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愛上電影的,就像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愛上一個妹子一樣,感情這玩意從來都是以來無影去無蹤著稱,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仔細回想起來大概是在十二三年前的樣子吧,那時我上小學,剛剛睜開眼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話說似乎大部分的愛好都是從那時開始的,然后不知不覺地就堅持到了現在,當然也有放下的東西,遠行的人背包都不會太重,但很顯然電影現在還在包里。
幸好電影現在還在包里。
這樣想來,電影幾乎是伴隨了我的整個學生時代,那么在這個注定一去不復返的青澀時光真的要一去不復返的時候,停下來回顧一下走過的路也許也會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比如說弄個TOP10什么的。
換句話說下面這個列表只是我在這些年里看到的最順眼的電影,有小清新,也有CULT片,但是沒有動畫片(二次元可以單列一張榜了,只是我已經出坑)。特別要說明并且在之后也會不斷強調的一點是:這張列表只是我最喜歡最舍不得刪最有紀念意義最符合我的個人口味的十部電影而已,絕不是“最好的十部電影”,絕不是“最推薦的十部電影”,也絕不是“最不無聊的十部電影”。
只是懷念一下過往,僅此。
NO.10??《放·逐》
要我從杜琪峰的電影里跳出一部最喜歡的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大部分代表作里都散發著同一種氣質,但是我思來想去最后打出的是放逐這兩個字,也許是因為它是我迷上杜氏黑幫片的濫觴,也許是因為我總覺得它多出一份詩意,也許僅僅是因為兄弟們死在一起的那一刻太美了。
我總是盡量避開“客觀”這兩個字,我認為所有的評論性文章都是主觀的,客觀本來就不是人類所能具有的屬性(雖然這篇文也不是評論,而是感想)。但即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也不能說這是杜琪峰最好的電影,我沒這個資格,也真的不這么認為。如果你帶著一顆冷眼旁觀的心來審視這部電影,那或許看過一遍的第一感受是: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因為這部單看海報以為是動作片的電影實際上悶得令人莫名其妙。
插一句題外話,這個片單上的大部分電影都是這個類型。為什么?因為這不是“BEST TOP10”,也不是“最有趣TOP10”,而是“我的TOP10”,所有電影上榜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喜歡。我不是在薦片,當然如果有興趣也能去看看,只是趁現在有時間可以懷念一下學生時代的那些不務正業的時光。
看吧,我說過我會反復強調這一點的,這年頭一句話不說個三五遍根本沒人聽。
剛才說到這部片很悶,但我喜歡它肯定不是因為它悶,《東邪西毒》也很悶,我試了好幾遍都沒看完,王家衛的電影悶起來讓人絕望,我的品味還夠不上那個層次……又跑題了我去,想說什么來著。
算了,不可能想起來了,說說印象最深的段落吧。
首先當然是結尾,吳鎮宇把懷抱孩子的何超儀推出門外,五兄弟轉過身與任達華等一眾反派同歸于盡。五個人臨終的微笑或許是兄弟情的最好注解吧。這一段是很多人重看這部電影的理由。
然后是黃秋生、吳鎮宇和張家輝三人在客廳里的互射,畫面極具詩意,我一直認為只有在杜琪峰的電影里才能看到如此唯美的槍戰場面。然后三人放下槍,把外面的幾個人叫進來,搬桌擺椅,炒菜做飯,并拍了海報上那張合影。
男人的情誼,不分敵我,無關生死。
也許正因如此,杜琪峰的電影里,絕大部分的槍戰場面都是幾個人無遮掩地站著互射。你一槍我一槍,打死我是你本事,打不死是你倒霉。就像古時戰場上的赤膊上陣,沒有策略,沒有技巧,像男人一樣擊敗你。
這或許是一種情結,也招來了很多非議。很多人第一次看杜琪峰的電影是《毒戰》,見到這樣的場面,嘶,尼瑪這不是扯蛋么。
沒辦法,精明慣了的人怎么會去理解傻子的心?
演技方面,我就不說什么了,這部不說,下面的盡量也不說。前幾天在天涯看到一篇帖子,大體意思是要八一八那些被稱為戲骨但是實際上沒有演技的演員,什么陳道明、斯琴高娃、陳寶國等等眾人無一幸免,我也沒說什么,我真的不懂什么叫演技。不過你就看海報上這幾個人,怎么說也不會是太拿不出手吧,要不人家怎么能出得了名賺得了錢呢。
還有什么可說的……唉算了就這樣吧。
?
