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的一部劇《三十而已》,剛剛把結局看完了。還剩二十分鐘的時候突然想寫一下觀劇感。
其實我有在網上看過,有人評論說這是一部爽劇。劇中主角經歷劈腿,離婚,破產等一系列我們普通人可能會遇到也可能一輩子也遇不到的事,當然遇不到最好...如果顧佳最后的結局是茶廠做起來了又遇到了真正對她好的人,漫妮做回了M店的店長,無可厚非結局朝著理想主義發展,符合爽劇的套路。但最后的結局并不如此,就像結局最后一句臺詞“無論多大年齡,都能抱有而已的心態”。
最近自己也有些煩悶,一想到畢業找工作,應該去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好發展,以后的工作會怎么樣,自己能不能買得起房,會不會遇到合適的人,不會朋友都結婚生小孩了自己還是孤家寡人吧。種種事情一股腦的全倒在了24歲的年頭上。所以前段時間情緒全由一人變動,是啊,他確實是我十八歲喜歡的人,但我也確實未曾了解過他,喜歡大概率也是幻想吧。就像現在這段時間,我不找他日子也有的別的快樂,我曾想過如果真的可以互相喜歡,真的是一件特別特別特別美好的事了。但最近我其實才漸漸明白我羨慕的期許的是互相喜歡的狀態,就是那種兩個在一起全世界都會送祝福的那種。對象可能是他也可能不是他。我之前和朋友聊天,說是年少的喜歡最真實,害怕以后遇不到自己喜歡的人了,但其實二十四歲也談不上大吧,還是有時間專注于自己的。以后可能會遇到更好的人也可能不會,但是為了無法確定的事而擔憂本身就是一件賠本的事。對于畢業工作也是,我老是糾結于自己找工作的底氣不足,專業知識學的不好,注會一門都還沒考過,好的城市房價太高,工作三年付首付的愿望太難實現。可是我二十四歲為什么要給自己設限呢,二十四歲而已,人生過了不到三分之一,把未來的路鋪的明明白白,人生也會越走越窄的吧。二十四歲最應該的是填充自己增加底氣,在以后有想法的時候有能力去執行,而不是現在想法很多可是做卻需要以后,為自己繪藍圖加壓力然后憂慮然后崩潰暴躁,毫無意義。
人生不該設限也不該被定義,二十四歲應該好好收拾行囊,行囊收拾好了再決定要走那條路,如果不小心走錯了路,那就拐回來再走。這一年在家待了八個月,渾渾噩噩光憂慮了,二十四歲還有四個月,把路走踏實吧...該來的總會來的,你只管做自己,而且相信好東西也總是結伴而來的。
對于朋友,其實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她做的決定我勸不了雖然我不支持但我也深知道反對無用。其實我很怕麻煩的事,一想到會有麻煩就想立刻躲的遠遠的,心里默念麻煩看不見我看不見我。我有預想朋友所處的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么,甚至于害怕她聯系我,今天上午我還在想十二年...放棄嗎?最壞的結果兜不住。但在剛剛看到顧佳探視完許幻山出來,漫妮和曉芹在外面等她的那一幕,我就想可能朋友存在的意義不是誰罩著誰,而是陪伴,我知道我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我在,你也知道我什么 也做不了,唯一堅信的便是我會在吧。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感覺我們倆的角色顛倒了,我似乎變成了那個幼稚什么都不懂的人了,只是我自己還以為你不懂你根本就保護不好自己。我一直以為孩子氣的是你,后來才發現孩子氣的其實是我......
最后一句,顧佳的臺詞,“蝴蝶過山門? 輕舟過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