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印發的《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指出,構建經典誦讀課程和教材體系。在中小學語文等學科中豐富、充實有關中華經典誦讀內容,支持各地開發中華經典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展誦寫講特色項目研究、實踐。指導編寫不同學段的中華經典分級誦讀本,建設“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舉辦中華經典誦讀優秀讀本展示活動。
為此,智庫君精心準備了《西游記》這一我國最為經典的幻想小說作為本期好課程,希望給予廣大教育工作者在開發中華經典校本課程時些許啟發。
《西游記》作為我國最為經典的幻想小說,內容博大恢弘,其語言活潑俚俗又充滿趣味。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西天取經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大多數人是通過影視作品、連環畫、改編版故事乃至說書、戲劇等方式來了解其中的內容。但《西游記》作為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深度信息及其中旨趣往往被人遺漏,非常可惜。
那么,五六年級的學生,是否有能力閱讀原文呢?
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呢?
——文/ 童蓓蓓
此次,在六年級學生中設置兩課時來帶領學生研讀《西游記》。在選擇切入點時,課題組在繁多的選項中敲定“緊箍咒”這個不起眼的小道具。
十二三歲的少年都對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一見傾心。這石猴子簡直就是他們夢中自我。每當緊箍咒響起,孫悟空滿地打滾,孩子們個個揪心,個個心疼,甚至連帶著開始討厭念緊箍咒的唐僧。這樣一件能牽動幼小心腸的道具,成為深度閱讀的有效動力。
課堂時間限制了閱讀量,無法在一節課內完成全書閱讀,怎么辦?
我們將《西游記》中凡涉及“緊箍咒”的章節都打印成講義,學生每人一份。
在發下講義之前,學生們先進行一輪頭腦風暴:
你知道孫悟空的哪些秘密?
兩分鐘思考之后,每位同學都有一次機會發言,老師記錄相關的關鍵詞。
在發言的過程中,每個人所擁有的信息被所有人分享到,非常快速地建構起一個天生地養、自由自在、大力大能、頑皮幽默的孫悟空形象。在它活潑的生命中,自然也出現了五百年的牢獄之災(被壓五指山),以及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緊箍咒!
下一個問題當然就是:
為什么要用緊箍咒限制孫悟空,讓他頭痛不已?
在短暫的小組討論中,大家因為散碎的記憶而意見紛呈。所以,我們要回到原文。好,發下《西游記》第十四回的相關原文,當堂閱讀。
先解決最表層的問題——
誰需要“緊箍咒”?
為什么需要“緊箍咒”?
這項任務很簡單,學生很快就從文中找到相關線索:
荒郊野外,悟空打死了六個打劫的毛賊,引起唐僧的不滿。但孫悟空生性自由,唐僧無力管束。這樣一來,就沒法完成西行取經的任務了。所以必須要有一樣法寶來約束孫悟空,讓他服從唐僧的管教。
此時,意外出現了。
“奇怪。”有人嘀咕。
什么事情奇怪?
“這六個人的名字很奇怪。”
好吧,我們一起來念一下。
——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
——這哪里是人的名字啊?
一陣嘰嘰喳喳的討論后,大家開始總結:
第一個字都是人的感覺器官;
第二個字是這個器官的工作;
第三個字則是感覺帶來的感情。
這樣的話,打死這六個毛賊就是斬斷肉體感官對情感的控制。為什么孫悟空和唐僧對待他們的態度如此不同?
因為孫悟空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他沒有這些,也理解不了人被這些東西控制的痛苦。
唐僧是人,他能懂得人的困難,但他沒有辦法讓孫悟空體會到這些。
唐僧啰嗦一大堆,都沒法讓孫悟空經驗到人被肉身捆綁的痛苦,沒法溝通。是這樣嗎?我提出一個問題,以澄清觀點。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們繼續前行:那么,唐僧能怎么辦?
有的說,讓如來佛來管教孫悟空。
有的說,還不如讓孫悟空一個人去取經,反正一個筋斗云剛好是東土大唐到西天的距離——十萬八千里。
還有的說,讓唐僧變得武藝高強,比孫悟空更厲害——那還要孫悟空干嘛?有人忍不住反駁。
能不能讓孫悟空學得有感情?這樣他就能同情別人了。
這個辦法贏得大家的認可,甚至有同學說:“那就戴個金箍兒,先學‘頭痛’。”
通常人們認為“緊箍咒”象征著佛門律法,限制孫悟空;深層隱喻則是信仰使悟空向內修煉以成圣。但學生們從孫悟空的角度來理解,也很有道理,而且非常有愛。
怎么才能讓孫悟空戴上約束的金箍兒呢?
唐僧手無縛雞之力,甚至口才也未必有孫悟空那么好,更可況,那猴子還會耍無賴哩!我們就一起看孫悟空戴上金箍兒的情形:
“又見那光艷艷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只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
學生們一邊讀,一邊用熒光筆做記號,不多時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1.金箍兒外表華麗,符合孫悟空愛美的個性,很吸引他。誰叫他是美猴王呢?就這么愛臭美!