NO.9??《愛的曝光》
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要么是變態,要么心底純潔無暇。
我希望我不是變態。
其實現在再來看,對這部電影的感覺已經不像初次遇到的時候那么喜歡了,因為實在是晦澀難懂,而且由于主題思想是對宗教的探討,所以也沒很大的興趣去深究。只是和一般孩子一樣,當成是純愛片來看的。
之所以把它放在這里,主要是因為直到現在仍然對自己當初在深夜里獨自抱著電腦流淚的慫樣記憶猶新。
別笑,每個人都有第一次。
要是沒有,那人生未免太悲慘了……
話說當時是怎么想起來要看這么莫名其妙的電影的呢?當然是因為滿島光啊,這部電影是滿島光的代表作,她憑借此片幾乎包攬了當年日本國內各項大賞的新人賞,這也是電影圈真正接納她的開始。
唉,就是見不得萌妹子流淚,這可怎么辦啊……
?
NO.8??《再見我們的幼兒園》
還是因為滿島光(別覺得煩,這名字下面還會出現)才看的這部電影,但是看完之后的感覺卻完全不是“満島ひかり”這個名字所能概括的。
原來島國的小清新不僅僅是純愛片,島國的純愛片也不都是小清新。這部電影看上去主要是為了展現“孩子們的世界”,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孩子的時間段走過來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樣子還要別人告訴么?
也許真的需要。
因為,孩時朋友之間的純凈如雨后天空的愛,我們早已忘卻了。
于是,當它被喚醒的時候,我們便毫無理由地淚目了。
然后擦干眼淚,繼續著大人的生活。
原來,我們曾經急切地想要拋棄的幼時,是一種奢侈的幸福。
煽情結束。
打斷大家的回憶了對不起,但是有兩個演員不得不提。
一個是蘆田愛菜。六歲的Mana醬由此開始了“天才子役”的電影之路,她也創下了日本影史的最年少主角紀錄。
對了,在前一年上映的《告白》里面,那個被殺死的小女孩就是她。唉,如果先看這部電影再看《告白》,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另外一個是小西真奈美。特別提到她是因為她是我知道的第一個日本女演員,那是在我還很小很小的時候(其實也不算太小,大概5年前吧,但是這么說不是會顯得自己很有閱歷么哈哈),江蘇衛視引進了TBS的電視劇《閃亮的進修醫生》(《きらきら研修醫》),因為是深夜才放,所以作為苦逼的學生黨只看了前兩集就沒辦法追下去了,除了很歡樂也沒有更多的印象,但是這個名字卻莫名其妙地記了下來。于是在這里看到她突然有一種很懷舊的感覺。
看看下面這張圖,只嘆歲月不饒人。
NO.7??《守望者》
在網上搜這部電影的片源的時候經常會跳出來一部名字叫做《守望者:罪惡迷途》的一部由任達華主演的國產驚悚片。
注意!我接下來要說的這部《守望者》和它沒有任何關系!
嗯,值得注意的話要說三遍來著……
注意!我接下來要說的這部《守望者》和它沒有任何關系!
注意!我接下來要說的這部《守望者》和它沒有任何關系!
