,才能更好地激起兒童的興趣和專心。
秩序感:把一些東西放置整齊成為一種對兒童頗有吸引力的工作,他們對秩序的敏感度遠遠超過成人。
尊嚴感:兒童也具有強烈的個人尊嚴感,如果他們因為不懂某些事而受到了來自成人的責備和嘲笑,這會傷害他們的感情。所以成人也應該把自己放在兒童的位置上,不要對兒童叫嚷和辱罵,恐嚇和嘲笑。
書寫與閱讀:兒童通往閱讀的道路是循序漸進的,他們有一種天然的探索之心,會從音節到書寫、再到閱讀。如果過于匆忙對這些兒童解釋書中的文字,我們就可能扼殺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和渴望。過早地強求兒童通過書本來識字,對他們是沒有幫助的。
身體的發展:在兒童之家里,蒙臺梭利沒有做任何事情去改善這些兒童的健康狀況,但是這些兒童身體很健康。如果說心理壓抑會影響一個人的新陳代謝,從而降低其活力的話,那么健康的心理體驗能夠增加新陳代謝的強度,并因此提高他的身體健康程度。
3. 兒童的“正常化”教育
蒙臺梭利總結童年期的一些特征是天然的,他們不是任何“教育方法”的產物。當然,他們在一定程度會受到教育的影響。這如同園藝學家經過適宜的照管和栽種工藝,可以改良花的色彩、香味,但卻不能改變花朵會開花的特性。所以適宜的環境、謙虛的教師和科學材料,是我們對兒童教育的三個良好的外部條件。而兒童自己的選擇是教育方法的一個指導原則。兒童自己的選擇也屬于兒童的自然特性,那么在不正常的社會環境下,兒童自然特性又是如何展現的呢?
作者為了照料在墨西拿地震后幸存的孤兒,創建了“兒童之家”,地震使得這些兒童變得沮喪、沉默、冷淡,他們難以進食和睡眠。而負責照顧他們的修女,有許多人過去是貴族。她們教這些兒童學習像王子一樣的方式用餐,像最好的侍從一樣的方式來端菜。雖然他們失去了對食物的自然渴望,但他們對所學到的新知識和進行的各種活動顯得很高興。漸漸地,他們的始于恢復了,也能很快入睡了,臉上也呈現出換了和幸福。這些兒童在經歷了一場精神更新之后,擺脫了悲傷和放任,產生了歡樂和純凈。
生活在不正常的社會環境下的另一類兒童是富裕家庭的兒童,但教他們并不那么容易。
出生富裕家庭的兒童,因為很多東西對他們沒有吸引力,剛開始時他們對各種各樣的感官材料并沒有真正的興趣,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然而,若干天后,似乎是這些兒童自己指導自己,他們開始對之前并不看好的教具產生了興趣。一旦兒童發現了某種使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教具,他們就克服了那種不穩定性,而學會了全神貫注。
文中遭遇不幸的兒童和家庭富裕的兒童,其實在心理上都不健康。只是他們在經歷了自身的調節和外界的引導之后,不幸的兒童擺脫了悲傷,產生了快樂。富裕的兒童擺脫盲目性,產生了專注,這可以叫做兒童的“皈依”。所謂的“皈依”就是使兒童的心理從不正常回復到正常狀態。比如:神經質的兒童變得平靜了,有壓抑的兒童重新獲得了活力等等。所以,我們也把“皈依”叫“正常化”。在兒童身上,正常的心理品質可以容易地形成起來。同時,那些不正常的心理品質,正如恢復健康之后的疾病征兆全部消失了。
4. 兒童的心理畸變
通過對兒童特征的觀察,我們發現“正常化”會導致許多童年時期心理特征的消失,既包括那些被認為是缺陷的特征,還包括通常被看作是“優點”的特征。
如果兒童恢復正常,他就能專注于某些使他與外界顯示相聯系的正常動作。那么,我們可以設想,兒童所有心理畸變都有一個原因:兒童不能采取他發展的獨特形式,因為他在自己的形成時期遇到了一個有敵意的環境。那么兒童心理畸變又有哪些表現呢?
