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曾推薦過兩本吳軍博士寫給孩子們的科普作品,分別是《給孩子的科技史》和《給孩子的數學課》,不止孩子喜歡,連我讀了之后都受益匪淺。
在《給孩子的科技史中》,吳軍博士以《全球科技通史》和《信息傳》為藍本,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結合風趣幽默的插畫,講述了從原始社會到未來人類科技的發展歷程,從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出發,全面而細致地介紹了農業、工業、科學、數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所以稱之為“科技史”。
之后,吳軍博士又推出了《給孩子的數學課》,盡管被稱為“數學課”,但并沒有像“科技史”那樣按照時間順序來講數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史,畢竟是寫給孩子看的的科普童書嘛,太過枯燥乏味的話孩子們就不會喜歡讀了,所也吳軍博士選取了歷史上影響了世界的40個經典的數學問題,再以風趣幽默的行文來講解了這些數學問題的解答過程,搭配上妙趣橫生的漫畫插圖,讓孩子們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奇妙。
最近,吳軍博士又出了這個系列的第三本——《給孩子的科學課》。作為吳軍博士的忠實粉絲,我自然是要為孩子收入囊中的。
我第一次被吳軍博士圈粉,是讀了他的那本《吳軍數學通識講義》,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數學這門學科的奇妙之處。作為一名科技專家,吳軍博士不僅在科技領域頗有建樹,還曾出版過多部科技類的暢銷圖書,其中《全球科技通史》《信息傳》榮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入圍“中國好書”,入選“文津圖書獎”。后來,他又開始為孩子們撰寫科普作品,希望能夠以這種輕松有趣的方式,為孩子打開科學世界的大門。
這本《給孩子的科技課》封面設計延續了前面兩本的風格,亮橘的底色上,用手繪字體的書名加上漫畫版的科學家大頭像,看起來趣味十足,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既然是“科技課”,這本書的編排就和“科技史”不一樣,如果說科技史是從整個人類的科技發展歷程來認識人類文明創造出來的科學,那么這本“科技課”則是將關注點聚焦到了具體的科學實驗上,以時間為線索,選取了從古到今的40個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科學實驗,通過講述這些科學實驗背后的故事,來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歷史和本質。
比如,當時的人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才提出了這樣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設置了哪些假設,又是如何在實驗中去證明或證偽這些假設的呢?既然是實驗,就存在成功和失敗的可能,那科學家們又是如何面對失敗的呢?是否只有成功的實驗才對人類社會有所作用,而失敗的實驗都毫無意義呢?
我想,這些問題,不止孩子們想知道答案,很多大人(比如我)也非常感興趣。
“科學課”的第一課,講的是“測量長度實驗”。
為什么選擇“測量”作為第一課呢?因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科學實驗就是從測量長度開始的。
人類的祖先在最初認識世界時,都是先從自己的居所出發,沿著地平線向遠處探索。那么,他們就需要知道,自己到底走了多遠,能否安全回到原點。所以,就有了測量長度的要求。
同樣,在各種測量中,測量長度相對來說是最簡單的。我們的身體就自帶各種測量長度的標尺,一指、一掌、一臂、一步、一丈等,都與人體密切相關。不過,用身體來測量,只能應對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想要測量更大的場景,就不太夠用了。
為了丈量土地,生活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經開始掌握初步的幾何學知識了,連大名鼎鼎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都是在這里學會并掌握了利用幾何學來丈量土地的方法。而且,泰勒斯還利用幾何學中相似三角形的的知識測量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
就這樣,從測量開始,人類科學正式踏上了征程。到今天,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小到世間萬物的構成,大到整個宇宙的起源,在科學實驗的幫助下,我們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書的最后,吳軍博士選取了轟動世界的“證實引力場的實驗”作為最后一課。
這個實驗之所以震驚世界,是因為它的結果再一次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同樣適用于強引力場。而且,人類第一次捕捉到了來自宇宙的引力波,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紀元。
從用手指丈量身邊的世界,到用現金的科學儀器追蹤宇宙中的引力波,人類認識世界、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息,今天的我們回過頭去看那些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的科學實驗,從中體驗的不僅是人類的智慧和科技力量的進步,更能感受到培養科學的思想和精神對于未來的重要性。
說真的,作為一個文科生,其實書中的很多實驗對我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其中涉及到的科學理論尤其是物理學方面的理論都有些艱深,但整個閱讀過程卻是十分享受的,因為吳軍博士的文字非常準確、簡明、優雅流暢,毫無閱讀障礙。還有不少生動形象的漫畫和插圖,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那些實驗和背后的原理。
希望孩子們都能通過閱讀這本書來培養起對科學的興趣,養成終生受益的科學思維,家長們也可以通過這本書來補一補課,增長一些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