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天氣不錯,和妻騎著摩托帶著孩子們去街上看龍燈鬧元宵。
街上人群洶涌,摩肩接踵,汽車燈光和明亮的街燈參雜著路邊商鋪的霓虹燈光,總讓我感覺注意力難以集中。人海之中也難覓龍燈身影,只有遠遠傳來的鼓鈸之聲似乎在昭告這是元宵節。
不禁想起兒時的鬧元宵來。
八十年代,隨著物質開始豐沛,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一步步講究起來,人們開始興起了鬧元宵,兒時記憶里最開心的怕就是元宵節了。
因為春節要和家人過年,家庭條件和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注定家長不會給孩子們太多的壓歲錢買鞭炮,買上一封五百響的小鞭,得仔細的用小剪刀把編扎在小鞭中心的那根細繩剪斷,然后慢慢的把小鞭解開,拆成一個個的小鞭炮,東點一個西扔一個的攢著放上一天。如果某一年家里發了善心或者隱瞞成功,也許會攢下五毛一塊的私房錢,那時候就可以買一點炸聲更響的“電光炮”或者在童年時看來“威力極強”的“啄木鳥”來放了。
但是不管怎樣,鞭炮是攢不到元宵節的。所以鬧元宵的時候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搶鞭炮的時機。
元宵節那天晚上,早早就催著家里吃晚飯,然后和廠里的其他小伙伴們約好集合地點,天剛蒙蒙黑,便一遍又一遍的催著小伙伴們快點快點再快點,我們看龍燈去!等到小伙伴們陸續的吃完飯走出家門,看著他們腳上的布鞋和身上有著大大口袋的衣服,彼此心照不宣的大笑,打著飛腳就往街上跑。
走到街上,最重要的是張著耳朵聽,哪里有鞭炮響,哪里就一定會有龍燈。聽到鞭炮一響,我們就會迅速地集合趕到放鞭炮的地點,龍燈是哪的暫時不會去關心,關心的是放鞭炮的人:如果是年輕人或者老年男性放鞭炮,那么多半是撿不到什么鞭炮的,因為他們不怕鞭炮炸手,多半會用拇指和食指捏著一掛鞭炮的最尾端那么兩三個,等到鞭炮炸響到離尾端那么三五厘米時再扔到地上來,你撲上去時鞭炮便已經炸完了,什么都搶不到。最好下手的是那些年輕女性或者中年女性放的鞭炮,她們一般會怕鞭炮炸傷自己或者炸壞自己漂亮的衣裙,一掛長長的鞭炮點火后就多半扔地上了,這時候你看清鞭炮在地上的情況后只要勇敢地沖上去,用布鞋緊緊地踏著爆炸的部分,快速地伸手抓住那未炸響的部分往后一捋,一串或長或短的鞭炮便搶到手了。這時候你再往人多的地方鉆進去快速溜走,便是主人家想追你拿回鞭炮都追不上。
等到如此操作上三五次,口袋里裝滿了鞭炮,再和小伙伴們碰頭“分贓”完畢,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安心的看龍燈了。
一個龍燈隊伍多由一個地方的許多人組成,最前面的是寫著地名的牌樓燈,后面跟的是雜燈,多半是大人扎給孩子玩的,常見的是兔子燈,蓮花燈等。有時也有蚌殼燈,里面有漂亮的女孩子化著濃妝,兩瓣蚌殼綁在手臂上一張一合,或者有花船,大多是濃妝的中年婦女,雙手提著打扮成船型的花燈,旁邊一定會有個白胡子老頭打扮的艄公拿著槳兒做著劃船的動作。