好了。
和一般打著所謂“高智商”的幌子,其實只是換了個敘事方式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更值得觀眾去思考。當然具體思考什么就因人而異了,有人在思考戰爭與人性,有人在思考英雄與社會,有人在思考國家的核戰略,還有人在思考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么。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耐心把剛剛沒看明白的電影再看一遍,甚至沒有耐心認認真真安安靜靜地把一部電影看完整。即便如此,這部敘事結構其實比較清晰的電影卻以難懂著稱也并不令人意外,畢竟看上去這更像是一部拍給原著黨的電影。
一部拍給原著黨的三級片。
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三級片”,那種把三級片等同于情色片甚至色情片(這兩個詞含義也不同)的看法是不準確的。
在中國內地其實是不存在所謂“三級片”的,因為內地的電影根本不分級,只有“上映”和“不上映”兩種情況。不能進入電影院的電影通常以影碟的形式流入市場,而影碟同樣沒有分級機制,只有“可售”和“禁售”的差別。可售的影碟就能看,不可售的影碟就不能看,看了怎樣?我也不知道看的人被發現會怎樣,只知道賣碟的人會受到處罰,碟也會被沒收。
另外別跟我證什么現在沒人買碟之類的,你以為網上的資源是哪來的?沒人買碟壓制上傳,你要么看別人從電影院里偷拍的,要么乖乖掏錢在線看正版資源(不過一般不能下載,而且有時間限制,就是“租期”,聽說現在日本通行的就是這種方法)。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轉錄電視信號,就是把電視臺播的錄下來放到網上,不過比例較少。
回來說三級片的事,三級片是香港電影分級制度的產物。香港1988年制定的《電影檢查條例》依據觀眾年齡限制把電影劃分為Ⅰ、Ⅱ、Ⅲ三個級別,1995年又將第Ⅱ級再細分為ⅡA及ⅡB兩個級別。
Ⅰ級和Ⅱ級屬勸諭性質,并無法定年齡限制;ⅡA或ⅡB級的影片,政府鼓勵家長陪同及指導子女觀看。Ⅲ級最為嚴格,不能售票給18歲或以下人士,法例容許驗票員檢查入場者的身份證。
換句話說,三級片其實就是在香港禁止十八歲以下人士進場觀看的電影。
那……禁止未成年人觀看的內容可多了,色情暴力的自不必說,裸露鏡頭較多的電影,恐怖電影,有血腥場面的電影,有吸毒鏡頭的電影,價值觀道德觀有爭議的電影,乃至于臟話較多較露骨的電影,都有可能成為三級電影。那誰說了算?生在中國這還用我告訴你么,當然是審查的人說了算。
那這部《守望者》為什么會被列入三級片呢?
因為上面列出的幾條,除了吸毒鏡頭我沒什么印象,其他的它基本上占全了。
但是如果你去一個分類清晰的專業電影網站找到這部電影,會發現它和蝙蝠俠、蜘蛛俠、夜魔俠、這個俠那個俠什么的一起被列在“漫畫英雄電影”的名錄下。
沒錯,它是一部拍給漫畫迷們的英雄片。
咦?英雄片不是拍給小朋友和超齡小朋友們看的么,怎么拍成三級片了?這不是要教壞小孩子么?哎不對,小孩子不給進啊,那拍給誰看的?導演有病么……
在中國,如果遇到一件事你不理解,那八成是做那事的人有病。
但是在好萊塢,導演就算有病也有制片人罩著,兩個人同時有病的可能似乎不大,再者說,難道投資人也都有病?要是這病發病率這么高的話,拍給病人看也能賺錢吧……
咳咳,不說冷笑話了。要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電影,那可有的說了,這要聯系到美國漫畫發展史,以及漫畫與電影的關系。而我對美國漫畫發展真的談不上了解,所以也沒有能力分析出多么準確的原因,這里只能大體說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推測,反正在中國的網上說話不用負責任,怕什么是吧。
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的漫畫發展方向開始由歌頌無敵英雄的浪漫主義向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乃至于反映內心靈魂的現代主義轉變……看不懂了?不要緊,這句話不重要,跳過去吧。以弗蘭克米勒和阿蘭摩爾為代表的一批新銳漫畫家開始試圖以漫畫為工具來解剖人性和社會。《守望者》就是阿蘭摩爾1986年的作品,它講述了……好吧,我沒看過原作,就不胡說八道了。
把漫畫作品影像化的歷史其實也很久了,但是真正形成風潮是從1978年的《超人》開始的,這部電影也被引進到國內,并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在漫畫界的變革發生的同時,電影界也發生了震動:喬爾舒馬赫的《蝙蝠俠與羅賓》遭遇了“歷史性的”失敗。幾年的反省期過去之后,電影人意識到觀眾的口味也在發生改變,于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站了出來,《蝙蝠俠:黑暗騎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之勢席卷了整個世界。但是《黑暗騎士》的故事完全是諾蘭的原創,那么如果不改變原著呢?
