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
話說吳國魯肅死了以后,呂蒙接替了她的位置,此時的呂蒙再不是那個吳下阿蒙,而是通曉軍事謀略的將軍。
魯肅在位時,他就對劉備集團不太信任,如今魯肅死了,他自然要開始針對劉備集團發起行動,而首要目標,就是那個驍勇善戰的關羽。
當時劉備從曹操手里奪了漢中,自稱漢中王,還師成都,光景一片大好。時任前將軍的關羽趁著形勢大好,發動了襄樊戰爭。
曹操雖然派人增援,無奈天公不作美,天降大雨,漢水暴漲,駐守樊城的于禁手下七軍全部被淹,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水淹七軍”。
很多人以為水淹七軍是關羽放的水,其實并非如此,《三國志關羽傳》有言“秋,大霖雨,漢水泛濫,禁所督七軍皆沒”,這里面并未說水是是關羽放的,而是暴雨導致的。
水一淹,于禁投降,龐德戰死,只剩下一個曹仁獨守。但曹仁并未投降或逃跑,而是死守樊城,終于等到了徐晃的援軍,關羽只能暫時撤退。
得知這個消息的呂蒙有了鬼主意。
首先,他表面上延續魯肅的“安撫政策”,調節兩軍之間的矛盾,經常互相聯系。
然后他宣稱自己病重,讓孫權把自己召回建業。這是為了降低關羽的戒備之心,因為關羽雖然攻打樊城,但是仍然留了一定數量的兵力在南郡,就是怕呂蒙帶兵圍攻。如果呂蒙病重回都,那么關羽肯定就會把兵力全部召過去,這時候攻打南郡就很容易了。
之后他啟用陸遜接替自己的位置,并讓陸遜對關羽示弱。陸遜一到陸口,馬上給關羽寫了封示弱之信,夸得關羽堪比神人,又貶得自己像個貧民。
三招一用,關羽果然上當,將兵力都調往了前線。
同時,孫權跟曹操勾搭起來,說要合打關羽,曹操到也樂意,畢竟自己都被關羽打得快遷都了。于是他聽從部下的建議,以把江南封這座城送給孫權為條件,讓孫權在后方偷襲關羽。
關羽知道這個消息后,猶豫起來,不知道到底是要繼續攻打樊城還是回老家救援。此時另一批曹操援軍又到達樊城,徐晃見狀,也不守了,直接反攻關羽,把關羽打得落花流水。
據《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此時的呂蒙正悄悄帶兵前往南郡。他把精兵藏在大船中,然后讓士兵都扮成商人,遇到關羽的崗哨就偷偷殺掉,最終順利到達南郡。而留在南郡駐守的兩個軍官,一直對關羽心懷不滿,所以呂蒙一到,他們沒反抗就投降了,南郡順利改名姓孫。
關羽聽說后,馬上帶兵回趕,路上一直派人跟呂蒙聯系,呂蒙也很聰明,他對城中居民都很好,聯系的使者一來,他就允許他們在城中隨意走動,讓他們知道自己對士兵的家人很好。
等使者回去后。關羽的士兵就悄悄問使者家人的情況,知道呂蒙對他們都很好的時候,便無心再戰,只想趕快回到城中與家人團聚。
另一邊,陸遜也是大獲全勝,“前后斬獲招納,凡數萬計”。
在趕回南郡的過程中,關羽知道自己的士兵已經靠不住了,回到南郡就是死,所以逃往麥城。根據《三國志吳主傳》的記載,關羽進入麥城后,孫權勸他投降,關羽假裝同意,在麥城城頭立起假人,自己則悄悄逃走。
“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在逃到漳鄉的時候,關羽的手下基本都擅自逃跑了,只剩下十幾人。而孫權也知道關羽會逃跑,就派了朱然和潘璋去攔截他,抓獲了關羽,至此,關羽的勇猛一生就結束了,被抓獲后,很快關羽就被殺掉。
雖然大家都知道關羽是被吳軍所殺,但對于到底是誰殺了關羽,歷史上又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對關羽死亡的描述是:“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于章鄉。”
而在《三國志關羽傳》中,描述卻是:“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這里出現了兩個地名,章鄉和臨沮,哪個才是正確的?
同時《蜀記》中記載,說殺關羽是孫權的決定,孫權一開始不打算殺死關羽,說要留著對付曹操和劉備,部下都不同意,孫權才下了殺人的命令。
那么殺人的到底是潘璋還是潘璋手下馬忠還是孫權呢?
從這些記載中來看,《蜀記》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關羽怎么可能去對付劉備呢,而且當時的江陵離臨沮特別遠,孫權不可能說要把關羽帶回江陵,萬一路上關羽被救,自己還玩不玩了?
而根據《三國志潘璋傳》的記載,“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也就是說潘璋是在夾石設了伏擊,而夾石就在漳鄉的西北部,所以真相大概率是這樣的:潘璋部下馬忠活在夾石抓了關羽,然后把關羽一行人帶到了臨沮,自己決定殺掉關羽或者等到了孫權殺關羽的命令,便在臨沮殺了關羽。
關羽一死,荊州被孫權奪回,蜀國大勢已去。
?關羽的死,劉備負有一定的責任。
雖然他并未指示關羽去攻打襄陽和樊城,但也從未阻止,說明他是默許的。但他卻沒有給關羽任何兵力增援,這是導致關羽失敗的主要原因。
而同時他本就不該讓關羽駐守荊州,雖然關羽驍勇善戰,但是也因此而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沒有極佳的謀略之心。而荊州地理位置和軍事作用都非常重要,讓關羽駐守是有很大風險的。
不過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想不到關羽會輸吧。誰能想到跟劉備聯盟的孫權會反水呢。只能說這就是戰爭吧,在利益面前,沒有絕對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