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慢慢變老。
我能想到最殘酷的事,就是看你心灰意冷毫無尊嚴的活著。
這次我所推薦的電影是奧地利導演哈內克指導的法國電影《AMOUR》即《愛》。
哈內克是一個善于展現人性陰暗面的導演,也是當代風格最為陰郁而且最不妥協的導演之一。他的影片不斷觸及社會疏離感以及大眾媒體削弱人們同情心和沖動情感等主題,。但是這一次他卻以愛為名,在冷峻的鏡頭下注滿柔情,拍攝了這一部極致的《愛》。同時拋出了一個問題,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愛是生命的巔峰,,那么你會如何面對承受病痛折磨,生不如死的一生所愛。以愛的名義讓她解脫,或以“責任”的名義徒增她充滿痛苦的余生?
哈內克是一個慣用長鏡頭的導演,在電影的開頭,劇院觀眾席熙熙攘攘,一個極長的鏡頭展現觀眾的姿態,而我們不知的是電影的主角們就摻雜在這群觀眾當中。當鏡頭調換,電影的主角才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喬治和安妮是一對攜手走過耄耋之年的夫妻,兩人都是音樂老師,剛剛參加完學生的音樂會,在極簡寫實的鏡頭下,你可以感受到喬治和安妮那醇厚的愛意。歲月流逝,倆人都已年華不再,但是歲月在他們之間好像沒有留下痕跡。清晨,安妮和喬治坐在桌邊吃早餐,喬治給安妮講著童年的趣事,陽光抖落,歲月靜好。
但是一切都來得那么突然,安妮突然病倒了,經動脈阻塞,需要開刀,手術風險很低,安妮卻成了那百分之五的失敗者。她身體右半邊中風,安妮不想呆在醫院,喬治帶她回家。從此,安妮與輪椅和病床為伴,不復往日的精神矍鑠。在經歷了短暫的適應后,生活好像回歸了正軌,喬治依舊待她如常,為她切好牛排,兩人依舊會一起讀報。好像生活并沒有因為疾病而有所變化,依舊那樣的平靜和美好。但是就宛如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安妮對于別人葬禮的態度,她和喬治的對話。
安妮:我不想撐下去了。你這些甜蜜的努力讓一切都變得輕松多了。但我不想活下去了。這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你。
喬治:我不相信你。我了解你。你覺得自己成了我的負擔。但如果換做你是我,又會怎么做呢?
安妮在飯桌上翻看相片時所說的話,安妮:“ 好美啊! 人生,好漫長,漫漫長路。”一旁的喬治擔憂的注視著安妮。這一切都暗示著安妮對于生已經沒有多少的眷戀。
參加完葬禮回家的喬治看到窗戶大開著,安妮跌坐在一旁,眼神呆滯毫無生機。安妮分明就是想尋死,她明白,疾病不僅會將把她折磨的體無完膚,更成為她靈魂的牢籠,將她囚禁在一副了無生機的病軀,同時也成為了喬治的囚籠,不斷地消磨著喬治精神,直至將其一起拉向地獄。
安妮眼神中的苦楚和倔強,哪怕摔下床也不愿讓喬治幫她取東西的反抗。在病痛面前,時間淪為病魔的幫兇,安妮不想活的毫無尊嚴,她不想讓自己不留一絲體面的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在她最得意的學生面前表現的十分淡然,不愿談論病痛。面對女兒的探望,她表現的十分不悅,她不想讓人看到自己的不堪,哪怕是最親近的人。
在生命最后的一段,對這個身份逐漸消解的個體存在而言,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生命的尊嚴,抑或社會倫理?安妮的選擇無疑是前者,但是生活就是這樣殘酷,安妮二次中風,從此往床不起,語言能力逐漸喪失,語無倫次,時而清醒時而迷糊。但是喬治依然精心的照顧著安妮,獨自一身的面對著女兒的質問。他們生活了一輩子,也相愛了一輩子,安妮所想的喬治都懂,安妮美麗優雅,一生過得幸福美滿,怎么能在最后的日子里不留一絲尊嚴的離開。但是喬治不想安妮離開,兩人相濡以沫一生,心心相通,在生命的最后,喬治只想多陪安妮一會兒,哪怕是一分一秒。他的內心飽受煎熬,但他仍細心呵護著安妮的尊嚴,女兒來訪,喬治將臥室鎖起不愿讓女兒探訪,但是護工卻卻將安妮最后的一點尊嚴給打的粉碎,當護工粗暴的給安妮梳完頭發,強迫她看著蒼老不堪的自己,安妮扭頭反抗的時候,她的心,已經死了。