這個試驗品就是《守望者》。
為保險起見,他們找來了扎克施奈德做導演。扎克施奈德是一位極具個人特色的視覺系導演,他之前的作品有,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斯巴達300勇士》(改編自弗蘭克米勒的漫畫),和所有人都云里霧里的《美少女特攻隊》(《SuckerPunch》尼瑪誰翻譯的這鬼名字)。
但他畢竟成功過,老實說他也是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了。
但是從《守望者》最終效益來看,只能說大家都盡力了。
至少證明了一句話:永遠不要試圖去討好原著黨。
原著黨的原則是不接受改編,而要把一個紛繁復雜的系列故事濃縮到一部電影里,即使是215分鐘的導演剪輯版也是顧此失彼。而與此同時,那些沒接觸過原著的觀眾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這樣的電影能成功才怪。
這部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用不讀原著的方式了解人物設定和情節背景,然后不放過任何場景地把電影的215分鐘版本看兩遍。
不過看一部電影要費這么大的事,有病吧?
?
NO.6??《聽說桐島要退部》
估計很少有人會相信我看這部電影的原因。說實話,要不是我真的干出了這種事,我也不會相信自己會干出這種事。但是既然我能把這部電影放到這張表里來我就不怕丟人。
出了學校要丟人的地方多著呢,好好準備吧哈哈。
原因?原因就是因為我看到了下面這張圖。?
我估計現在我說一百遍我最喜歡的日本女演員是廣末涼子也不會有人再信了。
我最喜歡的日本女演員真的是廣末涼子啊!!!
但是為什么提到的名字都是滿島光呢?
因為我也蠻喜歡滿島光的(廢話)。廣末涼子千般好,但是她的電影除了《入殮師》以外沒有特別招人喜愛的,也大多不太出名。當然最近的《盜鑰匙的方法》很好很好,但是對于一個對喜劇片不是那么癡迷(甚至可以說有偏見)的人來說,它還沒好到能擠進這張表單的地步。?
Ryoko醬,對不起。
話又說回來,這部電影雖然絕不缺少萌妹子,但是從頭到尾卻和滿島光一丁點關系都沒有。我必須鄭重聲明,我不是來看妹子的!(真夠假的~~~)雖然這部電影妹子們夠閃,但是……
咳,先說妹子,再說但是。
妹子們全部都很閃,日本妹子最大的優點就在于清純起來自然不扭捏,賣起萌來也讓人更容易接受。我不是說中國的妹子不好,但是女生的“自然”在中國只有在“女漢子”身上能夠看到。至于為什么會這樣,這個說起來就復雜了,暫且不論。
點兩個名,把妹子的話題結束。
一個是大后壽壽花。記憶中這個名字上一次出現是在《藝伎回憶錄》,那是一部美國人拍中國人演的日本故事。一眨眼7年過去了,當初青澀的小姑娘變成了,額,怎么說呢……
上圖吧。
(《藝伎回憶錄》)
(《聽說桐島要退部》)
我可以說她長殘了么?
不過演技確實是精進了許多,她和神木隆之介對戲的段落被影迷們津津樂道。
另一個是橋本愛。
看到這張臉會覺得很熟悉么?她曾經主演過《告白》。被廣大基友尊為女神的愛醬在這部影片里的表現只能算中規中矩。中規中矩的意思就是說,保持了一貫的水準,但是沒有特別的亮點。
位于劇情中心的山本美月和松岡茉優兩人的表現倒是可圈可點,但不知為什么這兩個名字在相關的影片介紹中都被忽略了。豆瓣上山本美月的一張劇照下面滿滿的留言都是問名字的,但貌似沒有人知道。我也是問了度娘才知道這個名字。?
話說日本超模大賽冠軍的知名度這么低么?
好了,說完了妹子,再說上文的那個但是。
雖然這部電影妹子們夠閃,但是……真正打動我的是影片的氣質。
中國近些年青春校園題材熱潮席卷而來,這股風潮從2011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其實現在看來2010年的《80后》的時候已經顯出端倪,要不是質量太次,說不定吃到螃蟹的就是這部電影了),到2013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中國合伙人》的連續上映似乎已經達到頂峰。
在《那些年》的時候,導演打出的牌是“懷舊”,如果當初我們沒有這樣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如果當初我們勇敢一點那就好了。這樣的如泛黃舊照一般的小清新成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而到了《致青春》和《合伙人》,導演試圖(這里強調一下“試圖”)原景再現校園生活以引起觀眾的回憶,然后給這段回憶“瘋狂”添加附加意義。有意思的是這兩部電影正好是兩個相反的方向,《致青春》要告訴你什么是失敗,《合伙人》要告訴你什么是成功。
前面的“瘋狂”加了引號是為了我在這里能有理由來特別說明一下這個詞并不是貶義。給回憶加上了附加意義是這兩部電影票房大賺的關鍵,但是什么是失敗,什么是成功,用得著你來教我們么?有些人認為用,這些人就是高唱贊歌的一幫人,有些人認為不用,這些人就是破口大罵的一幫人,再加上一個客觀條件:中國的網絡環境。于是,罵戰開始了。
多一句嘴,罵戰之后誰得益?電影出品方得益。誰吃虧?貌似沒有人吃虧。所以,繼續罵吧,不用管。
那么《聽說桐島要退部》作為一部在日本被拍爛了的青春校園題材的電影,能夠在日本引起轟動的關鍵是什么呢?
