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在2018年年尾
2018年又近尾聲。
這一年我都有哪些收獲?又有什么遺憾?
這種問題對我好像已經不再有那么大的意義了。
中年人的生活,都是后腳趕著前腳走,每天都在急匆匆中度過:老大上補習班,老二上幼兒園,老大生病了,老二生病了,老大進入青春期了,老二正是麻煩的兩歲,父母催你多回家看看,工作太忙了,自我越來越小了,朋友聯系越來越少,伴侶則成純朋友了……
甚至連情緒都很難再有了。因為經歷得多,一般的事情根本沒有重要到要動用自己情感的程度,因為心里知道,往前過著過著那些曾經看似天大的問題自然就沒了。
這到底是智慧?還是麻木?很難說得清。
周遭的情形隨時都在變化,你始終有核心的任務:跟豬隊友相互配合,好好經營家庭;養育大兩個孩子,把他們培養成健康的人;好好愛自己,努力生活和工作,多回家看看、聊聊,讓老父母安心;
可是自我的成長也同樣重要。忘掉了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都失去源動力,變得意義不明,自我也會變得模糊不清。
這一年并沒有什么特別,就是經歷了不斷打碎和重塑自我的過程。那種感覺開始異常痛苦,從之前封閉而不自知的窠臼里走出來,看到真實世界那些片斷以及當時受到的沖擊仍歷歷在目,此刻回顧過去,恍如一夢,卻分外慶幸。
雖然有些遲,但我終于做到了。這一年,我慢慢擁有了全身心投入火熱的生活,真正體會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的能力;這一年,我慢慢做到了平衡工作與生活,奉獻與自我;這一年,沒有了遺憾,但開始對未來擁有更多具體的期待和要求;這一年,還是會松懈和泄氣,但開始原諒理解自己,不再是那個一旦做不好就會受到嫌棄失去愛的小女孩兒;這一年,逐漸與自己和解與生活和解與世界和解,開始腳踏實地,享受生活享受愛;開始擁有自己值得更好的勇氣與自信。
年終工作總結已做好上交,但人生這條路,人永遠沒機會給自己做總結。因為成長、探索和開悟永不會停止。
二、廣闊的和縱深的
2018年,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首《我的天才女友》搬上熒屏。原著四部曲被列入我2019年的書單。
《我的天才女友》講的是,兩個出身卑微的女孩兒,從童年到成年一起成長的故事。
成長的故事千千萬萬,這一部讓我特別留意是因為:在世人眼中,擁有驚人天賦卻特立獨行的莉拉,成年后“混”得落魄不堪,無疑是“失敗”的代表;而同樣懷有作家夢、從貧困區走出來的埃萊娜,盡管天賦不及莉拉,成年后卻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她無疑改變了階層,是“成功”的人。
事實果真如此嗎?有一位推薦者說,拋卻世俗意義的成功和失敗,人們對自我和生活的探索有兩個維度:廣闊的和縱深的。
埃萊娜無疑是廣闊的代表,她在階層的金字塔上走得更高,擁有了更高的視野和更廣闊的世界,也得到了現實世界的認可;而莉拉,則是縱深的代言人,她不是失敗,因為她走的路雖窄且不受世俗的認可,卻走得更遠。
這真是一個不同的、更寬闊的解讀。以至于從看到它的那刻起,我就常常想起,對照生活周邊和自我,做某種或肯定或否定的驗證。
也因為這個解讀,想要看這本書,一探究竟。
人生在世,可供選擇的活法多種多樣。但因為受到教育,因為冒險和好奇的缺乏,也因為從眾和合群的本能,人們實際的活法卻乏善可陳,且永遠只能在有限的活法中胡想八想。
很少有人敢于追隨自己的內心去選擇和生活,人們身上的桎梏太多。莉拉是個例外,盡管這種例外也許有些無可奈何,非她所愿,說性格決定命運也好,說出身決定性格和命運也好,她的人生就這樣過了下來:從天賦驚人到落于凡間,再到被生活之手按住身子無法動彈。
她不同常人的舉動或許是對天賦延伸和對命運的不甘,在這種不甘中,每每在深夜游蕩的她會想些什么?作者沒有寫,埃萊娜也說不出,且她以一個童年密友和知己的角度也只能旁觀和嘆息。
每個人都有年少時和自己志同道合、一起種下理想種子的朋友,可是,現實總讓人唏噓。
所以后來,大家的理想都怎么樣了呢?
2019年,我會從這本書這本劇里找到答案嗎?
三、重新點燃的希望
歲末之交,驚聞一個班上的女孩兒用小刀劃自己的手,流出的血嚇得同桌哇哇叫。
這個班由我負責,某一天找到機會跟她聊天兒。從外圍話題慢慢轉移到手上,再轉移到她用刀劃手這件事兒上。
我以我老套的經驗以為她會避諱、掩飾。可是她大大方方地說:老師,手背上是假的,是用黑筆和紅筆做出來的效果。喏,她手心向上亮出右手,一邊用左手食指點數指頭肚:一、二、三、四、五,這些五個指頭肚兒上的才是真的!
我拉著她的手,五個指頭肚兒上有著深淺不一的傷痕,每個上面至少有兩道劃痕,看得出來她這樣劃自己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自殘”腦海里首先映出的是這個詞,但是問出的問題卻是:為什么?
因為不劃難受呀,她輕描淡寫地說,但是在上課,難受也沒辦法,劃過以后會好受一點。
旁邊經過的幾個學生插嘴:這有啥呀,我們班好多學生都劃自己的手,有的深有的淺,大概覺得好玩吧。
這是一群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手上的傷和平常的語氣讓我震驚。
是因為學習壓力大嗎?我問,你們的壓力真的就那么大嗎?
“好學生”“差學生”異口同聲:當然大,超級大!
然后七嘴八舌開始控訴,作業多、時間少、家長逼得緊……
那一晚回到家,我一直在想,假如那一年的心理咨詢師課程和考試我堅持了,今天我會不會能真正幫到她們呢?
那一晚,看著老大埋頭寫作業的背景,我在想:五年級的她和六年級的那群孩子,是不是有著同樣的迷茫和苦惱呢?如果她也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又該怎么辦?
轉天遇到六年級一個學生家長,熱心健談。是二級心理咨詢師,還在跟導師實踐中,她的兒子從小說話有障礙,智商用他的話來說一般,且反應有些木訥,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一個大長腿、靦腆好學、能唱會說、學習也在神速進步著的少年。
談起對兒子的教育,家長侃侃而談,感觸良深且情真意切。這是一個不多見的,愿溝通能提前預見孩子問題的家長,從對孩子教育的點滴,到自己負責的案例,到對自己職業的認知和闡述,她始終冷靜清晰接地氣,最重要的,她說自己學到的那些心理學的知識,在育兒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兩個契機相撞,加上青春期的老大和麻煩2歲的老二,有一種力量再次牽引著我朝那邊看過去:心理咨詢師。
多學一點,終歸是有用的吧。
2019年,試著去學、去實踐。
這希望之火,重新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