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一:達·芬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 ? ?
達·芬奇是個天才。不但是天才,而且還是全才。他懂科學、懂藝術、懂工程,會設計建筑和橋梁、還能設計武器,他發明了被今天的青年津津樂道的睡眠法和記憶法,親自解剖過人體,留下充滿想象力的筆記……當然還有《蒙娜麗莎》這樣的不朽畫作,等等。
像這樣的人物,偉大確實是偉大,但是后世的人,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對他有所“神化”。
比如說,人們也許對偉大人物的作品做過度的解讀。也許畫家只是隨意地畫了一筆,后世的專家就說這一筆畫得如何高級、怎么怎么獨具匠心。畫家本人要是聽到這番解讀,可能哈哈大笑。禪宗有句話叫“高推圣境”,是不是把別人一些很平常的東西,給神圣化了呢?
1.《蒙娜麗莎》與運氣
聲望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歷史對歷史人物從來都沒有過什么客觀公正的蓋棺定論。
達·芬奇,是活躍在15世紀到16世紀的人物。當時就被視為天才,此后也不斷有學者說達·芬奇是天才,但是一直到19世紀以前,他并沒有太多的粉絲。
現在世界上最貴和最著名的畫,都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據說盧浮宮的參觀者中,有80%的人就是沖著《蒙娜麗莎》這一幅畫去的。可是在20世紀之前,從來都沒有人說《蒙娜麗莎》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畫,沒有人說它是文藝復興期間最好的畫,甚至人們也不認為《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個人作品中最好的。 那么為什么《蒙娜麗莎》今天有這么高的聲望呢?
首先,《蒙娜麗莎》是最早進入盧浮宮展覽的藝術品之一。這是非常有利的位置,有利于成為“經典”。
19世紀末,法國知識界有人對《蒙娜麗莎》表達了興趣,認為她身上有某種女性的神秘氣質。但是僅此而已。《蒙娜麗莎》并沒有進入公眾視野。
1878年,有人對《蒙娜麗莎》的評價是,這是達·芬奇、在盧浮宮里、最好的作品。注意這兩個限定詞,評論家可沒說它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品。
《蒙娜麗莎》真正為世人所知,很可能是因為1911年發生的一起離奇的盜竊案。《蒙娜麗莎》被盜了,后來又被追回了。整個事件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商家開始生產《蒙娜麗莎》的復制品讓粉絲購買。
從1962到1963年,《蒙娜麗莎》被送到美國展出,吸引了幾百萬觀眾。這次美國之行是不是對《蒙娜麗莎》的聲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當年愛因斯坦從一個物理學家中的名人變成世界名人,關鍵時刻就是他第一次到美國訪問。能出多大的名,也許取決于美國記者怎么寫。
現在看百科詞條,人們對《蒙娜麗莎》有各種各樣的解讀,還有各種神秘的說法 —— 畫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呢?神秘微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這的確是一幅給人帶來豐富體驗的畫。但是如果拿另外一幅文藝復興時期名人的畫,如果你也花這么大的功夫,是不是也能挖掘出來各種有意思的細節信息呢?
《蒙娜麗莎》這幅畫到底好在哪兒呢?最后你會發現,人們列舉出來的各種理由只不過是說《蒙娜麗莎》之所以好,好就好在她更像《蒙娜麗莎》。
也許是因為喜歡《蒙娜麗莎》,所以喜歡《蒙娜麗莎》?
2.《蒙娜麗莎》好在哪
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出版了一本達·芬奇的傳記。艾薩克森大概是現在最當紅的傳記作家,他的選題都是不世出的牛人,他給愛因斯坦、本杰明·富蘭克林和喬布斯都寫過傳記。
艾薩克森說,《蒙娜麗莎》好就好在它已經不是一幅普通的 2D 油畫:達·芬奇在上面使用了“增強現實”的技術。
首先,達·芬奇特別擅長解剖學,他尤其對面部肌肉特別了解,知道什么表情是由哪些肌肉群的動作導致的,特別是控制嘴唇的肌肉。解剖學的知識使得他這幅畫特別有層次感,使人感覺特別真實。
其次,達·芬奇有科學見識。達·芬奇知道,人的眼睛看東西,光線并不是只集中在眼睛中間的一點,而是整個眼球都要用到。你用眼睛中間看,看到的是精細的結構;而如果你用眼球外圍的區域看,你就看不清精細的結構了,但是你能更好地體察到*光影*。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據此對《蒙娜麗莎》有一個解讀。她說,達·芬奇在主人公嘴角的這個地方,畫了一個很細微的結構—— 這個結構是不笑的。因為這個細微結構,當你盯著蒙娜麗莎的嘴看的時候,因為你能看到細節,你就不會覺得她是在笑。但是如果你是盯著她的眼睛看,或者盯著她的手看,反正是當你把聚焦偏離她的嘴的時候,你就是在用眼睛的余光去感受她的嘴,你感受到的就不是嘴部的細節了,而是光影的層次—— 而這個光影的層次是在微笑!