1.?全新的講故事的方法。
《聽說桐島要退部》的故事簡單到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故事是什么的程度,如果快進著看,完全不會明白這群人來來回地在做什么。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品,才能體會出故事傳達出的青澀與寒冷。
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1)新穎的故事結構。基本上所有看完這部電影的人腦子里浮現的第一反應都是《等待戈多》(如果知道這部劇的話),聽說桐島要退部,那當然是講桐島的事情咯,但是這個桐島自始至終沒有露臉,而所有混亂都由他而起,只有他出現才能恢復原來的秩序,所以桐島成為了一個貫穿首尾的懸念。這種體式以前不是沒有過,但是如此成功地運用在青春片里面卻是第一次。
(2)同樣重要的一點是POV手法。POV是Point-of-View的簡寫,就是從不同的人物的主觀視角去講述故事。每個不同的段落觀眾們都可以隨著一個特定人物的想法和動機去感受他身上發生的故事,品味著他在這個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然而卻不會看到其他角色的想法或是發生在這個人物視野之外的事情。故事的進行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由各個不同角色的多種角度相互拼成的一幅幅畫面,從而更深切地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整個故事。運用這種手法的代表作品是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小說原著而不是電視劇)。與冰火不同的是,《聽說桐島要退部》是不斷地轉換角度去講述同一件事情。這也導致了很多初次接觸這種手法的觀眾云里霧里。
2.?自己挖掘內涵。
純粹地利用懷舊感喚起回憶就能引起共鳴在日本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原因有二:第一,如果這么經濟實惠的方法能夠行得通,那這樣的作品早就鋪天蓋地了,電影公司從來都不傻;第二,除了中國,沒發現哪個地方的人這么拼了命似地尋找懷舊感,美國人喜歡未來,歐洲人喜歡現在,日本人喜歡變態,只有中國人在懷念逝去的時代。
所以賦予這個不成故事的小故事以附加意義就格外重要了。但是加什么和怎么加,都得講究技巧。
先說加什么,這部電影的主題意義是什么,各種說法都有,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就不舉那個關于《紅樓夢》的爛俗的例子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影片沒說明。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我贊成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夢想的價值”。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分析這個故事是“宅黨”和“現充黨”的斗爭,覺得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即使這樣,所體現出的核心意義仍然是對夢想的價值的肯定,另外這種人設劃分似乎很難解釋橋本愛是怎樣的存在,所以在此備案待考,不做評價。
確定了加什么,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怎么加,《致青春》和《合伙人》至少還有曲折的故事撐撐門面,如果《聽說桐島要退部》也像它們那樣找個人在臺上大喊“你~們~要~有~夢~想~~~”的話,這部電影基本上就只剩下演講了。所以吉田大八導演的辦法是,通過講故事過程中貌似不經意實則精心設置的細節來引導觀眾自行腦補。這種方法的另一個好處是,一旦看出門道,你會情不自禁地想再看一遍。
罵聲少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東方的美是一種意蘊之美。當年《無間道》紅透半邊天,人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哪段??
那種將鋒芒隱于死水之下的內斂氣質,今天終于又看到了。?
2002至2012,整整十年。
?
NO.5??《性書大亨》
不知是誰把這部電影的名字譯成《性書大亨》的,我英語這么差也知道應該是“人民對抗拉里弗蘭特”。
名字起成這樣,想紅真的很難。
當和別人提起的時候,通常對方第一反應是,有種么?
