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前寄語:
從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到小小說,再到微小說,閃小說,每一次的改動都深刻的反映了
節奏的加快,人們對
的迫切。我寫的這個算是微小說吧,全篇沒有任何嬌柔華麗的詞語,用樸實的語言來描繪一個生活在農村四口之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用電影壓縮電視劇的方式,減少人物的出現,以四個人為背景縮寫了大部分農村農民的生活和基層工人的生活。如果你能看的入戲,你會發現,也許你的生活,你們的生活都是這樣,至于題目為什么用星號隔開,這就是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天剛濛濛亮,劉老漢拿著把鐮刀和根繩子就向自留地(農田)走去,年齡大了躺也躺不住,再說大半輩子勤勞慣了,閑也閑不住,總想干點活,這不,又去地里割草,家里還養著兩頭驢呢。
的早晨天氣還是有些涼爽,因前幾天下過雨顯得空氣有些潮,個別的草株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螞蚱在劉老漢的打擾下,燥動不安的飛來飛去,劉老漢對這個熟悉的環境并不怎么在意,邁著還算健壯的雙腿,不一會就來到了地頭,看到滿地膝蓋高的野草,本就混濁的雙眼更加混濁了,
每年這個時候的田地正是五谷滿地,紅的紅黃的黃,人們揮汗如雨熱情洋溢的季節,吆喝聲,機器聲,交織在一起演繹著和諧美滿的生活態勢,今年",唉!"隨著深深地嘆息,劉老漢的
又回到了數月之前,
"爸,我和翠英商量了,想隨咱村的其他幾人去外地打工,說一天能掙一二百呢",劉老漢的兒子劉順年給老爹倒了一杯酒,順口說道,酒是本地人們最常喝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外地的酒不好喝,劉老漢每天中晚都喝上兩頓,有些年頭了,每頓也不多喝,他用的那個杯一下子,他還用秤量過,一杯一兩二,漸漸的就成了一種習慣,兒子兒媳也很孝順,總是不讓他缺著。
兒媳把一盤炒青椒和一碗燉豆角向公爹挪了挪,又去飯鍋里乘了兩碗飯,才坐下來慢慢的吃著,
"去就去吧,這都四月份了,天也不下雨,今年算完了,孩子大學還沒畢業,成天要錢,你媽沒時候治病啥的把家那點存款也都用沒了,這地畝上今年也指望不上了,不掙點咋整,我這身子骨還行,你們也不用惦記,家里也沒啥,就兩頭毛驢和一口肥豬,我在家就照看了"
第二天,劉順年和媳婦就和同村的幾個人一起走了,一走就是幾個月,雖說兒子兒媳隔三差五的就打電話回來,但是看不到人還是有點想啊,
前些天和兒子們一起走的人中有一個回來了,說是腰椎有病了,兒子托他給老爹捎回點那里的特產,順稍告訴他,他們在一家工程隊干呢,男工每天一百五,女工一百,早晨五點開工,中午休息兩個小時,晚上干到看不到啥為止,吃飯都是大鍋飯,饅頭大米飯為主,菜也是大鍋菜,人多沒法炒,都是一些燉菜,都是市場上很便宜的那幾種,不過這個工程隊在工資上并不拖欠,這點還行。
一聲知了的叫聲把劉老漢的思緒拉了回來,這時東方已經發白,一律曙光在劉老漢混濁的雙眼里越放越大,劉老漢嘴唇動了動"來年,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