體會一下 ——
她說的有點玄。
總而言之,從腦神經科學角度,《蒙娜麗莎》這幅畫好就好在,如果你盯著她的嘴看,她就不是在對你笑,你要看別的地方,她又是在對著你笑。
換句話說,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居然畫出了一種互動的感覺!蒙娜麗莎居然能感覺到你的眼神!這不就增強現實嗎?
艾薩克森說,達·芬奇之所以這么畫,是為了表達一個哲學觀念。蒙娜麗莎到底是對我笑了還是沒笑?永遠不可能了解別人的真實感情。這就是所謂的“神秘”微笑。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這個成就不是上天賜予的。達·芬奇是把解剖學、光學和藝術融合在了一起。
3.融合就是創造
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的一篇博客,認為達·芬奇被高估了。科文說,達·芬奇提出過什么科學理論嗎?幾乎沒有。他有過什么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發現嗎?也許只有一條,達·芬奇發現了心臟瓣膜開合的機理。達·芬奇畫了那么多張草圖,其中有哪些是真正實用、影響了后世的重大發明嗎?沒有。達·芬奇只是畫了圖,他并沒有付諸實踐,他的很多項目都只是開了一個頭。那達·芬奇到底偉大在哪里呢?
泰勒·科文對藝術欣賞是有一套的,但是他并不怎么看好達·芬奇的畫作。科文說達·芬奇唯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特別擅長把充滿想象力的想法變成……插圖。但是達·芬奇那些畫滿了美麗插圖的筆記其實沒有多大的價值,甚至根本不值得讀……
科文這么說肯定是有點夸張了 —— 但是客觀想想,達·芬奇確實不是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那種科學家或者發明家。
有一個說法,達·芬奇筆記中那些奇思妙想的機械,其實也不是他的原創,而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
好多年前流行過一本書,叫《1434:一支龐大的中國艦隊抵達意大利并點燃文藝復興之火》,作者是英國人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這本書說,早在十四世紀的時候,中國就有本書叫《農書》,書中就有各種各樣的機械裝置。這本書隨著中國商船被傳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學者模仿這本書、出版了自己的描寫機械裝置的書。然后達·芬奇又看到意大利同胞的書,再把這些裝置畫在了自己的筆記里。當然中國的書里都畫的是草圖,達·芬奇的技法更高,加入三維透視,把機械畫得更精美。達·芬奇肯定還自己給這些草圖做了改進并且有自己的發揮 —— 中國《農書》里不太可能有直升機 —— 但是僅此而已,達·芬奇既并沒有真正“發明”什么實用的機械裝置。
網上有人收集了當時意大利人畫的機械,和中國原圖的對比圖 ——
《1434》這本書并沒有被學術界接受。孟席斯是個業余歷史學家,他書里推測性的說法比較多,而且他的“中國人發現了美洲”、“中國人導致了歐洲文藝復興”這些言論實在有點聳人聽聞。艾薩克森的達·芬奇傳記里,也完全沒提來自中國的影響。
但不論如何,大概可以相信,達·芬奇筆記里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機械設計,其實是有來源的。另有考證,達·芬奇《維特魯威人》這個作品,也是受到了同時期不止一位藝術家的影響。
所謂天才人物,也是人,而不是神。
莫扎特四歲作曲,他是神嗎?你仔細考察一下歷史,莫扎特的父親是個很厲害的音樂家,他不僅教莫扎特學音樂,而且對莫扎特進行了一系列的*包裝*,領著他到各地演出。“四歲作曲”,就如同一個中學生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研究論文 —— 你要想知道這個孩子為什么這么牛,不妨看看論文的第二作者是誰,那也許就是他爸爸。
人非生而知之,什么東西都是學來的。即便了解了達·芬奇是怎么畫《蒙娜麗莎》的,還是覺得他的才華高不可攀!但是現在至少知道他的才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正如艾薩克森所說,下次再有人說蒙娜麗莎有什么什么神秘之處,你可以對他報以一個蒙娜麗莎式的微笑。
知識點二:高智商不是制造出來的
