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抗清的歷程可以說是持久而又艱辛,作為明朝的政治家,一心為國家操勞,想要把自己獻給國家的人,國土被侵犯是不能容忍,試想自己嘔心瀝血為國,到頭來被外人搶占,這么多年來的付出打了水漂,有哪位政治家受得了這樣的屈辱。
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叛逃明朝,和清軍合伙,崇禎帝朱由檢在避難途中自縊結束了自己作為明朝最窩囊皇帝的一生。抗清大業拉開帷幕,明朝群龍無首,朝上朝下亂作一鍋粥,史可法首先立朱由崧為明朝皇帝,防止軍心渙散,且不論這一舉措給之后帶來什么,在當時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的確起到了穩定軍心和民心的作用,老百姓一看到皇帝還沒有放棄我們,我們也應該有所回報。
史可法也率領軍隊對抗清軍,清順治年間,史可法的部隊駐軍在揚州城,揚州以易守難攻著稱,沒想到請軍下定決心一定要奪取揚州,史可法意識到明朝大勢已去,下定決心死守揚州城,這是抗清史上的高潮,也是終章,起初清軍沒有大炮,僅依靠人力,史可法的軍隊占據了上風,清軍想史可法投降也被回絕,這讓清軍將領大怒,隨著部下投降,清軍炮轟等噩耗傳來,史可法最終投降清軍,但愿意以死來換取城中百姓性命。
但是他沒有料到,在自己壯烈犧牲的二日后,清軍下令對揚州屠城,數十萬生靈在瞬間灰飛煙滅,城內更是一片狼藉,城中百姓無一幸免。殘忍的清軍被后世人所詬病,史可法則因為他大義凜然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稱頌。
清軍南下,并把主力部隊全部集中于江南一帶,其陣勢勢如破竹,有一舉拿下揚州城的預兆,果然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三路一同進攻,從陜西出發,向東直取洛陽,直逼揚州。
在這萬分焦急的情況下,史可法卻驚慌失措,沒有展現出一名大將該有的基本素質,軍中將領亂作一團,對于是否駐守揚州城也產生了一系列分歧,其手下部隊見形式不利,紛紛倒戈投降清軍,這對史可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揚州城由于城墻較高,素以易守難攻著稱,這一次史可法沒有錯失機會,利用地形優勢,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當然這也和清軍的攻城大炮沒有運到有關,但畢竟揚州城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也為史可法對抗清軍提供了充足的時間準備,但此刻的一系列緩兵之計不能起到重要作用,面對城墻外清軍的搖旗吶喊,試問有誰不會心生膽怯,部下多次勸史可法投降清軍,然而一代名將怎能賣國投降,這豈不是要被世人恥笑,史可法義正言辭的告誡部下,我生是揚州城的人,死是揚州城的鬼,你們要是覺得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