然后就是響器組的樂師們,兩個人抬著綁在滑竿上的大鼓,另一個鼓手跟著步伐咚咚咚地敲。我們常常追著大鼓喊“哈寶古,打代鼓,哈寶古,打代鼓”,待到鼓手罵人時又嘻嘻哈哈地跑開。大鼓旁邊就是兩個拿著鈸的樂師切切切的敲。后邊跟著的是負責照看燭火更換蠟燭的,還有拿著布袋兜主家給的瓜子花生糖粒子的,加上準備更換龍燈隊的替補隊員們,熱熱鬧鬧的好大一幫子人。再接下來就是龍燈隊里舞寶珠的,一般都有三四個,舉著掛滿紅布紅綢的寶珠走在龍燈隊的前面,后面跟著的就是龍燈隊了。龍燈隊大多是兩條龍,龍頭最威風最明亮,竹篾和紅紙糊的龍頭里面起碼放了二三十根蠟燭,又高又大,沒有一定的體力和技術是舞不來龍頭的,大多是正當壯年的四五十來歲的老師傅才能駕馭得住。后面跟著是十來節的龍身,龍身是用竹篾和桑皮紙糊的,兩節龍身之間用紅布相連,最后面是龍尾,多半尾巴插著些帶葉的竹枝,舞龍尾的多半是個瘦子或者體力非常好的人,因為龍尾的移動速度是最快的,移動距離也是最多的。聽老人說,龍燈舞完后的元宵夜,會在河邊把當年的龍燈燒掉,預示著送龍上天,這樣當年便會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如果龍燈隊所在的地方上有身手矯健或者習武練拳的人,加上有置辦下來的行頭,多半還會有兩只以上的獅子。本地的舞獅也是比較接近南派的武獅,沒有扎實的武術功底是不敢去舞獅的。獅頭一般是個身材瘦小的年輕人或者少年,獅尾最體現一只獅子的功力,多半是“把式”擔任。
那時候的縣城里,看龍燈最熱鬧最好看的地方是百貨大樓門前,因為那里有個寬敞的坪坪,龍燈和獅子舞得開。加上百貨公司那時候是縣城里最好最富裕的單位,所以放的鞭炮最多,放鞭炮的時間最長,而舞龍舞獅那時候的規矩基本是主家的鞭炮不停你的龍燈隊獅子隊是不能停的,所以最佳觀龍燈的地方就是百貨大樓門前。
元宵這天晚上百貨大樓門前一般會早早的挑出幾個一百瓦的燈泡,把門口寬敞的坪坪里照得亮如白晝,一側的地上擺放著“品”字型排列的三張乒乓球桌,那是給舞獅隊準備的秀場。遠遠的看見龍燈隊來,待到行至百貨大樓前,樓上的窗戶里便會有人點燃一掛長長的鞭炮,龍燈隊聽到鞭炮聲,便會舞動著在寬敞的坪坪里一番游動,一掛鞭炮還沒放完,另一扇窗戶里的鞭炮便已響起,龍燈舞得越發帶勁,龍頭跟隨著寶珠忽左忽右的扭動,或而單龍搶寶,或而二龍戲珠,舞動得虎虎生風,旁邊圍觀的人群中不時傳出叫好之聲。待到龍燈隊退到一旁,舞獅隊就上場了,先是在平地模仿著獅子的動作,兩只獅子追隨著舞獅人的寶叉時而匍匐時而直立,旁邊還有兩個拿著破扇子的大頭娃娃不斷的趕開圍觀人群給舞獅隊留出足夠的發揮空間。待到舞獅人放下寶叉吹著哨子跳上第一層桌子,兩只獅子也毫不猶豫地跟著跳上乒乓球桌,又是一番舞動翻滾,這樣一層一層攀上去,最后的高潮就是在頂層的桌子上直立起來采青。百貨公司的青多半是用紅綢捆扎著一條當時最好的長沙煙,待拿下煙后,幾番舞動,然后縱身一躍從最高的桌面跳到地上來,緊接著一個翻滾,站起來得意洋洋地鞠個躬便走了。
一般到這個時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就開始慢慢的往回家的路上走了,一路上評價著哪哪的龍燈扎得好,哪哪的獅子好厲害那么高也敢跳,摸著口袋里搶得滿滿當當的鞭炮,仿佛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財富和最穩穩的幸福。
后來慢慢的,元宵節也開始變味了,龍燈隊不要瓜子花生糖粒子而要紅包和煙了,甚至不到初十或者白天就有龍燈隊舞獅隊去到一家家的商鋪要紅包的,那些年后,基本就不上街看龍燈了……
人到中年,常常想起兒時鬧元宵的場景,不知道是在懷念元宵,還是在懷念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