現在有個科學夢,說能不能用基因編輯的方法改變自己的 —— 或者至少改變我們下一代的 —— 智商。哪怕從理論上講,高智商也不可能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制造”出來。而且這背后有一個深刻的道理。
1.基因編輯和智商
2017年可以說是基因編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個人基因測序的費用已經降到很低,美國亞馬遜網站賣的個人基因測序包才79美元。與此同時,已經有人成功進行了針對某種疾病的基因編輯。
那如果基因編輯可以避免疾病,能不能提高智商呢?就像《未來簡史》和《生命3.0》這些書說的那樣,未來某些人可以改變基因,主動進化,最終成為“神人”。
從邏輯上講,這個思路似乎沒問題。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智商是通過基因遺傳的,那如果你能找決定智商的到底是哪些基因,然后你改變這些基因,不就解決了智商問題嗎?
研究方法也很簡單。只要找很多很多人,對他們進行基因測序,然后把其中高智商的人和智商一般的人對比,看看這兩種人的基因有哪些不同,不就發現決定高智商的基因了嗎?
所以與其說這是個生物學問題,不如說這是個大數據問題。有人已經在做這件事。幾年前有個報道,說現在風頭正勁的中國深圳華大公司,已經從全世界招募了兩千個智商在160以上的人,取得了他們的基因測序,正在挖掘其中的高智商基因。
但是最近有個研究發表出來,也許華大被荷蘭人搶了先。
2.高智商基因
以荷蘭團隊為主的幾十位研究者在《自然遺傳學》雜志發表了一篇論文。這個研究對78,308個人的基因和智商做了比對,真的找到了影響智商的基因。
他們找到的可不是一個兩個,而是52個基因。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如果智商是由一兩個基因決定的,那只要改變這一兩個基因就行了,可現在至少有52個基因,這怎么辦呢?
更壞的消息是,是這52個基因中沒有一個是對智商有強烈影響的 —— 每個基因對智商的影響都遠遠小于1%。
那能不能就干脆麻煩一點,綜合調整52個基因,這行不行呢?也不行。
要理解這一點,正好 Aeon 網站有一篇評論文章說“即便智商是可遺傳的,也不能對聰明進行工程定制”,作者是科學作家吉姆·科祖貝克(Jim Kozubek)。科祖貝克非常懂基因編輯,去年還出了一本相關的書。
3.不可解的復雜
先打個比方,比如說棒球。假設你完全不懂棒球,但是你很會數據分析,你想知道美國職業大聯盟中哪些球員是最厲害的球員。那要做的就是分析比賽數據 —— 把所有球員的出場情況和球隊的比分拿過來,看看哪些球員在場上的時候,球隊得分高。簡單。
用這個數據分析方法尋找優秀棒球球員是可行的,但是同樣用這招來研究足球就很不可行。
以前有本書叫《信號與噪聲》,作者納特·西爾弗(Nate Silver)以擅長用數據預測聞名,是現在538網站的主理人。西爾弗說,棒球比賽中球員的發揮是獨立的,球員之間的配合很少,做好自己的環節就對整個球隊的成績有幫助,所以容易數據分析。
但是足球就不同了。足球是一個強調配合的運動。球員在這個球隊中和隊友配合得好,他發揮就好;換一個球隊配合不好,他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
基因跟智商的關系,比球星跟足球比賽的關系還復雜。
各個基因并不是獨立地影響智商,智商是各個基因相互配合的結果。而這種配合,復雜到了根本沒有辦法用計算機模擬推演的程度。
科祖貝克把這個問題和計算機界著名的“郵遞員問題”做了類比。所謂郵遞員問題,就是給你一張地圖,其中有很多村莊,郵遞員要從郵局出發,走遍所有村莊送信再回到郵局 —— 你能不能給郵差設計一條最短的路線。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實際非常困難,根本就沒有一個算法能解決。
沒有算法能解決,意思就是說,就算真的找到了一個解,計算機科學家都無法*理解*這個解。行,這條路線比別的路線短,可是它為什么就短呢?這背后是什么設計思路呢?沒思路。
基因就是這樣。每個基因起什么作用,并不僅僅是這個基因單獨決定的,還取決于它的“隊友”如何。所有基因的配合導致了一個人智商高,可為什么基因這么配合就是高智商,無法理解。
復雜到無法用計算機算法模擬的程度,就無法理解其中的機制,那也就無法搞什么基因編輯這種“逆向工程”了。
郵遞員問題聽著挺簡單,計算機科學家都找不到通用的解 —— 而基因決定智商的問題比郵遞員問題難得多,那“大自然”怎么就找到了這么多高智商的“解”呢?
