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回北方。后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和妥協,曹劉孫三大勢力瓜分了荊州七郡。
曹操: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占據)。
孫劉兩家以湘水為界,平分余下六郡。
孫權: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漢)、長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長沙)、桂陽郡(治所在今湖南郴州)。
劉備:南郡(治所在今湖北荊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永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幾年內,孫權和劉備聯盟抗曹,大敗之后的曹操無力南下,荊州出現了短暫的和平狀態。然而,亂世之中,戰爭才是主題。“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荊州北面有漢水和沔水作為防御屏障,向南直達大海,有廣闊土地和物資,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西面和巴蜀相通,是可以用兵建立功業的地方)作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必會再起烽火。
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此時的劉備集團已經占據益州和漢中,還有關羽治下的荊州三郡。從一無所有到坐擁千里之地,劉備集團的實力迅速膨脹。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極高的封賞,“前將軍,假節鉞”(前將軍,授予漢中王符節黃鉞,代表劉備在荊州行使最高權力)。此時的關羽“董督荊州事”(統領荊州軍政事務),是荊州三郡最高首腦和實際決策者。應該是為了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軍事行動(正史中沒有記載劉備向關羽下達北伐的命令,或是關羽自作主張),躊躇滿志的關羽開始北伐曹魏,率軍進攻荊州北部重鎮襄陽和樊城(隸屬南陽郡),是為“襄樊之戰”。對于關羽來說,攻占襄樊,繼續向北掃平南陽郡,則兵鋒直指曹魏之許都。這必將改變天下局勢,而劉備集團將會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獲得更大的利益。正是出于這種戰略目的,這一戰,關羽雄心勃勃,勢在必得!
“水淹七軍”就是這場戰爭前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插曲。
樊城的守將是曹操的愛將曹仁,極有軍事才能。在關羽所部將襄陽和樊城團團包圍后,曹仁堅守不出,并即刻向曹操緊急求援。樊城是戰略要地,出于對關羽的重視,曹操派于禁統領七路兵馬增援樊城。曹仁命令于禁、龐德等將領率各部人馬駐扎在樊城北十里之地,與樊城守軍互為犄角,以防關羽大軍。
相持一段時間后,轉機出現。時至初秋,秋雨連綿不絕,十多天未曾停歇,于是漢水高漲。大水泛濫,樊城外已成汪洋,平地水深達五六丈。于禁和龐德的軍隊駐扎之處更是低洼之地,水過之處,曹軍皆被淹,死傷無數。于禁和一眾將領登上高堤眺望,發現水勢洶涌,已避無可避。這個時候,關羽率領水軍乘船破浪而來,殺聲震天。兵敗無可挽回,于禁被生擒后投降了關羽。龐德親手殺了幾個想要投降的將領和部下,率余部從早上奮戰至午后,力戰不敵,落水被關羽所擒。他寧死不降,最終被關羽所殺。
此役,曹操派來救援樊城的魏軍包括騎兵、步兵在內有三萬余人被關羽俘虜,余者盡沒。關羽大勝,樊城猶似孤島,岌岌可危。
戰后影響:
其一、當地:“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梁、郟、陸渾三個縣的豪強和盜匪都接受了關羽的印信號令,成為他的黨羽,關羽威名震動中原地區)關羽實力大增不說,在荊州的威信和威望達到了頂峰。
?其二、曹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曹操和部下商議遷都,用來避開關羽的鋒芒)司馬懿、蔣濟等人建議籠絡孫權,共同對付關羽。于是曹操派人對孫權曉以利害,并勸說孫權襲擊關羽后方,事成之后將長江以南地區封于孫權。
其三、對于東吳而言,曹操雖是北方強敵,然而暫有長江天險倚為屏障,此為遠慮。劉備羽翼已成,占據長江上游有利地勢,對下游東吳的威脅就在眼前,此為近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荊州的關羽已成心腹大患,必先除之而后快。于是,“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孫權內心畏懼關羽,對外想討伐關羽向曹操表功,于是寫信給曹操,請求征討關羽為朝廷效力)。曹孫兩方一拍即合,決定一南一北,聯合出兵攻打關羽。
戰爭解析:
適逢雨季,秋雨連綿以致漢水泛濫,此為天時;
于禁所率七軍,駐扎之地地勢低洼,關羽居高而下,此為地利;
關羽確有將才,北方人到了荊州,幾年之內便熟諳水上軍務,能統領水軍作戰。這方面曹魏援軍卻是弱勢,難以彌補。關羽所部居荊州久矣,知曉天氣,熟悉地形。曹魏援軍初來乍到便很難適應,也就毫無準備。此為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對關羽有利,而關羽牢牢抓住了這次機會,于是取得了勝利。水淹七軍,雖有偶然因素,但確實是關羽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
然而,盛極必衰,月盈則虧。因為這一場戰爭,各方風起云動。對于關羽而言,荊州被群狼環飼,已是危機四伏。可惜,關羽沉迷于眼前的勝利而不自知。
水淹七軍只是襄樊之戰的開始,遠沒有結束。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