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是沒有幸福的終點的,只有無數個追求幸福的起點。
2017年11月19日 ? ? ?周日 ? ? ? 陰
一、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做萬事都要問它的意義
這段時間,我的朋友圈被這樣一段話刷爆了——馬德《允許自己虛度時光》:“我慢慢明白了為什么我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發一條微信期待它被回復;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被關注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我長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就自怨自艾。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 當有一天,我們卸下心上紛紛的欲念,才能與本真快樂的另一個自己相逢,才能重新發現這珍貴的人間。”
看到這句話時,不禁陷入一陣沉思:
我快樂嗎?每天6點30起床,起床就開始想著每天要做的事情,上什么課、背哪幾頁的單詞、寫哪幾門作業……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去獲得幸福、快樂,但好像幸福快樂卻離我越來越遠,更多的是一天下來后的悵然若失,最終只覺得自己是瞎忙活一場。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長,都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把自己的生活填得很滿,假裝充實,但晚上躺在床上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心里有多慌。我們在我們的野心與渴望面前終于變得郁郁寡歡了!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好多人都不快樂。別說快樂,甚至平靜與踏實都是極奢侈的。
人活得越來越理智,就對時間越來越吝嗇。我們不舍得把時間花在很多看似沒有意義的事情上,相比之下,我們更愿意多去參加一節線下課程,去結識更多牛逼的人;我們更愿意去多考一個證,給未來多備一條出路;我們更愿意去多學一門外語,讓自己有更多的籌碼去換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心急、不安,對未來的期待變成了沉甸甸的擔子,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一直很喜歡李元勝的詩《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
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
我還想連落日一起浪費,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滿天
我還要浪費風起的時候
坐在走廊發呆,直到你眼中烏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經虛度了世界,它經過我
疲倦,又像從未被愛過
但是明天我還要這樣,虛度
滿目的花草,生活應該像它們一樣美好
一樣無意義,像被虛度的電影
那些絕望的愛和赴死
為我們帶來短暫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費
一起虛度短的沉默,長的無意義
一起消磨精致而蒼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欄桿上,低頭看水的鏡子
直到所有被虛度的事物
在我們身后,長出薄薄的翅膀
我想,我們總得給自己一點時間,一點不用想太多的時間,一點能讓自己得到安放的時間。去做些看似沒有意義的事情:沉默不語地看云的變化;愜意地看一部電影;靜靜地發一陣呆……做這些事情時,把意義拋在一邊,用心感受這種時刻里平靜的歡愉!
二、我要是Ta,我肯定會很快樂?
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厭惡學習,只因得了“空心病”?》。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徐凱文,他在這篇文章里指出:北大一年級的心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們仍是大為震驚,甚至不解。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些處于金字塔頂端的人難道不應該很幸福很充實嗎?事實上,他們也會覺得人生無意義。我們會想,他們站在那樣的頂端,還有什么可煩惱的,還有什么可不快樂的?他們收獲鮮活與掌聲,他們的未來會是一片光明。不禁會想,我要是他們,我要是考上北大,我肯定很快樂吧,我肯定過得很好吧!人總是有這樣一種心理:一則覺得幸福都是別人的,而煩惱卻總是自己的;二則我要是Ta,我肯定很幸福!
殊不知,對幸福的感受是任何人都不可代替的。當你成為了他,你真的會像自己想象中那樣快樂嗎?快樂這個東西,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各自所處不同環境里的悲歡。
三、如愿以償,就能快樂嗎?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他堅信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他最終幸福。終于,本·沙哈爾如愿以償獲冠,但他說到:“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涌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
這就如叔本華曾說的這句話一樣:“人生就像擺鐘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痛苦,當欲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我們的人生大概就是一個患得患失的過程吧!
讀高中的時候,我想著快點結束這日復一日的蒼白單調的生活,我以為,大學真的會不一樣,我真的會獲得幸福,只要熬過這段時間我就能獲得一勞永逸的快樂。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想著快點脫離九九乘法表就好了;到了初中,又得面對中考;到了高中,又是讓人壓力山大的高考;好不容易到了大學,我們以為幸福離我們不遠了,才發現愜意、快樂仍然遙遙無期;大學一畢業,工作、戀愛、婚姻、家庭等問題又接踵而至……我們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是沒有幸福的終點的,只有無數個追求幸福的起點。到了我們心里期待的那個時間點時,才發現幸福不會在那里等我們的。
當我們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或者達到了心里的目標時,我們或許不如想象中那么幸福。張愛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我想,我們的人生也大抵如此,當我們如愿以償地到了20歲時,我們以為我們會快樂;當我們如愿以償地找到了工作時,我們以為我們會快樂;當我們如愿以償地有了家,買了房子時,我們以為我們會快樂……其實,我們這一生,都是在不斷地追逐幸福。
四、生而為人,接受不快樂,但仍要保有對快樂的追求
我發現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很大的傷害之一就是要求Ta永遠快樂。生而為人, 真是要說聲抱歉了,我們都得應付日常瑣碎,我們都有精神崩潰的時候,我們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迷茫、不安、郁郁寡歡。我們更要學會寬慰我們自己,不要強迫自己時時刻刻都保持快樂,否則,我們會把自己逼瘋的。
雖說,快樂難以持久,但我們仍要保有對快樂的向往與追求。本·沙哈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我想,我們很難對快樂下一個定義,也很難知道怎樣才能長久的快樂,但在我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那些被我們真切感知到的一點小確幸就不會讓我們總是患得患失了,這些點點滴滴就是幸福本身了!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無論何時,都要有自己的快樂源泉;無論何時,都不要對快樂這個事情本身絕望!誠然永久的快樂是不可得的,但我仍愿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