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陽明心學68――心安無憾
? ? ? ? ? ? (2020年4月7日)
? ? ? 讀陽明先生《告諭浰頭巢賊》一文,其中有一句“不教而殺,異日吾終有憾于心”,感受頗深。
? ? ? 為什么產生這種想法呢?是因為陽明先生良知之心生發的。就此地盜賊的所作所為,即刻殺之也不為過。可是,陽明先生并不是魯莽之人,也不是建功心切之人,更不是心腸硬如鐵、毫不憐惜人命之人,正反證了陽明先生是心地善良之人,正如他自比的:“無故殺一雞犬,尚且不忍,況于人命關天。”正是因為這個善心,怕有違背良心之事,才不敢不教而殺。
? ? ? 不教而殺,有幾種原因:在平定漳寇時,倡惡之賊四五十人,而斬獲六七千人,有很多被脅迫的人被殺而慘然興哀。就是因為擔心殺了其中的好人,其中被脅迫之人、想棄惡從善之人、被逼犯惡之人。人之初,性本善。人沒有生而壞之的,有也只有后來因各種原因變壞的。對于那種因生活所逼、一時誤入歧途、一時迷惑、本心不想成為惡人的人,還是想盡辦法想挽救他們。盡量讓他們迷途知返,改過自新,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認清前途和方向,不要一錯再錯。想盡自己的一切辦法而挽救他們。盡到仁至義盡,確實迷途不返的人,殺之也心安而無憾了。
? ? ? 從陽明先生對待浰頭賊眾的態度,可以看出陽明先生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圣賢之人,就是不想讓一位想棄惡從善的被枉殺。如果枉殺了人,自己心里也是不安的。不教而殺的根本,也是做到心安無憾。
? ? ? 由此生發開去,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做到問心無愧才心安。如果做事情不徹底、留余地,心里會留下小小的遺憾的,如果事情向壞的方向發展的話,更會讓自己內心后悔不迭,會說:“當初如果再努力一點就好了,要是再認真點就好了,要是再拼一把就好了………”,各種各樣的后悔出來了,又有什么用呢?心里后悔不說,更讓自己不安。
? ? ? 就拿學習陽明心學來說吧,按博仁導師說的“簡單、聽話、照做”,一件一件真這樣做了,也就心無憾了。可是,要堅持每天做到還真的不簡單。誰能保證每天真的按那個時間去做,每一件事都做到位呢?真的很難的,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做不到的。我就很難做到,特別是在聽讀《告諭浰頭巢賊》一文時,一看這么長,聽都要近半小時,讀也要用近一刻鐘,如果不能理解,讀也只是囫圇吞棗,毫不知意,知也是一知半解。我是原文的譯文對理解的,沒有一小時、兩小時的功夫是讀不懂的,也許自己才疏學淺吧,但我就是這個感覺。就是這樣,我感覺與要求的對比,還有很大差距,還有很多環節上沒有做到位,還須下勁努力。
? ? ? 不教是前提,要“教”的到位、徹底,殺之也心無憾。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學得到位、徹底,既使學得不好,只有盡心竭力了,也會心安無憾的。
? ? ? ? ? ? 兗州,陳濤,2020.3.7.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