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ing
在科研方面,霍金的成就只是卓越,還有許多人在他之上,但是在科普方面,他的成就就屬于神級了。通過科學這項人類最偉大的事業,即使被禁錮在果殼之內,人也仍然可以享有精神的自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2018年3月14日,英國物理學家、當代科學界的傳奇人物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作為科學工作者,我在這里不打算重復那些經常被傳來傳去的老生常談或者以訛傳訛,而是希望向公眾盡量清楚準確地介紹一下霍金的實際成就。
第一個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問題,是:霍金在科學上的成果有多大?
基本的回答是:霍金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你如果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我也不會反對。
不過,經常有媒體把他稱為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世最偉大的科學家之類,這就說過頭了。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科學界公認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科學家?”我的內心是崩潰的,不禁要反問他:“誰跟你說這是科學界公認的?科學界完全沒有這樣認為,好不好!”
或許霍金尋找另一個聚焦點了
昨天在分享王爍老師的“聚焦點”時,就讓我想起了霍金的一個故事:
突然想到雖然霍金去世了,未來說不定我們還有一個和他對話的機會。
2009年6月28號霍金開了一個party,但他事先并沒有把聚會的時間和地點告訴任何人。
到了聚會當天,氣球香檳橫幅都有,但是客人卻沒有。他就孤零零靜靜地在聚會現場坐著。直到這場世界上最失敗的聚會結束,他也沒有等來他想等到的客人。
詭異的是,當party結束之后,霍金才把派對的請柬發了出去。
是的,派對是向所有人開放的——無論你的身份、年齡還是性別,只要你是來自未來。只要你能從未來將這封遲到的邀請函帶回過去,帶回2009年6月28號的劍橋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你就能參加這個聚會,并且和霍金談笑風生。(相互的聚焦點)
所以,在派對結束之后,他發出這封請柬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我們總是喜歡說霍金是最聰明的大腦禁錮在最厚重的驅殼內。提起他的雞湯文章總是會一遍又一遍引用《潛水鐘與蝴蝶》的選段——現實就是一座潛水鐘,靈魂能如一只蝴蝶去振翅自由飛翔。
但其實你們和我們,誰又不是被扣在潛水鐘里?
霍金以為,也許我們能夠通過超大質量的黑洞、無限接近光速的旅行到達未來,但是卻很難回到哪怕是一分鐘之前的過去。蟲洞是根據相對論預測的連接時空中兩個不同地點的捷徑,它無處不在卻又無法穩定存在。如果我們連經過第四維都無法隨心所欲,那難道不是都被扣在一口厚重的潛水鐘里嗎?
我在寫科幻小故事的時候,最大的樂趣是去尋找時間和空間之外,最浪漫的那個意象。
比如說我離開了你36光年,在大角星的星焰之外,通過電波,我似乎對你唱了一首歌,但你卻怎么聽也聽不清我唱了什么。
比如我們分離幾百年,機緣巧合你還活著,我已經成為了白骨,但是你發現世界上所有的機器人都用了一段相同的代碼,所有機器人都會朗誦一首你曾經寫給我的小詩。
宇宙這個詞拆開來看,宇代表無窮盡的空間,宙代表無窮盡的時間,在上下皆找不到邊界的虛無里,我們都是一只蜉蝣。
蜉蝣在它消失之前拼命撥弄觸角,想留給無窮盡一些什么,以證明自己存在過。這就是我見過最徒勞,也是最浪漫的事情。
我還是認為有機會見霍金一面的
關于我的一些看法:
最近整個科技圈,發生一個大事——人類"創世神"@霍金去世了。
然后看到了王爍老師分享的這個專題–聚焦點,我想起了霍金的一個故事:
09年的時候,霍金舉辦過一個party,但是在開party時,霍金并沒有發出請帖。到最后這失敗的聚會結束后,這場party卻沒有一個人來?;艚鹨矝]有等到他想等的人。值得深思的是聚會結束后才發出請帖,他貌似希望未來的人看到請帖會回到過去參加這個聚會。
這樣我就感覺細思極恐了,或許這就是某種聚焦點;或許霍金沒有離開我們?或許他只是去另外一個平行空間,又或者我還能見上霍金一面,只要我們有聚焦點。
@霍金:可能你只是回到了另一個平行空間找愛因斯坦討論學術問題了,也有可能找伽利略打斗地主了~如果有機會我會去見你一面,假如我的聚焦點可以與你在一個維度上??
關于王爍老師的思考題:我是這么想的,我贊同樓上的觀點,但我還想補充一下。除了好奇心還有一點是優越感——找到聚焦點的優越感。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我猜你你猜我我猜你的事是同一件事,就這個場景為主,有人向上看。路人也向上看,會猜是不是跟我想看的東西是一樣的。。如果是作為路上的我會覺得很優越,我猜對了,我與你是有聚焦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