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李健之前,從不相信自己會在這么老大不小的年紀卻像中學時期那樣喜歡一個歌手;在知道李健之前,從不理解那些在演唱會上吶喊、歡呼、激動、流淚、近乎瘋狂的聽眾。是他,帶我回到了學生時代,讓我找回了青春的感覺。我會看著明星的照片發呆,我想追隨自己的偶像到他的每一場演唱會,我找來他的每一張唱片,我細細咀嚼他的每一句歌詞,我因為他的演唱而頻頻落淚。我想用兩個字來形容李健,那就是“純粹”。他創作出純粹的音樂,是因為他擁有純粹的人格,這也是他吸引著我,感動著我的最大原因。
認識李健
至今感到很遺憾的是,自己并不是陪著健哥一路走來的“老粉”,而是跟隨著大隊人馬在他“紅了”之后才慢慢喜歡。水木年華的《一生有你》在我的MP3中待過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粗心的我并沒有關注唱歌的那兩個人到底是誰(從這一點斷定自己是不很適合搞研究的)。初次注意李健,居然是春晚,并且不是因為2010年的《傳奇》(畢竟不適合搞研究嘛),而是因為2013年的上口、好聽的《風吹麥浪》。更離譜的,雖然通過字幕知道了和孫儷一起唱歌的那個男的叫李健,但可能是受電視劇的影響,那年似乎更在乎“嬛嬛”的表現。
好吧,我承認,由于健哥的低調和我的粗心,我是通過《我是歌手3》才真正認識李健的。可能由于從小學鋼琴時總是被迫練習一些古典音樂,練多了也就慢慢喜歡上了,以至于總覺得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有味道。對于流行音樂節目,一直沒什么興趣看。再加上不太喜歡現場觀眾那表演一般無比夸張的淚流滿面,對《我是歌手》一直沒有太多關注。直到有一天無意中聽到了那首《貝加爾湖畔》,被那安靜的、像獨白一樣的聲音所吸引;被那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樣充滿著俄羅斯味道的手風琴的旋律所誘惑;被那“春風沉醉”般美妙的歌詞所折服。當時正在海南度假,家中那臺偌大的音響中每天都重復著這支歌曲。我把音量調大,坐在沙發里,感受著每種樂器都很清晰飽和的樂音,閉上雙眼,仿佛置身于那名字和風景都很美麗的貝加爾湖畔,世界與我無關。
再后來,陸續聽了《今天是你的生日,媽媽》《月光》《假如愛有天意》《車站》等等,也一次一次像現場那些表演一般無比夸張的觀眾一樣,淚流滿面。貝殼姐姐在微博中寫到:“觀眾置身于演出現場和著旋律歌唱時,令他們動情的其實是自己的歲月。”聽歌流淚,或許和自己當時的經歷、心情有關系,但并不是任何相似情境的作品都能夠打動自己。
純粹的音樂
聽李健的歌,就像在和一位好友訴說心事,娓娓道來,安靜而動情,這位好友明白你的每一句話,聽得懂你的每一種心情。他的歌聲,沒有聲嘶力竭的喧囂,沒有歇斯底里的吶喊;他的歌聲,像醇香的咖啡,經過了細細的研磨,濾掉了所有的殘渣,所以經得起品味,且越品越香。于是,散步時有他,讀書時有他,寫作時有他,枕邊也有他。被如此純粹的音樂包圍、浸透,聽者也變得更加純粹和敏感了,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細微的幸福,更容易體味到那些幸福所帶來的大大小小的感動。
對李健稍加了解,就可以明白為什么他的音樂聽來如此純粹了。
他可以為了音樂的夢想而瞞著家人放棄令人羨慕的穩定的工作。
他只對音樂有潔癖。他離開水木年華,是因為對于自己所喜愛的音樂風格的堅持。他說自己唱片里每首作品中每一種樂器的聲音、每一句歌詞都必須是自己喜歡的,這是底線,否則多少年后都會耿耿于懷。他曾經拒絕了一家白酒廠價值一百萬的創作邀請只是因為自己并不喜歡白酒。
他并不在意自己唱片的銷量。他說大眾審美不能迎合而要去引導。他不盲目迎合大眾品味而去刻意創作節奏較快、符合心跳和走路速度、容易傳唱的作品。他說不愿意為了商業利益在音樂上、在為人處世上壓抑自己。他說歌手跟商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歌手唱自己愿意唱的作品,商人愿意做大眾喜歡的東西。
純粹的李健
做音樂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他對音樂之外的東西并不看重。比如名利、成敗。他說比賽的名次不重要,觀眾最終記住的是音樂本身,而不是排名。他說名聲是誤解的總和。他坦承自己喜歡的是音樂本身,并不是“歌手”這個職業。他不喜歡“歌星”這個稱呼,“音樂家”是他對自己唯一認可的身份。
他從不標榜自己。他是真的喜歡音樂,但唱歌和寫作并不是他生命的全部,他還熱愛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的生活。他不是十分適應舞臺和媒體,他在訪談、演講中會略顯緊張,甚至會有些許的不知所措,但在朋友面前,他卻不乏東北人所特有的幽默,可以開懷大笑,可以把車筐當球筐來逗大家開心。
于我而言,與其說喜歡李健,不如說喜歡他的生活態度。在他的內心有一塊凈土,在那里,名無所謂,利無所謂,得無所謂,失無所謂。這樣的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寵辱不驚,得失無謂。往大了說,這樣的態度,是莊子的“內賢而外王”,是劉伊的“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是諸葛亮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如梁衡先生所說,凡真正建功立業,轟轟烈烈的大人物,其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靜謐的桃花源,能隱能出,能動能靜,收放自如。事業是皮毛,名利是附屬,心靈的自由才是人的終極追求。
因為擁有這樣的純粹和自由,李健可以沒有任何做作,沒有任何虛偽,他就是他,在音樂中,在鏡頭前,他都是在做自己,簡簡單單地做自己。在浮躁的時代,在容易浮夸的媒體圈,這一方凈土,這樣純粹的人格,也像他的音樂一樣,澄澈、清亮,浸潤了每一位聽眾的心。
(2015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