不過也難怪,名字起成這樣,海報還是那樣的(貼上來試試,看能不能發出去),人干事?
當你沒有被這資本主義萬惡的名字所嚇倒,打開之后你會發現,原來這是一部討論資本主義言論自由的電影。當初我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完這部電影之后,氣憤得熱淚盈眶。
資本主義社會怎么可能有跨越階級的戀情!一個受壓迫的無產階級舞女和一個壓迫人民的資本家搞在一起,成何體統!
美國的法律是赤裸裸的壓迫人民的工具!一個辦雜志的資本家,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罵誰就罵誰,還有沒有王法,成何體統!
萬惡的資產階級道德敗壞!這種傷風駭俗的雜志,居然有人能辦起來,居然打官司還能贏,咳咳咳咳……成何體統!
尼瑪不說了,氣死了,美國人民果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NO.4??《罪惡之城》
實在是太喜歡這部電影了,從第一次看到預告片的那一刻,直到現在。
理由很簡單,畫面太美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弗蘭克米勒的漫畫,由弗蘭克米勒,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和昆汀塔倫蒂諾聯合執導。當你看到后面這倆貨的時候,就該知道這部電影,要么精美絕倫,要么變態至極。
這是我心里精美絕倫的那一部。
羅德里格茲和塔倫蒂諾兄弟倆合作過不止一次,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殺出個黎明》和《刑房》。聽名字就知道是什么樣的片子。當初看《殺出個黎明》的時候還少不更事,沖著喬治克魯尼去的,結果被惡心得不行。看《刑房》的時候已是數年之后,漸漸增加的看片量再加上有了心理準備,就好得多了。
話說這種電影真的有人喜歡么?他們是不是有病啊……
好吧,這次你要真說他們有病,我也沒什么話講。人和人的口味真是不一樣。這一類的電影有一群死忠的影迷,他們把這種電影類型叫做Cult Movie,中文翻譯成“邪典電影”。所謂“邪”,是指這類電影由于大多是B級制作的低成本小片子,一般都在低等的院線放映,所以情節多半離奇怪誕,拍攝手法也自由放肆,不按常理出牌。而“典”,就是經典的意思。總而言之就是拍攝手法獨特、題材詭異、風格異常、帶有強烈的個人觀點、富有爭議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場為主導的影片。
這是一種“放肆”的影片。
《罪惡之城》也屬于這類電影。但是這兩匹遇到一起就脫韁的野馬這次有了原作者在一旁控制韁繩,所以我們看到了兩個努力克制自己的瘋子,這也讓這部電影有了一種別樣的色彩。
別樣的色彩是什么色彩?
黑白的世界,血色的天,黃色的血,紅色的唇,藍色的眼眸,以及,不需要色彩的杰西卡阿爾巴。?
杰西卡阿爾巴不是唯一一個能詮釋“性感”的含義的女性,但是沒有人能像她這樣把性感演繹得這么柔軟,仿佛是流動的水,仿佛有彈性。
看過這部電影的所有人都會記得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布魯斯威利斯。?
對其路人轉粉,也許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
?
NO.3??《夢之安魂曲》
一部絕望的電影。
一部撕開生活的偽裝的電影。
一部毀滅人類心靈慰藉的電影。
一部看完一遍再不敢重看的電影。
一部永遠無法進入院線公映的電影。
美國的電影分級制度把電影分成G,PG,PG-13,R,NC-17五個等級,但是《夢之安魂曲》不屬于其中任何一個等級,因為在送審時,美國電影協會(MPAA)準備將其定為NC-17級,這樣一來,作為主要受眾的青少年就無法看到這部影片了,但是電影的出品方和導演堅持拒絕對影片進行修改,最終,這部電影作為“無定級”影片投入了市場。
好吧,這只是個噱頭,但是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噱頭。
曾經專門為這部電影寫過一篇四千字的文,鑒于當時年紀小,文筆不堪字數少,就不晾出來現眼了。這里只說最值得一說的兩點。
第一,影片的主題。這部電影主題很容易會被理解成為“反對毒品”,反對毒品當然很高尚很重要也確實有表現,但絕不是重點,否則影片的名字應該是“毒品安魂曲”而不是“夢之安魂曲”。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是覺得它在講夢想的價值,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再次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有越來越多的“為什么”涌入腦海。然后我就迷亂了。以至于我只好大概地說,這部電影是在說:夢想是對人的肯定,是與社會的矛盾。
但是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個推論:社會與人是矛盾的。
這顯然是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
所以為了……等一下外面有人敲門,我去看看,大半夜的查什么水表,水表在屋里么?
