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振委會推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八十年代出生的我們來說,這話特別貼切。那個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有美好,也有挑戰。
八十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全面鋪開,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幸運兒。我小妹1982年出生,屬于超生。從那以后,家里經常有計劃生育工作人員上門催交罰款。每次看到一群陌生人突然闖進家里,我們小孩子嚇得渾身哆嗦,遠遠地躲起來。有些大孩子還嚇唬我們:“要是被他們看見,就會把你們抓走。”這可把我們嚇得好久都不敢回家。父親無奈又沮喪地解釋:“他們不會抓人,就是來催罰款。要是不交,家里值錢的東西都得被拉走。”聽到這話,我趕緊把家里那臺黑白電視機藏起來,那可是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也是我最寶貝的物件。在當時,有一臺黑白電視機,不光稀罕,還是一種榮耀。看電視,幾乎是我們小孩子唯一的娛樂方式。最后,父親心疼地交了463元超生罰款,痛心疾首地說:“這可是1000多斤稻谷的錢,相當于200多斤豬肉啊!”那時候農村經濟困難,1000多斤稻谷,差不多是兩畝水田的產量,而我家總共就3畝多水田。平常,我們家一個星期都難得吃上一斤豬肉,200多斤豬肉,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年了。
上學的時候,我們的早餐常常是紅薯和芋頭,這都是父母前一天放在煮飯炒菜的柴火灰里煨好的。要是有些同學的父母沒來得及準備,大家就一起分享。你一個,我一個,你一半,我一半,吃得可開心了。有些同學狼吞虎咽,連紅薯皮都來不及剝就吞下去了。上課的時候,老師看到我們吃紅薯芋頭吃得滿臉都是,常常忍不住笑。更有意思的是,因為吃了太多紅薯和芋頭,上課時,教室里時不時從某個角落傳來“噗噗”的放屁聲,一個接一個,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懷疑,感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罪魁禍首”。每次聽到放屁聲,有個數學老師總會開玩笑說:“原子彈爆炸嘍!”這話一說,全班笑得更厲害了,前俯后仰的。
我們穿的衣服,大多是七大姑八大姨那兒拿來的表哥表姐穿小的。哥哥姐姐穿完,弟弟妹妹接著穿,衣服破了就縫縫補補,又能穿好幾年。記得舅舅買了一套綠色軍裝,只穿了一年,還很新,就是短了點。外婆把這套軍裝送給我時,我高興壞了。雖然穿起來衣服長到蓋住屁股,但我一點都不在意。穿著它去學校,同學們都投來羨慕的目光,我一下子神氣起來,覺得自己就像個真正的解放軍戰士。
我們這一屆正好趕上小學六年制,我之前那一屆還是五年制,我算是當地小學六年制的第一屆學生。按當時農村的說法,多讀一年書,不光得多花時間,還得多交學雜費。所以,很多農村孩子成績不好,讀完五年小學就回家種地,或者外出打工賺錢,用掙的錢供弟弟妹妹讀書,或者蓋新房,早早結婚生子,日子過得單純又質樸。
那時候,我們沒有家庭作業。放學回家,主要任務就是帶弟弟妹妹,洗衣做飯,喂雞喂鴨。到了周末,就去山上放牛、撿柴火。除了寒暑假,每年11月還有個農忙假,這個假期我們就幫父母干農活,收花生、收玉米、收稻谷。雖然忙,但無憂無慮,一點學業的煩惱都沒有。
讀大學的時候,正趕上國家擴招。高考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大學難上加難。可大學畢業時,國家不再包分配工作,實行自由擇業,找工作變得特別難。有人開玩笑說:“隨便在街上扔塊磚頭,都能砸到一個大學生。”從這話就能看出當時大學生數量有多少。
農村戶口的孩子,為了畢業后能在城市順利找到工作、安家落戶,想盡辦法托關系,甚至花上萬元辦理“農轉非”,變成城里人。我讀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現在辦理農轉非很容易,學校幫忙辦,工本費只要36元。”聽到這個消息,我們覺得撿到寶了,占了大便宜。可等我們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想回農村創業時,卻被告知非農業戶口轉不回農業戶口。這樣一來,農村回不去,城市工作又難找,當初的“農轉非”反倒成了發展的阻礙。
八十年代出生的我們,大學畢業時,國家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于是,我們一邊為工作四處奔波,一邊為買房發愁。好不容易在城市買房扎根,卻已經到了不惑之年。這時候,AI智能時代悄悄來了,我們雖然想跟上,卻感覺力不從心。記憶力越來越差,學習新技術越來越困難。可現在每個行業都需要AI智能技術,不懂這項技術,就可能被時代淘汰,我們只能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
八十年代,是屬于我們的獨特年代。隨著時代的號角越吹越響,我們更得奮發努力,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不辜負曾經拼搏奮斗的日子,昂首挺胸,朝著未來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