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聽這節線下課程,我和朋友就著周五的晚高峰,啃著面包一路行駛了20+公里,也算是沖破了重重阻力。一切的根源,只是因為我這枚重度整理愛好者對GTD的好奇已經創造了足夠推力~
幸好,最終聽的結果驗證了我之前對GTD的理解都是對的,我的整理之路又精進了一些。下面我把我聽到的結合我之前看書的理解,將聽課筆記分享給大家。
1.怎么去理解GTD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得了解,我們的生活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行動,我們用智力或體力去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而這一切的指揮者,都是我們的大腦。但不幸的是,我們的大腦并不像電腦一般記憶精準,甚至還經常會忘東忘西。
這種時候,有沒有一套能成熟的、科學的方法來管理我們的行動,將會對我們的行動產生巨大的影響,而GTD正是這樣一套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去梳理信息、區分輕重緩急,進而管理我們的行動,達到心境如水的狀態。
2.GTD中一個非常棒的模型是“橫向管理工作的五個步驟”。
“五個步驟”模型是GTD的模型中很有意思的一個。有意思在于無論你之前接沒接觸過GTD,它都可以作為開始嘗試GTD的第一步。同時它可以看做是GTD的最小核心單元,既可以只用這一個解決問題,也可以用n個拼出我們生活的全部。
這個模型我用一張圖的形式分享給大家:
3.捕捉
捕捉就是把我們想到的所有事情,注意,是所有事情(敲黑板),記錄到一個你可以信賴、后期可以找到的介質上。你可以寫在一張紙上、可以寫在app上,哪里都可以,就是別放在心里。
這個寫的時間很長,作為參考,我寫了三天...寫完以后,你可能會有如下體驗:
···內心了無牽掛,下一步可以遁入空門。
···內心釋然又焦慮,怎么還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恩,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遠超過你自己的估計。
這份記錄,就是你的“未盡之事清單”,接下來,就是對照清單,開始處理你的事情啦。
4.理清
理清,顧名思義,就是把你的事情處理干凈。在做理清之前要明白一個很關鍵的GTD名詞——下一步行動。很多事情是否真的是“事情”,就憑是否有下一步行動決定。
明白這一點,理清的動作就很簡單了。簡單說來,就是把在你清單上的每一項內容,都用兩分鐘做個評估,沒有下一步行動,只有三種可能:
···是垃圾。丟!
···是將來可能會做的事。記在備忘錄上!
···是參考的資料,以后需要的時候要看的。存在固定參考資料位置。
而有下一步行動的,則有四種可能:
···是項目。晚點好好想想。
···是兩分鐘就能完成的行動。立即去做。
···要花費超過兩分鐘,而且自己不是最適合執行人選。委托別人。
···要花費超過兩分鐘,但只有自己能做。延遲去做。
5.組織
組織和理清有時候分得并不那么清楚,組織的關鍵點在于要明確自己的事情分類,并且嚴格執行。
這個分類的位置要與事情的內涵相匹配。
這里有一個難點,比如一個材料,可能目前而言它是一個將來可能會做的事,但一周后你再看時發現它變成了參考的資料,那是把它放哪里呢?
我的建議是,遵從當下。你認為它當下應該放在哪里,它就應該放在那里。
6.檢視
我們有了清單也有了行動,那是不是一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了呢?當然不是。
檢視就像是開了上帝視角,根據你的目標,去看看你當下的清單是否符合你的理想狀態。
這時,你可以對清單做三件事:
···清空:把做好的、不再關注的、已經過期的事情通通倒掉。
···更新:把清單上每件事情的狀態都檢查一遍,是否已經有所進展。
···創新:上次檢視到這次檢視,是否有新的事情加入了清單,是否有新的思路可以解決舊的問題。
7.執行
執行只有四個字:投入去做。
相信自己的選擇,就像鄧爺爺在談廣州建特區時說過的一句話: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嘗試,不要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結尾的老規矩,回顧一下今天的筆記。
今天主要講了GTD中的一個模型:橫向管理工作的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分別是:捕捉、理清、組織、檢視、執行。
只要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來,相信你會明白心境如水的感覺是什么~~~