喬治給安妮喂水,安妮閉口不喝,喬治耐心勸說,但是安妮依舊不張嘴,并將灌到嘴里的水吐了出來,情急之下,喬治打了安妮一巴掌,又訥訥地愧疚地道歉。喬治不是不愛,而是愛的心痛。喬治知道,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
在安妮叫痛的呻吟聲中,喬治輕輕地摩挲著她的手背,給她講著童年的故事,畫面如此平靜和溫柔。但影片突然發力,面對平靜下來的安妮,喬治卻用枕頭結束了她的生命。面對一生的伴侶,喬治用這樣殘酷的方式來完成安妮的愿望。電影的最后,廚房的水聲響起,和開頭呼應,安妮如往常一般洗碗,招呼喬治換好衣服,然后和喬治一起離開公寓,平淡如常,即使我們都知道這是幻覺,但是仍然滿懷感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看了很多關于電影的評價,有的人說最后喬治的行為是因為忍受不了,在安妮只保留最基本的生存本能的時候殺死了她,這是謀殺,更違背倫理。說我們這些觀眾居然對一個殺人兇手感動不已。對于這樣的話語,我不想多說什么,影評是很私人的東西,我不止一次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我有一個疑問,在親人生命的最后時刻,眼睜睜的看著他被病魔榨干最后一絲生命力,然后你們用所謂的親情,同情,將他鎖在這副軀殼,使其飽受病痛的折磨,用現代科技吊著他最后的一口氣,到底是為了讓你自己的內心有所慰寄和寄托,還是真的為了他好?愛一個人不是強迫她活著,按照自己的意愿為她選擇生或死,而是尊重,是成全,是一起擁抱歸宿與命運。
人受到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的、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高爾斯.華餒
最后談一下哈內克導演的拍攝手法,哈內克一直以極簡的鏡頭和拍攝手法著稱,這部電影依舊如此,電影中對于視覺語言的運用很少,沒有繁雜的光影結合,運營最多的就是長鏡頭,長鏡頭是最容易展現人物內心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疑,兩位主演都奉獻了完美的演出。一間公寓,場景封閉單一,本身就容易讓人產生壓抑感,空間又被門和墻的阻隔所切割,更是空間顯得壓抑逼仄,隨著鏡頭的推移,劇情的發展,這種壓抑感逐步積累,在影片緩慢的基調中不斷折磨著觀眾,直到影片最后喬治結束安妮生命之時傾瀉而出,痛擊內心。切換另外,導演特別善于運用“留白”這一個整鏡頭中,人物只處于鏡頭的一角,留下大片的背景,給觀眾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還有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導演在鏡頭與場景切換和劇情發展之間的設計非常巧妙,一般電影來說都是劇情的發展推動場景和鏡頭轉換,景隨人動,但是在《AMOUR》中,卻是場景的切換推動劇情的發展,每一次鏡頭的切換都是劇情的節點,由于是這種模式,所以劇情的發展是不連貫的,是片段化的。會讓觀眾有種自己就是主角的鄰居一般,每隔一段時間來探望一番,更能抓住觀眾的情緒。最后,在導演的平實低沉的鏡頭語言中,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柔軟拿捏得恰到好處,這殘酷下是極致的溫柔,而這溫柔又殘酷的痛徹心扉。最美的愛不是時刻的悱惻纏綿,而是習以為常的習慣,這愛,美的凄慘動人,卻也飽含深情。
愛不能將我們從死亡手中拯救出來,愛也無法抵御疾病,但愛可以結束我們的痛苦,即使結束的方式,未必是我們期待的方式。
PS:當時我苦于這篇文章的標題,實在想不出就躺在床上休息,聽著《city of stars》這個題目突然就浮出腦海,然后我就瞬間淚目。這部電影麥田電影院做過解讀,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看電影因為太壓抑哭不出來,但是一看解讀,眼淚就止不住啊。這部電影我實在是沒辦法多看幾遍。看的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