答案當然是進化。
4.別想打敗自然選擇
進化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有些生物學家認為,到了今天,進化已經把基因優化得非常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偏離現有的基因組合,結果只會更差,而不是更好。就好像抓到的是一副最好的牌,不會想要重新洗牌。
到了這個地步,個體之間的基因差異,就沒有好壞,只有“取舍”。
有篇文章《為什么優等生不能改變世界》,其中提到一個基因叫DRD4。少數人的DRD4基因會變異成DRD4-7R,那你說這個變異是好是壞呢?答案是這取決于生活環境。
如果攜帶DRD4-7R基因的兒童生活在一個環境不友好的家庭,他就可能是兒童多動癥患者。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成績會很差,人生可能面臨巨大困難。但如果他生活在環境非常友好、充滿關愛的家庭,那這個孩子就能夠管住自己,同時這個基因變異會讓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比一般的孩子都強,反而是一種優勢。
進化到了今天這一步,絕對不好的基因已經沒有了。每個基因都是在性能和風險之間做取舍!增強了某種性能,就可能面臨多余的風險。
也許某種基因變異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但與此同時,它還會讓你的脾氣變差,那你未必想要這樣的變異。同一個性狀,在一種環境下是個優勢,換個環境可能就成了劣勢。
由此得到
決定智商的不是一兩個基因,而是至少52個基因,而且其中每個基因起的作用都很小。
智商是多個基因復雜配合的結果。這個復雜性很可能超過了計算機算法模擬的能力,因而就不能被人理解和“逆向工程”。
自然選擇已經把我們的基因優化的很好,任何自然變異可能都是在性能和風險之間的取舍,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現在基因編輯技術剛剛開始,并不清楚這個技術到底能帶來什么。如果是為了避免某個特殊的疾病,改變一下基因大概是可以嘗試的。但是要說制造高智商,那首先是做不到,其次也是不應該。
評論
大約所有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問題,有簡單原因。這種問題可以用普通的工程方法解決。比如如果有一個人,各方面都很優秀,之所以混得不好僅僅是因為缺少一筆啟動資金,那解決方案很簡單,借給他錢就是了。但這個世界上有簡單原因的事情實在是太少了。
第二類問題,是沒有簡單原因,很難理解,但可以用大數據分析發現其中的一些相關性。《人人說謊》這本書曾經提到過一旦有颶風要侵襲某個地區,那個地區的沃爾瑪的某款草莓餡餅干的銷量就會上升。為什么是草莓餡的呢?不能理解,但是這個相關性非常強,那就可以直接利用相關性解決問題,無非就是颶風要來了你要多儲備一些草莓餡的餅干去賣。
第三類問題,就是既沒有簡單原因,也沒有很強的相關性。52個基因有用,可是每個基因作用都很小,還不知道它們是怎么跟其他幾萬個基因配合的。
對農作物的各種“轉基因”,可能是第一類問題。對人類疾病的基因編輯,可能是第二類問題。而“制造高智商”,則可能是第三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是可以理解也可以解決。第二類問題是不理解,但是可以解決。第三類問題是不理解,而且無法解決。
當然大自然還是找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胡亂嘗試。有用的就保留,沒有用的就淘汰。經過幾百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最后剩下的都是好東西,這當然就是進化的機制。
對第一類和第二類問題,還可以說“人定勝天”。可是對這第三類問題,你對進化不能不服。這可是大自然用了無數生命換來的答案!所謂“敬畏”大自然,大約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