好了回來了,有人舉報我有不當言論,幸好是第一次給了口頭警告,再有下次就要進去了。裝了好半天孫子,還花了五毛錢。
剛才說到哪了……額,好,下一個話題。
第二,艾倫伯斯丁。
估計沒人熟悉她,但是這個老太太在這部電影里的表現連我這樣完全不知道演技是什么的孩子也能感覺到——真是絕了。
?
NO.2??《蝙蝠俠:黑暗騎士》
這是我重看次數最多的電影,沒有之一。我愿意為了它冒著“做作”的罵名說一句,沒有看過的人永遠無法想象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說這句話不是為了向大家推薦它,我早就說過我不是在這薦片的,而是發現很多人沒看過它而只憑主觀臆測就開始給這部電影定性,甚至譏諷喜歡這部影片的人。
我最看不起這樣的人。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應該懂。
雖然我也明白他們沒有惡意,他們只是不屑而已。
假如有一天看到《青春期》(2011年的電影,它沒犯什么錯,我只是需要個電影名做例子,喜歡它的孩子們對不起)霸占了各個榜單的頭名,甚至有人聲稱它已經超越了《霸王別姬》(或者任意一部你覺得能代表華語片的華語片,這不重要)成為華語片的代表的時候,估計你也會做出和他們一樣的事情。
《黑暗騎士》當初火成什么樣?
我不想給你一大串數據,然后說它獲得了什么什么獎,一是因為不直觀,二是因為做不到。豆瓣上詳細列舉了《黑暗騎士》獲得和提名的所有獎項,我把他復制到WORD里之后發現一共有33頁,3778個字符。我又騙不到稿費,費那么大的事干嘛。你只要回憶一下近十年中國最火的電影是哪部,然后把當時的情景推廣到世界范圍就行了。
不過還要說一點來表明影迷們熱情的持續。
我們知道好萊塢最權威的榜單是IMDB榜,這是一個名為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的網站提供的榜單,它有一套系統而獨特的評分體系,是世界上最受信賴的窺視大眾電影口味的風向標。
重點來了。
重點一,1995年《肖申克的救贖》敗走奧斯卡之后,這部電影的粉絲為了IMDB榜的頭名位置與《教父》的粉絲們展開爭奪。十年了,戰爭仍在繼續,并日漸膠著,直到2008年《黑暗騎士》出現了。幾乎是一夜之間(按十年的尺度來看),《黑暗騎士》擠下了這兩部絕世經典,占領了第一名的位置。當然不久就被擠下去了,但是與很多曇花一現的“大片”不同的是,5年后,它仍然在這個榜單的頂端奮戰著,只是對手變成了《黃金三鏢客》(爭奪第五名的位置),就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黑暗騎士》暫時領先。?
至于當年《肖申克的救贖》,《教父》和《黑暗騎士》三家粉絲團的恩恩怨怨,網上各種流言都有,什么刷分刷票的爭奪戰都是我大天朝玩剩下的,反正鼠標點一下又不收費,有本事你學AKB總選舉那樣一票1000円?
哈,要60塊錢?要5毛你會掏么?
重點二,為什么?
一般來講,老老實實講故事的電影會受到觀眾的喜愛,當平鋪直敘令人厭煩了之后,各種“作”也會使人眼前一亮,但是“作”得多了觀眾就煩了,那就在講故事的時候說點故事背后的事吧。也就是所謂“附加意義”(前面說過這個話題了)。
那么《黑暗騎士》的附加意義是什么呢?
天知道。
網上有無數個帖子在討論這個話題,但是鮮有能說清楚的。
這就好玩了。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知道了點什么,但是又沒有人說得清。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嗯,可以回憶一下《讓子彈飛》。這種電影是最容易受到追捧的電影,但是技巧性非常高,老實說,我覺得姜文玩得有點過于花哨了。
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小學生的智商——看了這么多遍還說自己看不懂,確實有點丟人——好吧,為了挽回自己的光輝形象,我不得不裝一下逼。
開始。
既然有一句俗話說,把復雜的事情搞簡單了是智慧,那我就智慧一下。諾蘭其實只做了一件事:把蝙蝠俠變成“人”。
結束。
額,沒懂么?
