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幼兒園有感
今天很有幸參加了卞特所在的幼兒園的活動。在沒有到幼兒園之前,我就聽聞卞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園長,是一名家喻戶曉的頂級大咖。今天在聆聽了卞特的講座之后,著實地佩服這位特級教師能夠在每天日理萬機的園所管理和成千上萬接待活動當中,他還能堅持做兒童研究,是一名很有魅力且非常接地氣的特級教師。
在參觀中,幼兒園帶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十分像安吉游戲的教育模式。首先,來說說幼兒園的環境,我覺得是非常的真實,樸實無華。樸實不代表簡單。我可看到幼兒園所呈現的環境完全來自于兒童,而且是為了促進兒童的發展。
就拿幼兒園公共環境來說,他們有大量的幼兒的表征,但是卻幾乎沒有一點點教師過多的裝飾,比如花邊,彩紙等等。走廊上的樓道十分的寬敞,但卻堆滿了孩子的建構游戲的作品或者半成品。樓道上或者墻面等等幾乎是空白的,完全不會像我以前所參觀的那些幼兒園的樓道,走廊上充滿了所謂的課程介紹,幼兒園活動之類的環創,或者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小景,這里完全沒有,他們的環境就是有用,實在。
再說說班級環境,走訪中我經常會在班級活動室內或者走廊上看到孩子們一本一本的一些記錄冊,記錄本上老師有時間寫著2023年第一學期XX活動記錄,2022年第二學期XX活動記錄,2021年第一學期作品。也就是說幼兒園里的環境到處都是呈現孩子的記錄,這些記錄不僅僅是當下這個時間段孩子的一些作品。就拿我今天去看到的一個大班,在他們的自然角當中呈現了從小班到中班到大班三年以來的種植記錄。
此外,幼兒園每個班都設有一塊格子墻,這個格子墻里面每一個格子呈現一個孩子的作品記錄。在這些作品上都有老師的記錄,是老師及時記錄幼兒作品的文字描述。從環境上看,孩子們對每一個活動,每一個事件都有自己的記錄,所以說游戲分享記錄表真應該是這所幼兒園孩子和老師的家常便飯。所以這所幼兒園的孩子他的表征能力是從小班開始就培養了。
在走訪幼兒園當中,我聽時不時的聽到便特會介紹他們幼兒園孩子從小班到大班都開展了這種慣常性活動,因此也會保留孩子從小班到大班時候的一些作品或者是他們的一些游戲記錄。卞特說他非常在乎老師的一種長程思維,支持老師開展長程活動,因為孩子的經驗積累不是一蹴而就,仔細一想這根《指南》上所說的幼兒的經驗是持續的是不謀而合的。
再說說卞特幼兒園的教研活動。今天老師向我們展示游戲分享活動。讓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所幼兒園班級老師在日常常態化的游戲分享活動生根落地,從活動分享的效果以及幼兒的對話當中可以看出,這這絕不是一次公開課的研磨所能展示的成果,而是老師和孩子長期師幼互動關系和游戲經驗積累所成。
在教研活動當中,老師們非常關注孩子在游戲過程當中的思維碰撞,以及老師對孩子游戲行為背后的一些分析判斷都形成一種習慣,是老師日復一日的研究行為所產生的習慣。我認為對老師來說不簡單,但是很重要。
所以要當一個真正的兒童研究者,要具備對幼兒活動價值判斷的能力的。因此,反觀我們現在目前的一些教研活動,我認為老師應該把大量的思考放在每一次跟兒童游戲之前的活動前審議。也就是老師應該積極的去判別活動對孩子的意義是什么?它的價值在哪?只有帶著這樣的思考,你的游戲組織和觀察以及幼兒的行為分析會更加的有深度。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