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摩詰算是把落日的景色描出了許多花樣來,“長河落日圓”,寫落日的形狀,能想象出那就是一個孤零零的落日斜吊天邊,沒有云朵,生動體現了荒漠的空茫。讀“落日滿秋山”,又是不同的畫面了,那是微霞滿天的場景,已不見圓圓的落日。及至“渡頭余落日”,一個“余”字,又與前面的“滿”不同,仿佛只看到了西方天邊一點點晚霞,是在描繪暮云即將收盡的感覺。
王摩詰的詩,畫面感十足,而且那些畫面又不是全單調重復的,你瞧光一個落日,他就能描摹出三朵花樣來。
昨天晨起如廁,便秘了,手里捏著小本本,以蹲的姿態持續了二十多分鐘,背下了五首王摩詰的詩。要說我記憶力好,有研究表明,蹲坑的時候,記憶力確實更好,但也歸功于王摩詰的五言律好背。既好背,又寫得好,難怪黛玉教香菱學詩,要她首先讀熟王摩詰的五言律。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我讀了覺著有點辛辣,不適合我現在的心境與閱歷,恐難以模仿。雖里頭有許多新奇的詞兒可以捏來一用,畢竟對文章的整體面貌起不了什么作用,譬如蜉蝣裝飾大樹,僅僅是裝飾,難以撼動。換讀了余光中的游記散文《隔水呼渡》,可學的知識、句式與手法有很多,即使也是難學的,至少有些眉目。譬如細風拂大樹,稍稍揚其枝條。
我要慚愧,愧對余秋雨,愧對《古典今譯》這本書。買來此書,尚未仔細翻閱,只憑書名,無端猜想其是古典小說的新改寫,猜想其與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故事新編》一樣,擷取舊事裝進新的搖籃,故而許久不看,總覺應與《故事新編》連著看。今晚信手一翻,原是余秋雨對古文的“余式”翻譯,里面選取了《離騷》《逍遙游》《報任安書》《歸去來兮辭》《愚溪詩序》《送李愿歸盤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八篇比較有代表性的千古名篇。余秋雨的翻譯相較于其他譯本有所區別的。嗐呀!我使勁敲了敲腦殼,恨沒早翻開這本書,僅看個書名就妄自猜測。這本應在我兩年前讀《古文觀止》時就應該品賞完的!
余光中筆下的景物,無論是建筑、花樹、江河,都仿佛像是活的,仿佛有了人文歷史情懷。這點令我欣羨不已,必須多讀多學習。
世界讀書日,本該鄭重地寫篇關于讀書的文的,下午同事與我談論換班的事,我得知能在五月三日到六日四天的調休,現在有些興奮,已無暇鄭重寫文。開始思量著去哪兒游玩一番,然后寫篇游記的事了。余光中認為寫游記要寫出地理歷史人文風俗等,所以到一個地方之前,之時,之后,都要了解相關知識,因此我立刻開始謀劃著下個月的事了,前期準備略多,確定地點,確認與誰同行或者獨自一人,確認路線,需要的話還得提前預定門票,還有就是旅游前事先了解目的地了。
本打算去廬山的,又考慮到只有四天,去掉路上的時間,僅有兩天,不說逛廬山大部分景點,恐怕連四分之一都達不到。想去西湖,又覺著正值五一假期,肯定人山人海,難道在斷橋摩肩接踵的堵著嗎?不要破壞了我從古詩詞里幻想來的西湖的美好。還是先放放罷,那究竟去哪兒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