好吧,裝逼果然是行不通的啊,我盡力解釋一下。一直以來,英雄片的男主角們都是根據“英雄”的定義打造的,簡而言之就是無所不能,戰無不勝。他們不是人,是介于神與人之間的存在(來自于希臘神話的遺傳),甚至有些就是神(比如雷神托爾)。而他們(為什么不是它們?這個問題你需要去了解一下希臘神話)的對手通常是和他們實力旗鼓相當但是最后一定會輸的怪物或者同類。然后兩方相遇了,好一場惡斗,英雄們贏了。
咦?之前說的《守望者》不是這樣的。
《守望者》這個怪胎說的是英雄退役之后的事。另外你真以為有人把它當成英雄片看?
在這種模式的英雄片里,觀眾們所享受的和所能享受的只是打斗過程和英雄們的POSE而已。
而諾蘭所做的改變是,把蝙蝠俠變成了布魯斯韋恩,一個“人”而已,雖然他有八塊腹肌有一家公司還有一棟有地下洞的豪宅,但他仍然是一個人而已,一個有血有肉會衰老會好色的人而已。
但是他的對手,仍然是能與神匹敵的反派——DC動漫世界中最危險的角色——小丑。?
不對等的較量,才好玩。
更有意思的是,最后到底是哪一方得到了勝利?小丑雖然被抓住了,但是雙面人的下場似乎證明了小丑詭計的得逞。
不說電影里那些對社會學理論的探討,僅僅是這樣的故事,就太合我心意了。
最后還有一件事不能忘。每一次提到《黑暗騎士》,都要緬懷一下希斯萊杰。?
沒有小丑就沒有《黑暗騎士》,而希斯萊杰天才的表演使我們相信,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小丑存在,大概也只能是這個樣子。
但是偉大的代價卻是生命。
如果希斯萊杰還活著,如果《黑暗騎士崛起》有小丑出場,那將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當然,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答案。
?
NO.1??《教父》
如果這個榜單需要一個頭把交椅,那這個選擇只能是《教父》。
“只能是”的意思不是“最好是”,也不是“我想是”,而是“應該是”。就好像如果列出一個“最喜歡的10位NBA球員”,第一位的位置一定是留給邁克爾喬丹的,不是因為我最喜歡他——誰都知道我最喜歡的是科比布萊恩特——而是因為他就該在那個位置,也只有他能在這個位置,別人不行。
從我認識電影的時候開始,我就認為《教父》是這門藝術和這個產業的最頂尖的存在,別問我為什么,我早就忘記為什么了。
所以我可能永遠都無法理解那些把《肖申克的救贖》抬到金字塔頂端的那些人,所以當有人認為《教父》是“《黑暗騎士》事件”的犧牲品的時候,我覺得這也是有可能的。
我知道喜歡《肖申克的救贖》的孩子不在少數,我也絕不想貶低它,如果你認為不把它放第一就是貶低它,那我只有請你滾粗,我拒絕和你討論這個問題。我早就說過,這是“我的TOP10”,不是“影史最佳TOP10”,更不是“你的TOP10”。
至于“《黑暗騎士》事件”,其實是一段八卦。
話說當年《蝙蝠俠:黑暗騎士》如日中天,粉絲們決定把它推到最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的榜單的第一位,于是開始了瘋狂而有組織的刷分行動,一邊給《黑暗騎士》打10分,一邊給當時排在榜單首位的《教父》打1分,據傳也有部分《肖申克的救贖》的粉絲參與了給《教父》刷低分的行動,結果很快《黑暗騎士》爬到了第一位,而《教父》則跌倒了第三位。一段時間過后,強刷上去的《黑暗騎士》排名自然回落,但是跌下去的《教父》的排名卻沒有再升回來,于是,第二位的《肖申克的救贖》就成了第一位,并保持至今。
以上流言沒有任何證據,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只供愛好八卦者一樂。
哎明明是那么嚴肅的一個榜單……
?
好了,走完一段路程之后我們應該回過頭望一下起點,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我開頭是怎么說的來著?懷念一下過往。好吧,在即將告別校園生活的這一刻,你最想對逝去的過往說一句什么話?
問我?
“再見”兩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