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單位的一個供貨商讓我幫她完任務,其實很簡單,就是拉幾個小伙伴關注他們公司的公眾平臺然后推薦人寫上她的名字即可,我當下應承下來。舉手之勞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姐說讓我把她拉進幾個群然后她發紅包讓人幫忙,因為我不太喜歡加入很多群然后每天聊一些毫無營養的話題,如果群發的話又害怕太突兀,畢竟微信里有的人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加上的,有的只是靜靜地躺在里邊好久未聯系了,于是我挑了20個左右自認為關系還可以的伙伴給他們發了過去,當下就有很多伙伴幫忙完成,然后把姐發的紅包或多或少地給幫忙的小伙伴們發了過去,隨后開始忙手頭的活。
臨下班之際看了一下手機,發現還有好幾個發出去的消息沒有理睬,心想可能正有事沒有看見,然后當我打開朋友圈的時候卻發現好幾個人前幾分鐘剛剛發了朋友圈,于是當下明白,原來并不是沒有看見,而是看見了也未理睬,然后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我想我失落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僅僅這件事未完后而已,而是自認為關系還可以而且舉手之勞的事卻無人理睬。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根據關系的親疏去衡量對于一件事的結果,越是關系親密的人對他的期待就會越多,當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心里的失落不言而喻。而相反關系沒那么親密的人如果幫忙完成,對他的感覺除了感激還有幾絲親密,關系親疏不同,期待不同,心里的承受范圍也會不一樣。
于是我開始梳理致使看到也未理睬的可能性,然后大致有了一定的結論:
有一個前幾天發了一條關于投票的朋友圈,當時我剛收拾完準備上班,時間比較緊,怕遲到,然后心想上了班再投吧,后來忙著忙著就忘了這件事,朋友圈更新的頻率較快,然后這條消息也跟著沉寂下來;
還有幾個在經營著微商,經常性的群發一些關于產品的活動,因為我姐本身就是經營微商的,那些產品大同小異,于是也就沒有多加在意那些消息。
也便有了以上置之不理的結果。
微信越來越成為溝通感情性價比最低的工具,生活的快節奏讓很多人無暇參加更多的聚會,很多關系也便隨著淡了下來,朋友圈便產生了一定的功效。一個小小的點贊,一條短短的評論,預示著我還存在于你的世界,你的每一條動態我都有關注,你的生活雖然我未曾參與,但依然關心著你!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關系就變了質,越來越多的點贊活動,投票活動,微商涌現在朋友圈,成為了眾多商家提升知名度的手段,于是溝通感情的媒介有了更多的利益糾纏。今天我發了一個朋友圈的點贊活動你沒有點贊,那么明天你發的投票活動我也不會幫忙;今天我微商的產品你沒有購進,沒有支持我的生意,那么明天如果你成了微商,即使你的產品我正好需要,我也不會理睬。所以你會發現微商越是熟人越不好賣,許多人寧愿購買陌生人的產品,也不會支持熟人的生意,因為你也不曾支持過我呀,于是本來舉手之勞也更多地成為了等量交換。
因為有了更多的利益糾纏,發紅包便成了一種盛行。記得上次我姐的單位舉辦了一次關于評選人氣教師的活動,需要很多人的投票,其實這原本就是一件舉手之勞的事,可是最后卻發現好多人都在發紅包求投票,慢慢地票數便有了很大的懸殊。其實我心里特別反感這種利益交換,對于我而言如果舉手之勞就能幫上別人的忙,為何不做呢?對于你而言只是動動手指頭,一分鐘就能幫到別人的事,為何吝嗇付出呢?如果我不愿做的事,即使得到再多的紅包我也不會做,而不是輕易地被蠅頭小利收買。其實大多時候我在乎的是你愿不愿意幫忙,就像幫供貨商關注這個事,只要是幫了忙的人我都給他們發了紅包,但是我卻不會先給發紅包再讓別人幫忙,我不喜歡被利益綁架的關系,如果因為得到了紅包而不得不幫忙,那么這樣的幫忙不要也罷;如果因為未給予你一定等量交換的回饋而原本好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裂痕,那么這樣不堪一擊的關系斷了豈不是很好?
舉手之勞還是等價交換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會有一定的想法,我左右不了別人的想法,我只是希望能夠舉手之勞的事不要成為等量交換,感情不要被太多的利益糾纏,一旦感情有了裂痕,再多的利益也修復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