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想,可能是物質豐富了,人們的需求層次也提高了,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追求更多的幸福感。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心理學,也越來越多的人走上自我成長之路。無論哪個流派的心理學,都不會否定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一個人成年后和他人或者世界互動的模式,或許都是來自于小的時候和父母的互動,一個孩子,如果小的時候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感受到來自這個世界的善意,那么他的內心是篤定的,他有清晰的自我價值感,他和世界互動的方式也是正向的,如果一個孩子,小的時候非常缺愛,那么成年之后很有可能內心就像有一個缺口,不停的找愛,找肯定,找自己的價值,可那個缺口似乎是個無底洞,怎么也填不滿。
? ? 有專家說,我們要恨我們的父母,只有恨流淌出來,愛才能進去。于是,我看到了烏泱泱一批人走在了恨父母的道路上,可是,恨也恨了,吵也吵了,過去的也扭轉不回來,那么除了恨,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 ? ? 我覺得,童年的缺失是可以在現有的關系中彌補的。于我而言,孩提時代所渴望的,比如溫暖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良好的互動與溝通,然而那個時候自己還小,力量有限,很多東西無法選擇,也無法創造,只能被動的接受。可是當我成年之后,我可以去選擇我愛的人,我可以去經營我的生活,而所有童年渴望的事情在我自己的小家庭發生時,那種幸福感被放大了無數倍。
? ? ? 當我看到老公陪孩子玩,陪孩子讀書,在意孩子的感受,我從老公的眼里看到滿滿地愛意,我也覺得有一股暖流在我身體里流淌,當我看到公公婆婆對孩子的喜愛和包容,帶著孩子去摘葡萄,游泳,亦或者就是溺愛孩子,我看到了祖孫情,他們用他們的方式在愛著孩子。當我看到這個家庭里每一個人都在無私的支持著對方,我知道,我有一個大后方,這是我一直所渴望的,現在,我有了。
? ? 在生活里,很多時候我把老公投射成了父母,比如我愛丟三落四,每次丟完東西我都戰戰兢兢,這是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延伸出來的感受,因為丟東西,必然被指責,可是老公選擇了接納,我感受到了自己被包容,內心的感動油然而生,我也明白了,很多事情,只是你以為,那是你過去的經驗帶給你的感受,而你現在可以用新的經驗來代替你舊有的感受,這就是療愈。
? ? ? 童年的創傷,可以在現在的家庭關系里療愈。你所渴望的,或許可以經由你的手去創造。嘗試著去看看你頭腦中很多束縛自己的信念,去體驗那些童年的創傷隱藏在自己身體里的感受,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已經長大,不再是那個無力的孩子,那些盤旋在腦海的無數念頭已經不合時宜,而那些讓你覺得恐懼的事情,早已成為過去,而我們還站在原地,嘗試著,走出來,去挑戰,去嘗試,去更好的生活。
? 因為,你經歷過苦難,所以,你更能發現美好,更懂得珍惜美好,過去的,我已無法挽回,而當下的,我可以更好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