2.唐僧無中生有,說這衣帽能讓人不學而會,讓厭煩讀經的孫悟空充滿好奇,非常想要。
3.唐僧故意委婉拒絕,說“只怕長短不一”,然后很勉強地答應。滿心叛逆的孫悟空對不給自己的東西特別想要,簡直是迫不及待。
我把大家的各條觀點列出來,然后一排序,條理就很清楚了。
看著這幾條,學生們搖頭嘆息,說,唐僧真是老謀深算,孫悟空純屬自討苦吃啊。
……
對于“讓人頭痛”的緊箍咒,你還想了解些什么呢?
“緊箍咒從哪里來?”
“緊箍咒是怎么消失的?”
“緊箍咒有什么功能?”
“緊箍咒象征什么?”
“緊箍咒讓師徒溝通成功了嗎?”
“緊箍咒讓孫悟空變得有感情了嗎?”
“緊箍咒怎樣改變了唐僧和孫悟空的師徒關系?”
“八戒和沙僧眼中的緊箍咒有什么不同?”
“唐僧在哪些時候念了緊箍咒?”
大家記下自己的問題,開始思考。
此時發下《西游記》中有關“緊箍咒”的其他原文,供大家閱讀參考,預備第二天的當堂寫作。
第二天上課時,跟學生約定好基本的寫作格式后,就發下稿紙,開始40分鐘的當堂寫作。學生各自從自己感興趣的點出發,探索全文,然后用提問、統計、排序等方式來完成他們的寫作。后來,他們的作品被一位編輯發現,在一本雜志中整版刊發。
附:學生習作
唐僧為何念緊箍咒
項奕洲
菩薩說: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為僧,決不輕傷性命。似你有無量神通,何苦打死許多草寇!比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同。那個打死,是你的功績;這人身打死,還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師父,據我公論,還是你的不善。
菩薩倒也看得透徹,但唐僧肉眼凡胎,雖是一心向善,卻分不清妖魔與人的區別,因此鬧出許多不和之事。孫悟空行事過激,而且神通廣大,一棍下去天王寶殿都要震一震,動不動就死幾個人。唐僧可看不下去,紅孩兒、白骨精,救下了好幾次。他連人參果都不敢吃,跟何況看悟空殺生呢?
先拿白骨精來說,孫悟空打死個“人”,唐僧一氣之下一紙貶書,就把孫悟空趕回家了,連見也不見。說這孫悟空吧,跟著唐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好歹也為他收了八戒沙僧,除了許多只妖怪。孫大圣生性浪蕩,唐僧也知道,明明看到碗里不是什么米飯,而是蛇蝎蚊蟲,本也只是說教幾句的事,這件事可了不得,唐僧來回念了二十幾遍。好說歹說,這悟空也是他徒弟,唐僧心善,本來也只是用緊箍咒唬唬人的,真假美猴王時都不敢念出口,為何現在反反復復的念好幾遍呢?原因就在于打死的是人,唐僧當然認不出來是妖怪咯,佛門教義是什么?“善”字。老虎、獅子也是能教化的,怎么可以殺人呢?平時殺殺妖怪這么血腥也就算啦,人不可以殺!人之初,性本善。
再說山賊,草寇,孫悟空意圖也是對的啊,這些居心不良,該殺,可是上面說過了,唐僧不允許。若是讓唐僧來,可以讓人家淚流滿面,重新做人的嘛。唐僧應該想的是:你若是殺些飛禽猛獸也就罷了,草寇雖是不良,到底是個人身,不該打死。這句話菩薩也說過嘛,以后的九九八十一難都要靠孫悟空渡過,唐僧不是魯莽的人,卻因為這幾個居心叵測的人,狠心趕走孫悟空,還幫他們做葬禮。如此可見,唐僧的標準是不許殺人,碰傷也不行,按理說路上總會有這些人的吧,又能干什么呢?給錢?哪里有錢?教育他們?唐僧是誰?他爹他娘?土匪的話肯定是一棍掄過去,你也來管爺爺我?但唐僧就是這樣,眼里揉不進沙子,不許!不許!不許!
再從人參果看來,唐僧連形似人樣子的果實也不愿意碰,更加體現出了他對人的重視性;連徒弟吃了人參果,也要去管教管教。這么一來孫悟空肯定不高興,不高興又能怎么樣?有緊箍咒在啊。所以從中看出唐僧的理念是:不管怎么樣,人多人少,你就是不能殺!人型的妖怪也不可以!有關人的都是可以感化他們的,什么叫普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唐僧為什么念緊箍咒?只要和人有關,唐僧一定會念的,所以唐僧念緊箍咒的原因是因為孫悟空打死,打傷了人。
該課程圍繞《西游記》中與孫悟空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緊箍咒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并進行當堂寫作,既讓學生感受到《西游記》原汁原味的精彩,又提升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等,一舉多得。
未來課程研究院課程開發團隊由50多名高校、科研院所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課程專家與200多名一線的名校名師組成,三年來成功為100多所中小學開發260余門特色校本課程。
幫助或指導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中,有110多門課程被評選為深圳好課程,有30多門被評為廣東省中小學特色課程,有2項成果獲得省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