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子
好講師第7季馬上要結營了,一邊復盤一邊在思考,第8季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于是我畫了下面這張表格。
但是里面其實包含了幾個部分,且并不是一口氣全部整理出來的。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想梳理一下,自己在準備一個訓練營的時候,是怎么思考的。
這篇文章特別適合在做訓練營的老師;
如果你不是要做課程,也可以看看我是如何思考的過程。
2. 具體要多到什么結果?
這張表的雛形是,是基于第一個問題:“你怎么判斷學員真的學到了?”
于是我結合企業內容和線上課程的經驗,列出了一個清單:
- 講師素材庫: 是講師持續迭代,不斷打磨自己課程內容的基礎,沒有素材庫,就沒有講師。所以這個是入門項。
- 8分鐘分享課:有了內容,如何做好分享呢?最簡單的練習方式,就是講好“一個知識點”;8分鐘的準備和練習,也可以讓很多新手講師可以得到反復練習。
- 45分鐘交付課,這是我們正常看到的線上線下課程長度,也是講師最最常見的課程主題。
- 教練式咨詢,會講一節交付課了,是不是就馬上就可以講訓練營了呢?經過6期的觀察,我們發現其實這里有一個跨越式的門檻,很多新手講師會在這里止步不前,也不知道如何去做系列課或者訓練營;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對這個主題的知識體系不夠了解。怎么快速構建主題的知識體系呢?最簡單最快的方式,就是去做個案咨詢,快速積累這個主題的問題和案例。有了案例,就有了大量的素材,也就可以在主題的范圍里,理出一個清晰的結構出來。一個切實可以解決問題的訓練營才有可能誕生。
- 一周共讀會(訓練營),基于書本來做,拆書為課,把一個主題的N本書,變成一個一周的3節小課,是特別適合新手講師入門練習的。
- 3小時線下工作坊,這是作為一個新手講師的終極終極修煉項目。側重在線下的體驗式教學和控場。
3. 需要什么知識和技能?
羅列了可視化結果,然后再去思考:為了實現這樣的結果,學員必須掌握哪些新技能和新方法?
既然結果是難易程度的,那需要掌握的技能最好也是有先后順序的。
每個人的學習,都是用舊知識去理解新知識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后面的練習,包含了前面的課程技能,就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包裹。
最核心的方法應該要做到非常簡單,且拿來就用;
后面的每一節課,都是在前面的基礎上,一點一點增加。
4. 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這一欄主要是評估一下,如果是一個線上訓練營,可以讓學員做到的程度。
教學目標一般有三個層級:
- 記憶:幫助學員記住可能內容,比如用圖像,口訣,卡片,內容測試等方式
- 理解:讓學員可以用自己的話轉述,可以用的方式是:讓學員轉述,寫聽課總結筆記
- 應用:讓學員把課堂的內容用在自己的課程中,比如:提供工具,案例練習,實戰空間
所以,要想讓你的用戶變厲害,這個變厲害到底要到什么程度,你可以從上面三個層級來思考。
5. 怎么讓學員能動手練習?
要想讓學員發生改變,作為老師,不能只是出個題就結束了。
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如果想要學員動手練習,常會考慮4個要素:
- 講解清楚了沒?就是通過課程來實現
- 做好示范了沒?在課程中示范,或者單獨示范
- 提供工具了沒?制作成工具和表單,方便新手學員更容易快速嘗試
- 如果TA練習了,你有啥獎勵沒?設計反饋機制,內在的動機是問答評,外在是獎勵和鼓勵都可以,重要的是要及時,做了馬上就能得到反饋
6. 如何學員被看見?
洋蔥閱讀的理念是,讓學員變厲害,并且被看見。
所以學員如果做到了,我們就得想辦法幫助學員被看見。
所以講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社群和自媒體渠道,show出優秀學員的。
7. 如何讓學習更好玩?
如何讓學習更好玩?
這時候可以考慮加游戲的PBL(積分,勛章,排行榜)機制,讓學員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習進度,已經在群體中的排名。
比如好講師第8季,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靈感,6次挑戰,剛好對應6個爵位等級:王公侯伯子男。
8. 小結
以上就是小六關于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思路。
我試著總結一下這個過程:
- 先想可量化的結果
- 在確定實現這個結果,需要什么技能和知識點
- 然后判斷這些技能和知識點要掌握的程度
- 確定練習4要素:講解-示范-工具-激勵
- 確定展示平臺
- 加入游戲化機制
當然,有了這幾個步驟,那下一步,就是運營的設計了。
如果大家感興趣,留言告訴我,我會接著更新。
今天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