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于電影我無多大的追求,看《狗十三》源于意外聽到有一個女生說她看了哭了許久,由此,引發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樣的一部劇,能讓人用哭了好久來評判……
? ? 在一個空閑的日子里我把《狗十三》看完了,但與那個女生不同的是,全程沒有掉眼淚,或許淚點不同,也不知道這部片為什么會被禁,還是說那些真實“上演”的,不應該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虛假的被人捧上神壇,透徹人心的卻在陰暗中死去。
? ? 李玩雖是一個父母離異的孩子,但是她仍足夠幸福:父親有足夠的錢,以至于她物質上不至于匱乏,爺爺奶奶雖然重男輕女,卻對她足夠疼愛,繼母和她雖無血緣關系,但礙于種種,對她也是討好。雖然有人認為這是物質上的,但如果缺乏物質上的富足,如何給予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不能彌補精神,但精神又豈能代替物質。與不幸中的不幸同齡人相比,李玩仍是幸運的。家庭離異是隱藏著的傷痛,如果可以選擇,孩子都會選擇完整的家。我認為家庭的缺失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一段失敗的婚姻影響的不止是當事人雙方,你們的孩子、父母亦承受其中的苦楚。父親出于彌補,繼母出于討好,送了一條狗,李玩開始的拒絕,或許是對父親的懲罰,也許是拉不下面子。但它終究只是一個孩子,抵不住內心的柔軟,接受了這條狗狗,并取名“愛因斯坦”。當看到“愛因斯坦”只愿意和李玩睡在床上,感覺這條狗有些假?!皭垡蛩固埂睂崿F了自己的所求,和李玩一起吃,一起睡,一起散步。點點滴滴的陪伴彌補了李玩一個人的孤獨,父母離異的情感缺失。
? ? “愛因斯坦”的丟失是一個轉折點。爺爺丟狗是意外,也是一個錯誤,但錯上加錯的是不作為的欺騙。連小孩子都知道丟了東西要去找的道理,作為一個成年人呢?事發之后,去買輪滑鞋彌補,難道因為狗是活物嗎?就放棄尋找。不盡己心是為過。在大人眼中或許是補償,但對小孩而言是傷害,他們需要的是父母力所能及的幫助與支持,而不是無動于衷,不作為,李玩后來尋找愛因斯坦的瘋狂行為于我看來有些“作”。凡事必有度,超過了只會適得其反。李玩對愛因斯坦的感情毋庸置疑,瘋狂找尋也無可厚非,但演變成對親人的傷害就不可取了。爺爺的受傷,奶奶的迷路,李玩找愛因斯坦的瘋狂,招致了李爸爸的鎮壓。暴力解決問題,不管可不可取,都是一種傷害,父親毫不留情面的教訓,讓李玩害怕,從而接受了父親的安排,承認假的愛因斯坦,在家中聽話懂事,努力學習英語,一切都在李爸爸的既定軌道上發展。他得到了一個聽話的乖女兒,但李玩呢,卻丟失了真正的自己,壓抑了自己的興趣喜好,迫于父權。不反抗也反抗不了。
? ? 當代的孩子看上去很幸福,沒有老一輩的缺衣少食,也沒有上一代的娛樂匱乏,但是他們與上一代相比,又少了多少歡樂,丟失了多少童真。與生活在四角天空下的“少爺”相比,又好到哪里?父母不會缺少對子女的疼愛,但不知正確的疼愛方法,你們規定的人生軌跡是屬于你們的,卻強加于孩子身上,應有的年齡沒有適合歡樂。用你們的教育方法造就的不是成功,而是一個順從的機器。愛孩子對孩子好,本沒有錯,但要選一個正確的方法。你們所給予的愛都是你們所認為的,對我們而言卻是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