神游:當兒童沒有目的而隨意漫游時,他們就會處于空虛、發呆和混亂的狀態中。在生活中家長總是給兒童大量的玩具,鼓勵兒童創造性的想象力,但玩具并不能使兒童在精神上全神貫注,反而使兒童心理走“神游”的歧途。“神游”代表了兒童自我一種潛意識的防御,掩蓋已經分裂了的心理能力。
障礙:教師在學校里發現,非常富于想象力的兒童并非像人們所期望那樣是班級中最好的學生,可能會恰恰相反。人們可能會認為,巨大的想象力、創造性智慧使他們不會干實際事物。然而,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畸變的兒童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或者充分展現他的智力,因為他的心里已陷入幻想的世界。這種畸變的心理會自己筑起一座高墻,阻礙兒童理解和接受外來的觀念。
我們稱之為“心理障礙”。有心理障礙的兒童,有時候別人講什么他都聽不進去。剛開始他可能會對某一科目產生抵觸,然后是其他科目,再以后就是對老師、學校和其他兒童的抵觸。這種心理障礙可能影響他們一生,我們發現,許多人討厭數學,這就是一個例子,他們不僅不能理解數學,而且只要一提到數學就會出現焦慮。
依附:有些兒童的個性比較順從,這會使他們心理能力太弱,很難抵制成人的影響。這樣的兒童會把自己依附于一個成人,他們請求成人的幫助,服從承認的命令,要求成人與他們一起玩耍,給他們講故事,而且要求成人永遠不離開他們。這會導致兒童陷入懶散的狀態。
權力欲:對于一個不正常的兒童來說,他喜歡通過利用成人的力量,獲取他想要的東西,這會比通過他自己努力獲得的多得多。事實上,兒童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在取得了最初的勝利之后,兒童就渴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成人老想滿足兒童欲望,最終成了苦果。
自卑:有些控制型的成人因為潛意識對兒童的防御,不僅限制兒童的行動,還阻礙兒童行為的連續性。這使得兒童相信,不僅他的行為沒有意義,而且他的個性是無能和笨拙的,這會引致兒童的沮喪和自卑。
心理畸變會影響身體健康,很多疾病的根源也都在于心理問題。例如,消化不良,是渴望得到比身體實際需要多的食物引起的。體溫升高和身體功能紊亂,是由于潛意識的心理紊亂,想擺脫不愉快的處境和責任等。當兒童能夠在正常方式進行生活和活動的自由環境時,許多疾病和病態才會消失。
三、兒童與社會
1. 兒童與成人的沖突
兒童與成人沖突產生了許多問題,有一些問題是與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有關。如果成人有一個復雜的和強烈的模式,他就很難改變自己去適應孩子的節奏和精神視野。那么是什么導致這種沖突呢?
一是主導本能。在生物初期,物種通過內在的“主導本能”來保存自己。這些主導本能對處于生命初期的嬰兒提供直接的指導和保護。盡管新生兒完全缺乏經驗,但他所具有的力量使他們自己能夠適應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傷害。而成人世界的邏輯是爭斗、努力適應或征服外部環境,他會以同樣的邏輯看待兒童的生活,并且在“教育”方面,他會試圖盡快地把兒童引入他自己的生活軌道中。
二是工作本能。兒童通過工作使他自己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是兒童個性的一個最重要的展現。因為沒有工作他就不可能形成他的個性,就會對他自己的正常發展形成阻滯。而成人并不認可工作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因為成人已被占有欲、權力欲、冷漠引入歧途,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是艱辛的,也是令人厭惡的。
三是目的原則。成人在幫助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幫助兒童自己去做事情,而是代替兒童去做事情,那么成人也將成為兒童心理發展中最隱蔽和最有力的的障礙。
2. 兒童的權利與社會的職責
一個成年人是不是能夠成功、幸福要取決于他在童年時付出的努力,所以成年人必須要認識到人們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關注兒童,理解兒童。如果兒童在成長中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制和學校的懲罰,他就很難健康成長。為此,我們必須建設一個適宜兒童發展需要的世界,并承認兒童的社會權利。
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你不是他的創造者、所有者,你只是他的監護人。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個偉大的使命,他們必須保護和關懷兒童,他們是唯一能夠和必須拯救自己孩子的人。
結 語
教育子女是大工程,沒有捷徑、不能速成,只有耐心堅持。孩子的優點、缺點,最初和最終的來源都在父母。引導兒童走在正確的路上,是每位成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如果說蒙氏教育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正確引導兒童的話,我們做家長的就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來實踐它!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菩提!你想看到花開的燦爛模樣,現在就要用心學習澆花的理論,不是提了噴水壺的人都能成為好園丁!
積分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